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对以直行车流为主要流向,实行两相位控制的城市干线,基于经典的MAXBAND 模型,建立了干线分子区协调控制模型.该模型自动将干线分为若干具有3–6个交叉口的控制子区,每个子区追求最大化绿波带宽,不同子区协调方向的直行车辆享有尽可能均等的绿波通行时间.采用遗传算法求解模型,求解结果显示,分段点一般为周期相对较大或间距较大的交叉口.通过与Synchro 优化方案相比,本文模型优化的方案可以使子区的平均带宽有效率提高27.8%.利用CORSIM对分别采用本文模型和Synchro 划分的 6 种配时方案进行仿真,结果表明,与后者优化的方案相比,本文模型优化的方案具有更优的干线平均延误、平均车速、停车率等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2.
为克服传统评价方法的不足,本文在分析干线公路过境规划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规划方案的多目标、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该方法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统计法和定量分析法相结合,确定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运用频数统计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江苏省某县级市干线公路过境规划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客观地给出反映过境公路实际情况的量化指标,能够对干线公路规划方案作出合理的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3.
合理的配时和信号协调控制方案是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和缓解交通拥挤的主要手段之一。结合交通组织优化改善措施,应用Synchro软件对泉州市津淮街的三个毗邻交叉口进行信号配时协调优化,并通过VISSIM仿真结果比较优化前后的干道信号协调控制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经过交通组织优化改善和信号配时优化后,自西向东方向,案例中3个交叉口的延误分别降低了51.9%、31.8%和65.5%,路段延误降低了27.9%,路段行程时间降低了21.7%。同时,各交叉口的平均排队长度也分别降低了61.6%、19.3%和19.2%,改善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4.
利用有限元排队模型分析信号控制交叉口排队队长与交叉口通行能力、排队延误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交通高峰期干线协调控制的混合线性规划模型,对干线协调控制的配时参数与相位时序进行优化设计,采用实例验证,该方法能够使干线道路的通过能力和平均延误得到良好改善。  相似文献   

5.
基于仿真的干线协调控制分析指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讨论了协调控制方案评价时流量因素的重要性,提出了以仿真手段为基础的干线协调控制方案的交通效益分析指标,该指标可用于分析协调控制方案对流量变化的适应性和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指标具有可行性.通过分析绿信比变化、协调交叉口数量的变化对协调控制交通效益的影响,获取了协调控制方案的某些一般性特征,如干线方向的最小绿信比对整体交通效益起决定性影响;协调交叉口数应少于7个.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道路交通系统特征和交通安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具有干线公路特点的道路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权重;提出了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公路安全性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指数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对某省干线公路安全性评价项目的实际分析,证明该评价方法合理并可靠。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目前干线协调中存在的难题一双向干线协调问题,及该类问题的协调参数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得知实现干线协调需要进行协调参数的反复验证,实现比较困难。本文在双向干线协调的数值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用Matlab进行编程,实现了数值计算的程序化,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值计算的效率与准确性,解决了数值计算过程的复杂化与数量限制性难题。最后,对8个交叉口进行干线协调,协调结果符合实际。实例验证了该程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传统连通可靠性对于路段的状态划分过于严格,只有中断或连通两种状态.为了能完全体现路网的动态特性,本文建立了一种新的连通可靠性的评价方法,将路网中路段的可靠度从0、1二值扩展到[0,1]区间.作者结合北京城市路网中快速路与主干道的实测数据,分析了基于交通流状况分析的连通可靠性评价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该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对西部地区主要干线高速公路特有的功能属性进行分析,从交通源头产生和常规方法的改进两个方面提出提高交通量预测精度的措施,对于西部地区正在进行前期研究的高速公路交通量预测,以及后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道路和环境条件的干线公路安全性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道路交通系统特征和交通安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具有干线公路特点的道路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权重;提出了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公路安全性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指数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对某省干线公路安全性评价项目的实际分析,证明该评价方法合理并可靠。  相似文献   

11.
为克服车辆到达的随机性和车辆速度波动性给干线协调控制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相交道路右转汇入车辆对干线直行车辆的影响,提出以绿波带宽最大为目标的干线协调与速度引导集成优化模型.首先在Maxband模型中引入速度引导来调节干线直行车辆到达交叉口的时刻,提升绿波时段内干线直行车辆的通行效率;然后确定可用于相交道路右转汇入车辆的...  相似文献   

12.
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对西部地区主要干线高速公路特有的功能属性进行分析,从交通源头产生和常规方法的改进两个方面提出提高交通量预测精度的措施,对于西部地区正在进行前期研究的高速公路交通量预测,以及后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有的绿波协调控制图解法和数解法存在干线交叉口处的绿灯启亮时刻难以与对应方向的车流到达时刻相匹配的问题,造成了部分时空资源的浪费,压缩了双向的绿波带宽,影响了干线协调控制的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基于叠加相位设计方法的干线绿波协调控制方法。该方法在传统方法求解结果的基础上,根据绿波带的设计速度,插入叠加相位,灵活地错开调整交叉口沿干线的两个行驶方向的绿灯启亮时刻,更好地匹配其与对应方向车流的到达时间;以最大化双向绿波带宽为目标建立规划模型,并利用二分法设计求解算法,实现对最大绿波带宽和各交叉口配时的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叠加相位的干线绿波协调控制方法可以实现在不改变绿波设计速度的情况下,有效增加双向绿波带宽,减小干线延误,缓解交通拥堵;相较于传统的绿波协调控制方法,该方法将绿波带宽提高了140%,将干线的平均延误减小了86.2 s,有效缩短了各交叉口的行程时间。  相似文献   

14.
在对大量干线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干线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质量的三级评价体系,对当前干线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质量评价体系的不足进行评价,为合理评价路面养护水平、制定养护策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对大量干线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干线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质量的三级评价体系,对当前干线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质量评价体系的不足进行评价,为合理评价路面养护水平、制定养护策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公共交通枢纽作为公共交通中的关键环节,其运营好坏将对公共交通系统产生重要影响,为此从定量和定性角度建立公共交通枢纽评价体系,采用基于DEA的层次评价模型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判断矩阵的获得是通过DEA模型得到,减少了主观性对枢纽评价精度影响。并选用四个枢纽进行实例分析,通过结果分析可以发现枢纽在公交服务水平、枢纽布局以及枢纽发展潜力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为评估干线公路弯道路段(AHBS)交通冲突风险,基于交通冲突前5 min集计交通流数据、冲突路段道路线形特征和行车环境数据,分别建立交通冲突可能性及严重度评估指标体系.集成运用随机森林模型和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分别确定交通冲突可能性和严重度等级,进而采用风险矩阵法确定交通冲突风险等级.以云南省元双干线公路为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8.
针对社会车辆和专用道公交干线运行特性差异大、协调控制效果差的问题,提出一种集成社会车辆干线协调控制和公交干线优先控制的综合干线协调控制方法.首先,基于两者路段行程时间的分布差异,结合公交车辆上下游路口不停车通行概率分析,确定干线协调的关联交通状态和对应信号调整策略;然后,结合信号调整策略对车辆延误损失和公交优先收益的量...  相似文献   

19.
为降低环形交叉口的平均延误时间,提高交叉口群车辆通行效率,以环形交叉口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虚拟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概念,对到达环岛的交通流进行错时分离,其次应用数解法提出主路径车流双向绿波协调控制方案,建立了基于主路径车流双向绿波协调控制的交叉口群相位差模型,最后利用VISSIM仿真软件对云南省曲靖市珠江源大道与建宁东路环形交叉口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虚拟状态下主路径车辆通过环形交叉口数由66.36提高至88.69辆/100 s;车辆在环形交叉口平均停车次数为0.57次,较实际降低了10.9%;车辆平均延误时间较实际降低了23.8%;建立的交叉口群相位差模型能够较好地改善各个交叉口的延误效益.  相似文献   

20.
结合交通安全评价方法的选取原则和山岭地区干线公路道路交通特征,利用物元分析评价法建立基于可能性分析和严重性分析的山岭地区干线公路评价模型,并应用实例验证分析模型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为改善山区干线公路交通运行条件、消除事故黑点和提高交通安全运行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