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更好地解决接驳共享单车供需不平衡问题,以共享单车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类型公共交通站点接驳单车使用特征,提出基于数据的共享单车特征提取方法。首先,采集共享单车使用数据,对其进行起终点解码,并根据解码后的经纬度与周边用地类型将公共交通站点分为5种典型站点类型;其次,提出以接驳活跃度、接驳距离以及用户使用忠诚度作为共享单车出行特征指标;最后,以北京朝阳区的单车数据为例,分析共享单车出行特征指标。结果显示,共享单车作为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出行接驳工具,居住类站点接驳共享单车使用高峰为6:30—9:30,其他类站点为7:30—9:30。共享单车接驳距离一般在2 km以内,但办公类站点接驳距离可达到3 km,且该站点的用户使用忠诚度最高。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为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为深化对其接驳轨道交通的理解,基于深圳市ofo共享单车大数据,研究接驳轨道交通的骑行流量与建成环境因素的关系。在计算各轨道交通车站骑行接驳范围的基础上,通过描述性分析并采用空间回归模型诊断影响接驳骑行的建成环境因素。结果表明:居住和办公楼板面积、土地利用混合程度、非机动车道长度、轨道交通车站的地面出入口数量对接驳车站的骑行流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轨道交通车站与组团中心的距离、车站为城市综合客运枢纽、车站服务范围内的其他车站数量对于接驳骑行流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现有公共汽车站和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建设完善的地区,骑行接驳轨道交通车站的流量仍然很高。提出未来的城市规划及管理应充分考虑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资源的调度分配和配套建设,以构建更加灵活稳健的公共交通系统。  相似文献   

3.
刘影  郭莉  刘倩 《城市交通》2022,(6):9-20
分析公共交通乘客的出行特征,有助于优化公共交通供给和服务。利用深圳市2015年和2017年各一周的公共交通刷卡数据和公共汽电车GPS数据,识别乘客日常所选公共交通方式和出行频次。据此将公共交通乘客划分为公共交通依赖和非公共交通依赖两大类;前者可划分为公共汽电车依赖、城市轨道交通依赖和混乘依赖三种,其中混乘依赖又细分为换乘依赖和早晚异乘依赖。对公共交通依赖人群进行出行特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通勤乘客跨区出行特征明显;2)地理空间上,公共交通依赖与非公共交通依赖人群具有明显的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且公共交通依赖人群的中短距离郊区化迁居特征明显;3)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扩张,公共汽电车依赖与城市轨道交通依赖人数此消彼长;4)公共汽电车的比较优势体现在时间和空间层面对城市轨道交通可达性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针对轨道交通的“第一/最后一公里”问题,接驳公交和共享单车是通勤用户最常选择的两种公共交通方式。为理解共享单车对接驳公交出行需求和线路设计等规划运营方面的影响,提出供需交互状态下的接驳公交线路设计与车辆配置模型。需求端考虑出行时间和出行费用,基于用户在共享单车和接驳公交之间的模式选择行为,动态计算接驳公交实际出行需求;供应端考虑车辆容量、数量和流平衡约束,以最小化公交运营成本和用户出行成本之和为目标,建立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优化接驳公交线路设计及车辆配置。模型采用拉格朗日松弛算法进行求解。该方法应用于北京市回龙观地铁站周边出行小区接驳公交线路设计,公交及单车出行需求采用真实的IC卡数据,以及摩拜单车骑行数据,站点间行驶时长采用高德驾车路径规划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数据。实验结果表明,车辆总数为10,线路数量为2时,考虑共享单车影响的接驳公交规划模型相较于只考虑单一模式可以有效避免规划需求误差。此时,各站点到地铁站的平均运行时间是15.58 min,乘客平均等待时间是3.35 min;在线路数量为4时,各站点到地铁站的平均运行时间...  相似文献   

5.
随着公共自行车的兴起,尤其是特大城市无桩公共自行车使用的便捷性,其对轨道交通的服务范围较以步行的时空服务距离起到一定延伸作用.本文使用上海市无桩公共自行车历史骑行数据,首先界定了公共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的范围,其次通过数据挖掘计算了接驳时间和距离,并按照车辆使用情况将轨道站进行分类,探究了各类轨道站服务范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公共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平均距离和平均时间分别为1. 29 km和10. 1 min,混合型轨道站接驳服务范围相对较小,而商业型则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上海市公共交通客运量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轨道交通客运量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基本形成轨道交通网络化经营格局.公共汽电车服务范围进一步延伸,运营线路长度和站点数量进一步增长.在完善轨道交通线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轨道交通与公交线网的有效衔接,强化轨道交通与公共汽电车“两网合一”,提升公共交通系统整体服务水平具有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对本市公共交通发展概况、轨道交通网络发展、公交网络发展进行了阐述,对两网在线网和客流上的融合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两网不是简单的“你进我退”和“你主我次”关系,提出两网融合水平逐步提升,总体水平仍有待提升,应进一步发挥公交弹性,推进两网市区两级区域差别化.  相似文献   

7.
公共汽电车客运量大幅下降、行业运营及补贴压力日益加大成为中国大城市普遍面临的问题。发现隐藏在客运量下降背后的实质性特征是公共汽电车交通行业改革的关键。以上海市为例,通过大数据挖掘理清纷繁杂乱的数据指标,更好地认识公共汽电车交通转型发展的特征。研究显示:虽然公共汽电车客运量较低,但其仍承担较大比例的公共交通出行量;公共汽电车出行需求以接驳城市轨道交通或不适合城市轨道交通承担的中短距离为主;在客流低密度区域,公共汽电车运能利用率及能源利用效率问题突出。最后,依据运行特征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建议:在行业总体投入上坚持公交优先政策保障;在出行服务中凸显公共汽电车灵活便捷的优势;在运营组织模式上需兼顾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特别是在客流低密度区域。  相似文献   

8.
日本东京 东京大力实施以轨道交通为中心的公共交通发展战略,拥有世界上客流量最大的轨道交通网络,轨道交通经营主体多元,并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效益.东京强调政府对公共交通的统筹管理,注重政府监管,同时也重视发挥市场竞争的调节作用. 东京公共交通系统由城郊铁路、地铁、独轨铁路、公共汽电车等组成.其特点是大容量、高运速的轨道交通很发达,拥有世界上客流量最大的铁路线网.而且,公共交通中系统不同交通工具运送旅客比例逐步变化,公共汽车逐年减少、轨道交通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9.
研究城市轨道交通接驳可达性对提升轨道交通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居民出发地角度,运用基于距离衰减的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计算并对比分析从居民出发地分别采取步行、 共享单车和公交这3种接驳方式到达轨道交通站点的接驳可达性。以成都三环外地铁2号线和6号线沿线区域为例,运用ArcGIS工具分析区域居民出发地的可达性空间分布差异和不同接驳方式的可达性差异,并结合人口分布梳理轨道交通出行重点区域,挖掘出行盲区。计算结果表明:越靠近轨道交通站和越靠近城市中心的区域,3种接驳方式的平均可达性越高;总体上,步行接驳可达性最小,空间分布差异最明显;步行、共享单车和公交接驳可达性高的区域分别集中在轨道站 0.8,1.5,3.0 km服务半径范围内;公交沿线接驳可达性高于非沿线接驳可达性;通过对比可达性和人口空间分布,有效识别区域轨道交通出行的重点盲区、次要盲区、一般盲区和隐性盲区。  相似文献   

10.
共享单车的兴起,为出行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一系列交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可持续发展。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共享单车与公共交通、公共自行车以及交通安全等方面,讨论共享单车如何与公共交通以及公共自行车的协调运行,分析共享单车的投放量,以及如何提高共享单车运行的安全性;最后针对当前共享单车运行系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给出共享单车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正公共交通导向型土地开发模式(TOD)已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认可,然而TOD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诸如噪声、人居环境下降、交通拥堵、公平等一系列由高密度、高强度开发带来的负面问题。近年,随着共享单车在国内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城市出行选择自行车作为轨道交通的主要接驳方式,然而交通系统和土地资源的配置并未跟上共享单车的发展。本文在已有TOD思  相似文献   

12.
公共汽电车场站是公共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合理的分类是十分必要的.它是研究公共汽电车场站建设用地面积、分类建筑面积和场站平面布局样式的重要依据.本文立足于北京市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建设部场站分类标准,根据各类场站的不同功能,提出了符合北京市地方实际和习惯的公共汽电车场站分类标准.  相似文献   

13.
从小汽车到共享单车参与的出行模式转变是解决交通与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通过对南京市 308名小汽车出行者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共享单车影响下心理因素对小汽车出行模式转移的影响.通过建立改进后的技术接受模型,研究了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健康价值对共享单车的态度,以及对出行方式转移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作用于共享单车的态度,感知健康价值和感知易用性对转移意愿产生积极影响,感知有用性则产生直接的积极影响.共享单车可以在短途出行中替代小汽车,中距离下出行者最有可能受到激励从小汽车用户转变为潜在的共享单车接驳公共交通使用者,而长距离下共享单车较难影响小汽车出行者的出行方式选择.  相似文献   

14.
从小汽车到共享单车参与的出行模式转变是解决交通与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通过对南京市 308名小汽车出行者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共享单车影响下心理因素对小汽车出行模式转移的影响.通过建立改进后的技术接受模型,研究了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健康价值对共享单车的态度,以及对出行方式转移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作用于共享单车的态度,感知健康价值和感知易用性对转移意愿产生积极影响,感知有用性则产生直接的积极影响.共享单车可以在短途出行中替代小汽车,中距离下出行者最有可能受到激励从小汽车用户转变为潜在的共享单车接驳公共交通使用者,而长距离下共享单车较难影响小汽车出行者的出行方式选择.  相似文献   

15.
步行和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时空阈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步行和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多侧重于设施指标水平,而对出行者心理考虑不足.在北京市某轨道交通车站周边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模拟实验,深入分析影响步行和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的因素.同时得到使用步行和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的出行者对接驳距离和时间的敏感程度及接受度分布特征、接驳客流距离衰减特征等.利用非集计价格敏感度分析法量化步行和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的时空阈值,分别得到合理和最大的接驳距离和接驳时间.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为解决城市轨道交通出行中站间距离过大造成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困扰,对西安地铁一号线“B+R”即共享单车接驳的城市轨道交通方案进行了研究。以西安地铁一号线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空间句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系统分析使用共享单车接驳城市轨道交通的用户特点、车站周围辐射区域内的共享出行特点以及出行者基本状况等因素。结果表明:共享单车使用者年龄整体趋于年轻化,骑车时间多集中于10 min之内、骑车间距多分布在1 km之内;一号线客流量对共享单车的利用率存在着数量与时变特征两方面影响;通过增加街道之间的连接、优化街道路网结构和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设计街道宽度等措施提高共享单车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17.
研究公共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出行模式,总结公共自行车和轨道交通的特点及其在城市交通中的功能定位,分析公共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的形式、特点以及该模式下的公共自行车特性。以南京市为例,通过分析地铁站口紧邻的公共自行车站点IC卡刷卡数据,深入把握公共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行为在借车时长、站点OD距离与出行链等方面的出行特性与规律。最后,从租赁点的布局规划、提升系统服务水平、制定奖惩措施,引导出行行为、改善公共自行车行驶环境、调整收费标准等方面对南京公共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出行模式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人口的集聚、面积的扩大、出行总量的增加、距离的延长,常规的公共汽电车难以满足快速、大容量的出行需求,单一的平面交通要向多元的立体交通发展.因此,建设大容量的快速轨道交通已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就轨道交通的驱动技术及自动化技术作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9.
截争2012年,上海市公共交通客运最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日均客运总量达到1701万乘次,同比增长2.0%,其中轨道交通为客运量丰要增长源。轨道交通客运量保持快速增长,日均客运量622万乘次,占全市公共交通客运最的36.5%;公共汽电车客运量堪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20.
上海创建"公交都市"须从规划、制度、标准、智能引导和市民需求着手。 一、一体化规划 上海大体量的公交发展需要一体化规划,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共汽电车为基础、水上轮渡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通过综合交通枢纽紧密衔接的,安全可靠、经济适用、便捷高效、低碳智能的城乡一体化公共交通综合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