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截至2009年6月中国已建成高速公路达到7.5万km左右,居世界第二,但是建设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以重庆某高速公路为例,以各单位工程建设期内源性碳排放为研究对象核算高速公路碳排放量.首先依据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推荐方法,确定了施工机械、人工活动、资源性改变是碳排放源的三大主体;其次,采用碳足迹理论的评价技术,对各单位工程碳排放量进行核算;最后,对比分析各单位工程碳排放量,以期为设计阶段优化方案和建设期节能减排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本文中采用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对使用普通钢、先进高强度钢(AHSS)、铝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等材料的某燃油车白车身在生产、行驶和报废回收各阶段的等效碳排放和能耗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行驶里程对不同材料车身减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当前技术条件下,用AHSS和铝合金代替普通钢作为白车身材料可降低碳排放和能耗,而用CFRP代替普通钢会增加碳排放和能耗;铝合金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和能耗主要取决于生产阶段的碳排放和能耗水平,而材料的选择则与地区的碳排放和能耗水平有关,在普通碳排放和能耗水平的地区铝合金比AHSS更有优势,在高碳排放和能耗水平的地区则AHSS比铝合金更有优势;铝合金的减排效果随着行驶里程的增加而更显著。该燃油车在行驶15万km的情况下,其车身材料比例为77.9%AHSS和22.1%铝合金时,具有综合最优的碳排放和能耗水平。  相似文献   

3.
高速公路建设中能源消耗巨大,加强对公路施工期节能减排管理意义重大。文中从能耗监控技术、节能减排效益核算和能耗监控应用三方面对近期关于高速公路路面施工期能耗减排监控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建立绿色公路路面建设期环保评价体系和绿色低碳施工技术体系,推动公路建设科学发展和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双碳目标的确立,汽车行业基于全生命周期开展碳排放管理工作已经提上日程,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将成为汽车行业未来的必然选择。作为新能源汽车动力核心的动力电池,对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企业的碳排放核算对于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动力电池全流程型回收再利用企业的生产工艺梳理,构建退役动力蓄电池企业碳排放量化核算方法,并根据温室气体排放量提出建设零碳工厂的方案,以指导相关企业开展企业组织层面碳排放量化核算以及目标确立、减排方案和建设零碳工厂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公路》2019,(4)
为了研究温拌再生沥青路面建设期节能减排效果,基于生命周期方法,建立能耗和碳排放评价体系,分析了原路面铣刨运输、原材料生产运输、混合料生产、混合料施工四个阶段的能耗及碳排放,并对温拌再生技术能耗及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温拌再生沥青路面建设期间,原材料生产运输及混合料生产的能耗及碳排放量占主要部分;与热拌技术相比,机械发泡类型温拌技术节能减排效果最为突出,节能率11.1%,减排率10.5%;新集料含水率提高2%,能耗值增加11.42 MJ,碳排放当量增加0.89kg;旧料掺量提高10%,能耗值减少40.97MJ,碳排放当量减少2.27kg;无论从能耗角度还是从碳排放当量角度,四种影响因素敏感度排序为:能源类型旧料掺量温拌剂类型新集料含水率。  相似文献   

6.
汽车行业是我国交通领域碳排放的重点行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形势下,制定适合我国汽车行业现状并引领汽车行业绿色发展的碳排放核算体系刻不容缓。在总结国内外碳排放核算工作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企业/组织层面、产品层面和项目/服务层面阐述了汽车行业碳排放核算范围与用途。提出了从生命周期角度开展我国汽车行业碳排放核算的工作方法与思路,指出了核算过程中有关核算边界确定、数据收集与数据质量评估以及清单结果计算中的关键要点。从碳排放核算标准建立、基础数据库建设、低碳产品标识制度完善等方面给出了汽车行业开展碳排放核算工作的建议。建立并完善汽车行业的碳排放核算体系,不仅有利于摸清汽车企业的碳排放家底,帮助汽车企业识别碳排放关键环节,还可促进汽车行业上下游全产业链的协同减碳,从而推动我国汽车、交通、能源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速公路运营期CO_2排放显著,目前中国尚无全面的高速公路运营过程温室气体排放评价体系。基于生命周期理论中的清单分析,根据高速公路运营过程中的能源活动工作分类及植被的碳汇功能划分了评价体系边界,提出了公路资产、养护维修、交通通行3大板块碳排放评价指标,研究了碳排放指标及碳清除量的测算方法,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中国高速公路运营期碳排放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为高速公路运营期节能减排绩效评价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绿色交通已成为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现有道路交通碳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道路机动车辆出行导致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鲜有针对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的系统性碳排放研究。通过识别高速公路改扩建过程中勘测设计、工程施工和交通组织三个主要环节中的各类碳排放源,构建“从下到上”的高速公路改扩建碳排放测算方法,并从路面材料、施工工艺、交通组织和能源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低碳化改扩建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速公路全生命周期价值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珏 《公路与汽运》2008,(4):209-210
从分析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过渡到全生命周期价值管理,建立了高速公路全生命周期价值管理体系;说明了各阶段价值管理的侧重点和主要管理工作;阐述了高速公路全生命周期价值管理的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吉利汽车在2021年发布了公司碳中和战略规划,短期目标以2020年为基线,在2025年单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减少25%以上;长期目标在2045年实现碳中和,而纯电动汽车是吉利汽车加速电动化进程以及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路径之一。纯电动汽车虽然是零尾气排放,但在它的全生命周期中还是会有大量的碳排放产生,所以在纯电动汽车的研发中还需要探索如何减少其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文章分析了一款纯电动汽车从“摇篮”到“大门”的碳排放来源,并对动力电池、材料以及整车生产制造实施的碳减排方案做了分析介绍,最后对系统边界内的各阶段做了碳减排工作的总结阐述。  相似文献   

11.
马士杰  周子栋  张正超  何亮 《公路》2023,(1):368-377
在水泥钢渣混凝土路面上应用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并使用公路路面设计程序系统HPDS分析钢渣掺量对路面强度的影响,以长200 m、宽3.5 m×2的双向单车道水泥混凝土路面为功能单位,从材料生产运输、施工建设2个阶段对4种钢渣掺量的路面设计方案进行计算分析。研究表明材料生产阶段中,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钢渣掺量和钢渣加工工艺排放;掺钢渣的路面结构方案在建设期碳排放中,在未稳层掺60%钢渣的方案二碳排放最优;整个生产周期,材料生产阶段碳排放值增幅大于运输和施工阶段增幅;所有方案碳排放情况与能耗分析相似,综合考虑最具减排潜力的方案为水稳层和未稳定层均掺60%钢渣的方案三。对钢渣路面中钢渣运距进行敏感性分析表明,含钢渣与无钢渣方案碳排放与能耗相等时,钢渣运距与天然集料运距强相关,两者差值随运距增加而逐渐增加。敏感性分析确定出路面结构方案中钢渣的最佳掺量为40%,符合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需求。  相似文献   

12.
《中外公路》2021,41(2):41-48
为研究沥青路面结构类型对建设期碳排放的影响,该文基于碳排放因子法,结合路面工程相关定额,建立沥青路面碳排放二级评价模型,选定3种典型路面结构方案,分析各路面结构中原材料生产、原材料运输、路面施工3个阶段建设期整体的碳排放情况。结果表明:沥青路面结构对各阶段建设期整体碳排放有显著影响,其中原材料生产阶段是建设期碳排放主体,原材料生产与运输碳排放与路面结构层厚度呈正相关,沥青层厚度是路面施工阶段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设期3个阶段中,主要碳排放过程分别为水泥生产、集料运输、混合料拌和。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BIM技术在道路基础设施全生命管理中的应用技术,依托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工程,在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优化和运营维护4个阶段,应用BIM技术对水下隧道、枢纽互通等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进行综合管控。研究表明,BIM平台有效促进了信息交流,提升了工程要素可视化,保障了信息的有效传递,为实现基于BIM技术的交通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信息高效协同管理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依托济青高速改扩建绿色科技示范工程,从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结合行业应用需求和政策导向、原有资源再利用技术、减排核算研究三方面分析了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节能减排的具体要点。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高速公路纵坡路段的碳排放规律,以西安绕城高速为依托工程进行现场试验,采用MOVES进行碳排放模拟,并利用试验核算的碳排放数据评估模拟结果。基于MOVES模型得到我国高速公路不同纵坡情况下的碳排量数据库文件,建立高速公路纵坡路段的载重汽车的碳排放模型,并对碳排放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速公路纵坡路段的碳排放量以初速度、坡度、坡长为自变量作多元非线性函数形式的变化;高速公路上坡路段是机动车产生碳排放的主要路段,累计碳排量对坡度i_(上坡_∈[3%,6%]的敏感性居第一位次,对坡长l_(上坡)的敏感性居第二位次,反映出路线设计过程应尽量采用较小纵坡,避免长大纵坡的设计方案;在高速公路下坡路段,累计碳排放对坡度i_(下坡)∈[-3%,-6%]的变化最敏感,坡长次之。  相似文献   

16.
为应对能源安全和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从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出发,系统梳理国内外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研究现状,详细总结国内外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全生命周期评价研究进展,归纳我国新能源汽车生命周期评价现存问题,基于现存问题对新能源汽车清单数据精细化、研究对象多元化、评价模型动态化和评价体系标准化等生命周期评价方向进行前瞻性研究,为面向碳中和的汽车生命周期降低碳排放提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济青高速公路两种典型的永久性沥青路面结构与目前传统沥青路面结构在全寿命周期内进行能耗和碳排放分析,得出传统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能耗和碳排放量为最大,两种典型的永久性沥青路面结构虽然在施工建设期能耗相对比较大,但是由于结构和材料的耐久性,在养护期几乎实现了结构的"零养护",在全寿命周期内能耗和碳排放量相对目前的传统型沥青路面结构降低了约80%,实现了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的目的,达到了低能耗耐久性沥青路面。  相似文献   

18.
以2015年我国建筑业单位产值能耗(碳排放)作为"十三五"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公路、水路)建设能耗(碳排放)强度基准值,结合预测出的"十三五"期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筑业产值,计算出"十三五"期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公路、水路)建设能耗(碳排放)基准值。对施工建设、节约建材和低能耗建材替代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分别设定三种节能减排情景,预测出了"十三五"期三种节能减排情境下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公路、水路)建设的综合节能和减排潜力。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交通运输经济与碳排放绩效,探寻经济和碳减排双赢的改进路径,提出交通运输经济效率、碳排放效率及联合效率概念。针对中国30个省市区,以资本存量、煤类消费量、油类消费量、新能源消费量、从业人员作为投入要素,交通运输综合换算周转量和行业增加值作为期望产出,CO2排放量作为非期望产出,采用RAM模型测度评估中国30个省市区的交通运输行业经济、碳排放及联合效率,探究3种效率的分布特征及变动规律,并利用非效率分解模型研究非效率来源,探索改进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各省市区之间的交通运输经济效率、碳排放效率和联合效率均存在明显差异,且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呈现不同的梯度分布特性;2006~2016年的经济效率、碳排放效率及联合效率总体上可以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为2006~2011年,经济效率、碳排放效率和联合效率均呈波动上升,第2阶段为2011~2016年,经济效率、碳排放效率和联合效率轻微波动,并逐渐趋于平稳。非效率分解模型表明:能源过度消耗是经济效率、碳排放效率和联合效率的主要非效率来源;CO2过度排放是碳排放效率和联合效率非效率的主要来源;行业增加值产出不足是经济效率和联合效率非效率的主要来源。这说明推广新能源,提升交通运输运营效率,革新交通减排技术是能够实现双赢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首先,基于城市道路全生命周期的评价方法,提出了市政道路及配套设施的碳排放计算原则和思路,构建了市政道路及配套工程“建造阶段、运行阶段和拆除阶段”3个阶段的碳排放计算模型;然后,通过分类统计不同阶段的能耗和碳排放因子,定量分析了市政道路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以及碳汇量;最后,通过实际案例,论述了所提出的碳排放计算模型在碳达峰、碳中和分析中的基本步骤以及所需要收集的资料,以期为后续市政道路及其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参与碳排放交易、碳足迹等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