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软弱夹层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三峡库区斜坡变形失稳事例很多,对斜坡的有效治理是库区移民迁建中的主要技术问题,文中以龙角镇新选地址为例进行了相关分析.随着新镇建设的展开,出现了一些基岩斜坡的滑移破坏,这些破坏受斜坡体岩性、软弱(泥化)夹层、结构面及其组合、坡向坡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软弱夹层是主控因素.新集镇斜坡目前整体处于稳定状态,作为搬迁新址是成立的,但存在局部滑移破坏的可能性,为保证移民迁建的顺利进行及居民的安全,需对可能变形失稳地段进行地质分析及治理评价.  相似文献   

2.
龙井隧道是忠万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地质复杂,围岩变形速度快、持续时间长,最终变形量大。通过对龙井隧道围岩变形量测资料和掌子面地质素描的比较分析后发现,掌子面有软弱夹层分布时,其变形破坏程度较严重。文章根据龙井隧道开挖以来变形破坏程度最严重的泥灰岩段软弱夹层和围岩的典型组合结构,利用岩石三轴试验仪,进行了单轴压缩试验,设计了包含软弱夹层的层状岩体试样,根据试样变形破坏特征来解释大变形段围岩变形破坏发展演化过程,根据夹层与围岩的组合结构,建立夹层-围岩的受力模型,借此解释夹层引发围岩大变形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4.
核心土对软弱围岩隧道掌子面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黄土地区山岭双线隧道软弱围岩稳定性较差的问题,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系统地分析了台阶长度及核心土长度、宽度对隧道掌子面的纵向位移、塑性区纵向深度和横向大小的影响.得出一些对黄土地区软弱围岩山岭双线隧道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隧道穿过软弱夹层地段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3个不同地质条件下隧道中出现的软弱夹层,阐述了软弱夹层不同规模、不同位置地段的施工方法及施工措施,总结了隧道中软弱夹层的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6.
大断面软弱围岩隧道自稳性差,岩体破碎,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拱顶崩塌,掌子面失稳等问题。为保证大断面软弱围岩隧道前期施工和后期运营安全,对软弱围岩进行注浆预加固具有重要意义。应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大断面软弱围岩隧道拱部注浆、全环注浆及不注浆3种方案进行数值分析,研究不同注浆方式对围岩的加固效果和围岩应力分布规律以及围岩稳定性,为大断面软弱围岩隧道的施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有软弱夹层岩体边坡的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发育多个规则软弱夹层的岩体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在塑性极限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机动位移法,提出可以用能量系数作为稳定性评价的标准,并推导了相应公式。通过川藏公路上一个典型滑坡实例的稳定性分析,与极限平衡法进行了对比,证明了本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极限分析法求解含软弱夹层边坡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软弱夹层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显著,目前设计中通常采用极限平衡法计算边坡的稳定性,其在求解中需要建立多个平衡方程. 为了分析含软弱夹层边坡的稳定性,首先,采用极限分析法建立了计算模型;其次,通过极限平衡法验证了求解的准确性;最后,分析了荷载、夹层形状、夹层强度等对稳定性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边坡安全系数随着外荷载强度的增大而减小,其中,当加速度放大系数由1.0增大为1.6时,安全系数由1.20降为0.89;当外荷载频率越大时,边坡越易提前产生破坏;软弱夹层形状对边坡安全系数影响显著,特别是当其靠近坡顶与坡面时;安全系数随着软弱夹层摩擦角与黏聚力的减小而近似线性降低,其中,当黏聚力由9 kPa降为5 kPa时,安全系数降低约30%.   相似文献   

9.
软弱夹层隧道施工过程中,受岩体软硬不均和层理分布影响,使初期支护受力变形不协调分布,从而易引起支护结构破坏甚至洞室整体失稳破坏。以兰渝铁路东扎沟隧道为工程背景,分析了隧道施工变形的纵向分布规律与地质条件变化的关系,施工变形的横断面分布规律与地质条件的关系,研究了加强支护后围岩压力、初期支护结构应力的横断面分布和变化规律,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含软弱夹层路堑边坡在开挖过程中的变形和稳定性,利用ANSYS软件建立含软弱夹层边坡的三维地质模型,并将其导入FLAC3D中,模拟边坡开挖支护施工过程。再运用自定义的强度折减法求解边坡安全系数,分析含软弱夹层路堑边坡的开挖变形特征和稳定性。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边坡开挖深度增加,边坡变形逐渐加剧,邻近软弱夹层变形突然增大。边坡的软弱夹层的局部滑动带动了边坡的整体滑动,采用抗滑桩加固边坡,可有效抑制边坡变形,确保边坡的整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抗滑桩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固定滑动面的软弱央层的变形性质对桩前土抗力分布的影响,同时也研究该夹层性质与桩在锚固层中转动点的位置、桩身最大弯矩位置等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根据相似理论设计了模型砂的密实度,使实验结果更具有实际意义。文中根据试验数据,采用桩的横向土抗函数R=y~a(k_1w—k_2w~3),通过非线性规划,计算出上下土层的抗力参数。在运算过程中,运用“拟线性化法”和“补充函数法”,使两点边值问题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得到解答,从而求得桩轴弯矩和变位的非线性理论解,并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比较满意。对于土的抗力参数与较弱央层的变形参数的相互关系也作了分析,从而能阐明部分参数的力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针对某一桥墩与地基土层相互作用,采用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进行了二维动力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计算中均匀地基土体的本构模型采用ANSYS程序里的Drucker-Prager模型,通过EICentro地震波输入,对比分析了考虑软弱夹层对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公路边坡的稳定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软弱夹层就是一个影响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采用机动位移法与有限元软件FLAC3D对含软弱夹层的炭质页岩路堑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在不稳定的边坡段采用预应力锚索处置技术进行加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预应力锚索的使用可提高含软弱夹层边坡的稳定性,边坡的安全系数提高,最大水平位移、最大不平衡力及剪切应变增量减小。  相似文献   

14.
不同施工方式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差别较大,以北京某站区间浅埋暗挖段为工程背景,以隧道沉降和收敛量以及地表沉降为控制指标,分析三种开挖方式(三台阶、CRD、眼镜工法)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CRD法对隧道的控制效果较好,开挖影响距离、造成的隧道沉降及地表沉降都较小,而三台阶工法对隧道稳定性的控制相对较差,虽然CRD法工序复杂,成本也相对较高,但能较好的保持围岩的稳定,减少地面塌陷。  相似文献   

15.
以隧道位移及衬砌应力增量为控制标准,通过建立不同净距的正交下穿数值模型,分析新建隧道不同净距(0.25D、0. 5D、0.75D、1.0D、1.25D)正交下穿施工对既有隧道的位移及应力增量变化,判断既有隧道结构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不同净距下穿过程中对既有隧道的影响范围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新建隧道中线左右20m,最大竖向沉降随着净距的增大呈现先增大达峰值后减小的趋势,采用经典高斯曲线拟合得出经验沉降槽宽度系数;下穿施工过程中既有隧道的横向应力增量先为压应力增量,最终表现为压应力增量,纵向应力增量始终为压应力增量,随着两隧道净距的减小,拉压应力增量增大,通过拟合得出应力增量与隧道净距的变化关系,合理预测不同净距下既有隧道的应力变化。  相似文献   

16.
软弱夹层边坡变形性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含软弱夹层边坡稳定性的研究现状;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 3D,针对5种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重点分析了含有软弱夹层的岩质边坡几何特征及软弱夹层力学参数,如边坡坡高、坡角、软弱夹层倾角、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等对岩体边坡位移的影响规律及其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根据对兰渝铁路桃树坪隧道的监测数据,分析软弱土层下大断面开挖围岩应力的变化情况,得出施工应侧重于1、2断面开挖后临时支护与永久支护的施做,在后续开挖中应对左侧断面拱腰处的围岩变化加强监测。当3、4、5断面施工后应及时施做初级支护和临时支护。在大断面隧道施工中,围岩扰动主要体现在拱腰处,所以在开挖前应做好超前支护。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研究软弱黄土隧道地基加固施工方案及其加固效果,以大有山隧道为工程案例,结合其水文地质、气象、地形地貌等工程特性,研究其围岩变形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高压旋喷桩加固隧道地基的具体措施,并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对其加固效果进行全面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高压旋喷桩可改善土体变形性质,提高地基的抗剪强度,适用于软弱围岩隧道的地基加固工程;采用高压旋喷桩加固措施后,隧道初期支护结构轴力值大幅减小,竖向位移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9.
结合青岛滨海公路仰口三车道分离式隧道的工程情况,采用"环向切槽、预留核心土"的施工方法对Ⅴ级围岩段施工,介绍了坍塌段的处理措施,该技术可供同类工程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由于地质、设计、施工以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原因,运营中的隧道常常出现一系列的病害,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隧道衬砌裂缝,严重影响了隧道的交通运营安全。以重庆八一、向阳隧道的病害治理工程为背景,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隧道衬砌裂缝受力性能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衬砌裂缝的存在导致衬砌应力集中,严重时甚至影响隧道结构的稳定性;裂缝深度越大,隧道结构位移、应力越大,裂缝尖端的应力集中现象越明显,最终应力达到材料的强度极限,从而导致隧道的失稳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