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2 毫秒
1.
结合锡乌铁路铺轨施工,介绍了采用长钢轨运输车运输500m长轨,到达工程线后,人工配合进行换铺的施工技术,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2.
转线装置主要用于既有线与施工便线之间的反复连接,即通过安装转线装置的置换头轨和尾轨,将营业线和便线连通,使得运输车可以顺利进入便线;要点结束后则拆除转线装置的置换头轨和尾轨部件,恢复既有营业线行车.相对于传统的正线间牵引出便线的拨接、插入道岔等方法,此方法具有成本低、耗时少、影响范围小等特点.介绍了应用新型转线装置与既...  相似文献   

3.
新建锡乌铁路线路正线钢轨铺设无缝线路地段设计采用60kg/m、500m长轨条,结合现场实际,采用DL-25型往复式反锚钉联机和6台10t龙门吊把钢轨、轨枕及配件组装成长度25m的成品轨排,使用DPK32型铺轨机铺设单元工具轨排,然后用长轨车拖卸500m长轨,人工拆除25m钢轨后换铺500m长钢轨。实践证明,此施工方案成本低,施工便捷,质量可靠,可大大加快施工进度。介绍了道砟铺设和轨排组装、铺设等关键施工技术以及相应的安全质量保证措施,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城市轨道交通高架线路敷设阻尼钢轨前后列车通过时段噪声变化规律,以敷设了阻尼钢轨的广州某高架线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架线路敷设阻尼钢轨前后轨道旁、距行车轨道中心线7.5和30 m处测点进行现场噪声试验,分别从时域统计、频谱和插入损失等方面分析了高架线路改造全过程,包括换轨前、换轨后、刚敷设阻尼钢轨及敷设阻尼钢轨运营半年后列车通过时段噪声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换轨和敷设阻尼钢轨作为源头上的降噪措施具有一定的降噪效果,噪声源强处2种措施分别降噪1.1、2.9 dB(A),敷设阻尼钢轨能降低钢轨Pinned-Pinned振动辐射产生的噪声;换轨前高架线路列车通过噪声能量主要集中在100~3 000 Hz,分别在100~125 Hz和2 000 Hz附近出现第1、2个峰值,换轨后、刚敷设阻尼钢轨及敷设阻尼钢轨运营半年后的列车通过噪声能量主要集中在500~2 000 Hz,峰值频率出现在800 Hz附近;高架线路整个施工改造过程中60 Hz以下低频噪声变化较小,60 Hz附近的频率为轮轨系统的固有频率,高架线路改造并未使轮轨系统固有特性发生较大改变;敷设阻尼钢轨运营半年后相比刚敷设阻尼钢轨时,在距轨道中心线7.5和30 m处,1 000 Hz以上高频噪声变化较小,桥梁局部结构振动产生的辐射噪声(100~300 Hz)出现了一定的增大。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7,(5):165-166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国内轨道交通直流牵引系统中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人员的安全,在钢轨与大地间装配了轨电位限制装置。轨电位限制装置是目前城市轨道列车牵引运行中的一个关键技术,它关系到牵引供电系统的运行安全、乘客和工作人员的安全。目前,广州地铁各条线的车站变电所均有安装了轨电位限制装置。重点介绍广州地铁五号线轨电位限制装置的结构、工作原理、保护设置、轨电位产生的原因和防止措施,及在日常中的运用,并针对在实际运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增建铁路复线施工过程中,区间线路平面常会出现绕行地段,在这些地段中新建线与既有线间往往会出现交叉和换边,给施工带来诸多不便,尤其给此地段新建线运架T梁施工和新建线开通前大机整养施工造成极大困难,同时也给铁路运输生产带来很大的干扰.工程实践中,在绕行地段设置假道岔(即利用标准轨、木岔枕及配件,通过局部拆铺钢轨的方法,形成便于快速拨接、开通不同线路进路的轨道结构),利用封锁点反复拨接线路,满足架桥机、大机等工程列车通行条件,配合运架T梁施工和大机整养施工,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高效的施工方法.这一施工方法必将在增建铁路复线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结合工程实例,对假道岔的应用技术进行全面阐述,希望对今后类似工程施工起到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选取京沪高铁1组轨面病害较为严重的道岔作为道岔钢轨病害打磨研究对象,进行长期跟踪观测,并分析打磨前后轮轨几何关系,建立车辆—道岔耦合无砟轨道系统动力分析模型,研究对比打磨前后高速列车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通过道岔钢轨病害打磨,钢轨轨面病害得到较好改善,但道岔钢轨工作边出现棱角,轨面出现双光带现象;轮轨等效锥度均未在理想范围以内;列车通过道岔岔中区域时,高速列车动力学特性得到较好的改善,但列车通过岔前及岔后区域时,高速列车动力学特性不如打磨前。建议高速道岔打磨时需要充分考虑轮轨关系,不应仅仅对轨面病害进行打磨。  相似文献   

8.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无砟铺轨机组在铺设有砟轨道时轨枕布设、长钢轨运输及铺设等施工技术。将WZ500E型无砟道床长轨铺轨机用于湘桂铁路有砟轨道铺轨是一种创新的铁路无缝线路铺设方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轨道交通线路净空安全是确保列车平稳、不间断运行的基础.由于轨间异物对行车安全产生严重影响,所以基于非轨道电路的轨道异物入侵检测系统在铁路系统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车载摄像机检测轨间异物的方法.首先,通过钢轨识别算法自动定位钢轨位置,并确定列车前方轨道是否有其它列车或公路车辆等大型异物,若有则进行报警;之后,基于边缘检测的异物检测算法自动检测轨间可疑小异物,同时提取可疑异物的尺度信息和颜色索引参数等相关特征;最后,用支持向量机(SVM)来对可疑小异物区域进行分类和辨识.车载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检测出轨间异物.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列车通过时钢轨振动的基本参数和敏感区域,基于多体动力学软件GENSYS和有限元软件ABAQUS,分别建立车辆-轨道动力学模型和轨道-下部基础有限元模型.以动力学模型计算得到的轮轨力为激励,输入轨道-下部基础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车速、轨道不平顺和钢轨支承方式等因素对钢轨加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钢轨加速度从轨头到轨底逐渐减小,轨枕上方轨头加速度明显大于轨枕之间.钢轨加速度对车速最为敏感,车速从200 km/h增加到350 km/h时,无砟轨道轨头加速度从1.476 km/s2增加到2.980 km/s2.连续支承式无砟轨道,钢轨加速度小于传统离散支承式无砟轨道.加速度传感器建议安装在轨头外侧,传感器的采集频率、量程应考虑列车速度、轨道不平顺等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杭深线有砟轨道客运专线局部路段直线钢轨出现了钢轨交替侧磨现象,动车组通过该侧磨区段时会发生晃车,运行不稳等问题。从长大线列车的轮轨动力学角度对交替侧磨成因进行研究,给出钢轨交替侧磨的整治措施。通过建立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对动车组通过存在纯滚动线偏距直线钢轨的运行情况进行研究,发现钢轨交替侧磨的形成受到轮对纯滚线偏距的影响。当钢轨由于非对称打磨等因素造成两侧磨耗不均匀时,轮对在钢轨上的纯滚线会产生偏移,进而造成列车轮对的周期性偏振现象,最终导致长大线列车的整体横向低频晃动。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铁路路网中,存在着大量的小半径曲线,小半径曲线加剧了钢轨磨耗和损伤,增加了钢轨的养护作业成本,给列车的安全运行产生较大的影响。轨旁摩擦控制是通过涂覆板施加摩擦控制剂,来降低轮轨间摩擦系数,实现减少钢轨磨耗、延长钢轨寿命等目的。本文在日本铁道总研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轨旁摩擦控制的特点,提出了摩擦控制剂传递效果的计算方法,仿真分析了轨旁摩擦控制中各项因素对于传递效果的影响,为轨旁摩擦控制的工艺参数选择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采用基于机器视觉的三角测距原理和光取断面法,开发出将廓形上的激光点进行空间坐标转换的算法,消除了已有方法中借助标定板计算所带来的误差和操作的复杂性,提高了钢轨动态测量的精度和效率.开发了非接触式钢轨检测装置.通过对60轨打磨后轨廓的测量结果与标准廓形的分析比对,验证了开发系统的精度和性能.  相似文献   

14.
乘坐火车时车窗外“咣当”、“咣当”响起的车轮撞击轨缝声音,曾经是许多人美好的童年回忆。在小学的常识课本上,我们已知道,铁路线上的钢轨由于受热胀冷缩等因素的影响会产生延伸、收缩等变形,而铁路轨缝就是为了弥补钢轨变形而特意留下的。虽然列车通过轨缝时的撞击声充满了旅行情节的诗意,但更多带来的却是列车振动颠簸,甚至是无尽的噪声。  相似文献   

15.
钢轨磨耗直接影响铁路运行安全,为了替代目前手工测量方式,提高测量精度和效率,研究并设计了线激光钢轨断面全轮廓视觉测量系统来实现钢轨磨耗动态测量. 首先通过计算激光视觉测量模型完成激光测量单元的结构设计,然后采用平面标定法对测量头进行精确标定,获取激光平面与传感器成像平面之间的映射关系,将拍摄的钢轨轮廓光条图像还原为实际钢轨断面轮廓;利用钢轨同一截面两侧轮廓中轨头踏面轮廓相同的特征获取钢轨断面全轮廓数据,采用ICP精确配准将钢轨两侧测量轮廓合并,其中轨头踏面轮廓采用欧式聚类和距离分割方法提取;最后以双侧未磨损轨腰轮廓及其特征点为基准,将测量钢轨全轮廓与标准钢轨轮廓进行配准对比,获取钢轨磨耗值;将线激光钢轨磨耗测量单元装载于自行研制的轨道测量小车上进行现场测量试验. 研究结果表明:该测量系统标定精度可达4.922 × 10?3 mm,测量速度可达21.6 km/h,与钢轨磨耗尺测量值对比垂直磨耗、侧边磨耗平均偏差约为0.023 mm和0.093 mm,对同一对象多次重复测量最大偏差小于0.05 mm,该测量精度满足公务要求,提高了测量效率,便于铁路测量数字化管理.   相似文献   

16.
以沪宁城际客运专线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大修拨轨换板作业为背景,建立高速铁路钢轨—扣件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将仿真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比对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利用该模型研究分析了高速铁路板式轨道换板大修作业时直线段和半径7 000 m曲线段中施工轨温与锁定轨温温差对钢轨应力和变形的影响规律。根据模型分析得出的温差-应力变化规律,以钢轨允许应力限值377.78 MPa为依据,推得施工时钢轨轨温与锁定轨温温差允许范围:直线段应在-33.46~43.95℃范围内,曲线段内轨应在-23.35~42.78℃范围内,曲线段外轨应在-25.69~39.08℃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小半径曲线轨道往往会加剧钢轨的磨耗与振动,影响列车的安全性和舒适度,增加维修养护的工作.文章以台湾铁路沙仑支线中洲车站端的爬升曲线为监测地点,在曲线前后端安装钢轨涂油器,进行为期6个月轨旁钢轨振动和磨耗的观测测量;分析小半径曲线轨道在润滑前后,列车经过时钢轨的磨耗和振动变化,观察涂油技术对钢轨磨耗和振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陈光雄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22,57(5):1017-1023, 1054
钢轨波磨会降低乘坐舒适性,增大轨道结构伤损,甚至影响列车的安全运行. 为判断钢轨波磨预测模型的准确性,首先,基于钢轨波磨现场调研数据,统计地铁线路和干线铁路的钢轨波磨发生率;其次,针对现有钢轨波磨预测模型验证方法的局限性,同时结合钢轨波磨发生的规律性,提出预测模型验证的3种基本工况:线路曲线半径≤350 m时的内轨波磨和外轨波磨、曲线半径 ≥ 650 m时的非科隆蛋扣件曲线线路或者直线线路钢轨的波磨,并进行实例验证;最后,根据基于轮轨蠕滑力饱和情况,提出了一种快速预测钢轨波磨发生的新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现有的波磨预测模型验证工况缺乏一般性,大部分没有考虑线路曲线半径的影响,忽视了从新轨到波磨出现阶段的钢轨振动演变规律,造成通过验证的波磨预测模型预测准确率偏低;所提出的波磨快速预测方法准确率可达到85.00%.   相似文献   

19.
以双层弹簧阻尼支承Timoshenko梁作为钢轨的力学模型,在列车荷载作用下钢轨动力响应解的基础上,采用二系质量模型,计算了不同轨下基础参数时的轮轨作用力时程曲线和频谱曲线,分析了轨下基础参数对轮轨作用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60N钢轨350 km/h 18号高速道岔合理的轨距和轨底坡,利用60N钢轨高速道岔关键断面和实测LMA磨耗车轮,基于迹线法原理和Kalker三维非赫兹滚动接触理论,分析不同轨距和轨底坡参数下的轮轨接触几何和力学特性,并与CHN60钢轨高速道岔计算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将轨距加宽可改善轮轨匹配关系,提升列车过岔平稳性,减小轮对横移量大于8 mm时的轮轨接触应力和表面滚动接触疲劳因子,延长尖轨使用寿命;轨底坡为1/30、1/40和1/50时,轮轨接触参数相差较小,匹配性能较优;轨底坡为1/10和1/20时,横向不平顺和轮轨滚动接触疲劳因子普遍较大,且1/10轨底坡对车轮磨耗的适应性较差;与CHN60钢轨高速道岔相比,60N钢轨高速道岔的等效锥度普遍更小,列车过岔平稳性更优;车轮磨耗易导致车轮在轮轨过渡区段空转,引起尖轨伤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