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双车道公路普通路段路侧事故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双车道公路路侧事故的各种影响因素,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双车道公路路侧事故预测模型,探索双车道公路路侧事故的分布规律。研究中根据我国双车道公路两侧用地情况,把公路划分为普通路段、村庄路段和交叉口路段,并对普通路段进行了路侧事故预测模型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普通路段的划分、路侧事故的定义、路侧危险度的划分、模型的结果自检验以及应用检验等等。研究结果表明交通量、货车比例、平曲线用长度加权的弯曲度、所在地域对路侧事故率的高低有较大影响,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路侧事故预测值和实际值呈现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双车道等级公路路侧事故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鉴国内外事故预测模型(也称安全性能函数SPF)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收集了31条双车道公路(总里程约740 km)的事故、交通量和线形数据,采用了泊松、负二项、零堆积泊松和零堆积负二项四种统计概率分布,从路侧事故数、路侧事故死亡人数、路侧事故受伤人数三方面对路侧事故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弹性分析从量化的角度给出了道路几何条件、交通量水平与构成等指标与路侧安全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根据采集的双车道公路的事故、线形、交通等数据,考虑公路横向干扰、路侧情况等,将双车道公路划分为普通路段、村庄路段和交叉口,分别建立了事故总数、一般以上事故次数以及碰撞、追尾和路侧等不同形态的事故次数与道路和交通要素关系的双车道公路事故预测基础模型.然后,应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路基宽度等事故修正因子(AMF)的研究;使用基础模型经过AMF修正、经验贝叶斯过程(EB过程)、标定等进行双车道公路机体事故预测.最后,介绍了双车道公路事故预测模型在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双车道公路路侧危险级别的安全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路侧危险等级分成第1层路侧危险度和实际路侧危险度2个层次,针对路侧环境对安全影响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全部事故、碰撞事故、追尾事故、路侧事故和事故死伤情况等。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层次的路侧危险度对碰撞事故、追尾事故和路侧事故影响特征基本一致,但趋势度有所差别,对全部事故和事故死伤情况的影响结果相反。  相似文献   

5.
我国双车道等级公路路侧事故规律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了解路侧事故规律的特点,作者利用2004年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之《公路路侧安全等级评估及防护方法研究》课题所采集的数据,从宏观统计分析的角度,对低等级双车道公路(二级、三级和四级)的路侧事故规律进行了深入剖析.分析的角度包括路侧事故数比重、天气条件、车型、事故形态、翻车事故、驶出方向、道路线形、事故黑点等多个方面,以期能够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路侧安全整治工程的决策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平原区四车道无中间分隔带公路,借用事故预测模型技术研究其安全特征和规律.基于该类公路安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了普通路段、村庄路段、交叉口路段的分段方案,并加强了对货车等车型构成的考虑.建模结果中,交通量、自然交通量中货车比例、第一层路侧危险度、竖曲线弯曲度、横坡度、路面宽度对普通路段,交通量、折算交通量中货车比例、第一层路侧危险度对交叉口路段,交通量、加权的横坡度、路基宽度等对村庄路段的事故有显著影响.最后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7.
路侧危险度与道路线形、边坡、交通量等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尚无公认有效的计算方法.文中借鉴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方法(LEC法),根据发生路侧事故的可能性、暴露于路侧危险环境的频率和事故严重度建立路侧危险度评价模型,采用车辆碰撞仿真试验方法对碰撞事故严重度进行研究,根据工程经验将路侧危险度划分为4个等级.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评价结果符合现实,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交通事故呈现出的在公路穿村镇路段聚集的趋势,在某山岭地形区域进行了双车道公路的交通事故、交通组成、道路和路侧等因素的大量数据采集,并对公路穿村镇路段的整体安全特性进行了分析,采用负二项模型等事故预测模型和相关检验理论对模型形式,以及公路穿村镇路段全部事故和追尾、碰撞、路侧等不同形态的事故规律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公路穿村镇路段的事故时空分布呈一定规律性;交通量、混杂率和道路横坡度为影响公路穿村镇路段交通安全的3个显著因素,且均呈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双车道公路接入口安全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在对大量的双车道公路进行了调研和采集了海量的公路、交通、事故数据基础上,针对接入口对双车道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进行了量化分析。采取的分析方法包括接入口单因素对安全影响分析、考虑交通量和路段长度因素接入口对安全影响分析、接入口和其他因素综合对安全影响分析等。分析结果表明,接入口对双车道公路的总事故率尤其是追尾事故率有重要的影响,并得出了双车道公路接入口对交通安全影响的量化结论。全部事故、一般以上事故、路侧事故、追尾事故和碰撞事故等的次数都随接入口密度增加而增加;在山区双车道公路上,在其他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接入口密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全部事故增加4.36%,追尾事故增加11.9%。  相似文献   

10.
山区一般公路路侧危险度划分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乐生  游宏  李永江  白书锋 《公路》2005,(11):159-163
通过对山区一般公路路侧地形状况与车辆冲出路外事故伤亡情况关系的研究,提出了路侧危险度的概念,并给出了路侧危险度等级划分的量化计算办法。路侧危险度等级的合理划分为准确确定路侧危险状况,合理设置不同等级的安全护栏提供了依据.进而有效提高山区一般公路的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1.
实践证明,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是提高公路安全水平的有效手段。尽管其在我国还是一个较新的课题,但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国内也开展了很多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西部地区公路安全评价》是系统研究公路安全评价方法的一个课题。而公路交通安全评价系统1.0版本是在该课题成果基础上开发的一套实用化的工具,它包括交通基础数据的管理和事故多发段判别、规范符合性分析、事故预测、速度一致性分析、路侧危险度分级等分析模块。本文对该系统各个模块的功能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公路交通安全事故统计分析工作的情况,针对交通事故关联因素,以北京市门头沟区2005年公路交通事故数据为案例,采用列联表方法,对事故等级、事故分类与部分关联因素(如驾驶员年龄、性别、天气情况、时刻、时段、车辆类型等)进行了十几项独立性检验,这些结果将有益于校核人们对于交通安全问题的一些习惯认识,对于交通管理和改善公路交通安全工作也有一定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铁军  吴京梅  宋楠  黄斌 《公路》2005,(12):96-101
作为实施安保工程(生命安全保障工程)的重点国道之一.109国道北京段的安保工作得到各个方面的好评。本文就安保工程对整体事故、事故形态、多发段分布、安保工程实施后重点事故多发段的安全影响做了分析研究,旨在分析安保工程安全效果的同时,为安保工程的深入开展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4.
王蕾  邱锋  夏永旭  韩兴博 《隧道建设》2019,39(8):1301-1307
为提高公路隧道交通事故预测准确率,以西汉高速秦岭某隧道群的496起交通事故作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公路隧道交通事故预测的道路环境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针对不同预测类别选定具有显著影响的主要变量,通过贝叶斯模型、随机森林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和支持向量机模型分别对公路隧道交通事故形态、严重程度、伤亡情况和持续时间进行预测,根据准确率和稳定性确定出最优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 1)随机森林模型在预测公路隧道交通事故形态时最为可靠,准确率约为84%; 2)在对公路隧道交通事故严重程度和伤亡情况进行预测时可优先考虑贝叶斯模型,其对重大或特大事故的预测准确率高达50%; 3)选择随机森林模型作为公路隧道交通事故持续时间的预测模型,绝对误差为20 min时模型准确率将超过70%。  相似文献   

15.
以公路三支无信号交叉口为研究对象、以预测事故数和实际事故数的经验贝尔估计期望值为评价指标、以交通事故预测模型为基础、以均值度量方程为标准,对公路三支无信号交叉口的安全服务水平进行了探索性分级研究。为我国公路交叉口安全分析与评价、预防与治理的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与新的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6.
作为道路景观设计的一个分支,行道树的设计被列为车辆冲出路外(ROR)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因为在ROR 事故中,行道树是被撞击最多的固定物体,因此,许多研究人员建议取消行道树的种植,以创造足够清晰的区域。通过分析其它研究人员和机构统计的可用数据,研究并深入探讨了行道树的种植对 ROR 事故的影响。结果表明,行道树只是 ROR 撞车事故的最终接收者。我们迫切需要确定车辆冲出道路的原因,以制定解决 ROR事故的最佳方案。此外,道路设计和道路景观因素中对安全措施进行系统编码可以显著影响驾驶人员的驾驶行为,并由此降低 ROR 事故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定量评估公路路侧行道树事故严重度,有针对性地提出安全改善措施,以减少车辆与路侧行道树碰撞的事故损失,分别引入加速度严重性指数(Acceleration Severity Index,ASI)、头部损伤判据(Head Injury Criteria,HIC)和胸部合成加速度(Chest Resultant Acceleration,CRA)作为乘员伤害指标;利用PC-crash汽车动力学仿真软件构建车辆刚体系统和乘员多体系统,通过设置不同车辆驶出速度、平曲线半径、行道树直径和行道树间距,分别开展小型车、大型车与路侧行道树的偏置碰撞试验,共收集2 256组数据;针对公路直线段和曲线段,分别拟合了基于CRA的小型车乘员伤害评估模型,以及基于ASI的大型车和小型车乘员伤害评估模型;根据Fisher最优分割法确定了路侧行道树事故严重度的合理评价等级及各级对应的ASI和CRA阈值,给出了基于CRA和ASI的路侧行道树事故严重度评价方法;随后提出了一种新的用于评估事故严重度分级准确性的指标-误分级程度,并将其应用于事故严重度评价方法的有效性验证中;最后将大型车比例引入ASI评估模型中并改进了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仿真试验条件下,驾驶人胸部损伤比头部损伤更严重,小型车ASI平均值大于大型车ASI平均值;CRA,ASI与驶出速度近似呈正线性相关,与行道树直径近似呈对数相关;行道树间距越大、平曲线半径越小,则车辆遭受二次碰撞的几率越小,乘员伤害风险越低;在案例分析中,2种分别基于CRA和ASI的路侧行道树事故严重度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且误分级程度分别为4.7%和4.3%,验证了提出的路侧行道树事故严重度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并证实了ASI可作为评估路侧行道树事故中乘员伤害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