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抑制路面反射裂缝扩展,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加铺高黏度沥青混合料,结合特殊的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已被实践证明,应用效果良好。将废旧胶粉和高黏度改性剂复合改性,应用于抑制路面反射裂缝的GSOG-20加铺层,通过室内试验和试验段验证,评价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改善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采用胶粉、聚乙烯(PE)对沥青混合料进行改性,对比分析了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与基质沥青混合料、SBS改性沥青混合料高、低温性能、水稳定性能,并研究了PE掺量对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并将此技术应用到河南省机西高速公路二期路面工程中。研究表明:随着胶粉掺量的增加,改性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不断增大,胶粉掺量为20%时改性沥青混合料与SBS掺量为4.5%的改性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相当,而低温性能、水稳定性能均优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随着PE掺量增加,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性能及水稳定性能不断提高,低温性能有所降低,但仍高于基质沥青混合料。  相似文献   

3.
用于旧水泥路面加铺沥青层的抑制反射裂缝技术——GSOG抑制反射裂缝技术,目前已在上海地区得到广泛应用。2015年进行了新型胶粉——高粘度改性剂复合改性GSOG沥青混合料的开发,经试验段验证,该种新型沥青混合料具有优良的抑制反射裂缝性能;首次在高粘度间断级配沥青混合料中采用石灰石作为粗集料,并引入废旧胶粉是该试验的创新点。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探讨该种新型沥青混合料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4.
橡胶沥青作为一种环保型路面材料,在过去几十年里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进一步推动、推广橡胶沥青及橡胶沥青混合料的应用,掌握其发展现状并梳理发展需求,系统汇总了胶粉应用于沥青改性技术中的指标要求、制备工艺、性能评价与工程难题。首先,回顾了国内外胶粉应用于沥青改性技术的发展历程,并对国内外相关技术规范中胶粉的相关物理技术指标要求进行了总结分析。其次,以1.0 mm为粒径界限,对比分析了胶粉在沥青和沥青混合料中的干法工艺和湿法工艺,揭示了胶粉在沥青中的改性机理,包括沥青胶体结构变化、胶粉颗粒体积溶胀、胶粉颗粒脱硫和降解。进而,围绕胶粉粒径、胶粉掺量等胶粉材料组成特点,总结归纳了其对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最后,阐述了主要由胶粉和橡胶沥青自身物理性质所导致的工程应用中的常见难点问题及对应解决措施,包括高质量胶粉供应渠道与加工处理问题、橡胶沥青高温贮存稳定性差问题、橡胶沥青及其混合料高温拌合与施工及其能耗和排放问题等。  相似文献   

5.
通过试验,对比分析了干法、湿法和干湿复合法3种废旧轮胎胶粉添加方式与不同胶粉掺量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这3种胶粉添加方式制作的橡胶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干湿复合法优于湿法,湿法优于干法,且干湿复合法与湿法所制橡胶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在20%胶粉掺量时优于其他胶粉掺量时;20%胶粉掺量时橡胶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湿法优于干湿复合法,低温性能干湿复合法优于湿法,水稳定性干湿复合法优于湿法。  相似文献   

6.
文中对稳定型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低温性能、水稳定性能以及疲劳性能进行研究并作出相关评价,其中高温性能采用现行规范的60℃车辙试验进行评价,低温开裂性采用低温弯曲试验进行评价(利用UTM- 100进行试验),通过分析沥青路面发生水损害的原因,以现行规范规定的冻融劈裂试验评价稳定型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通过对比分析当前沥青混合料疲劳试验方法的优缺点,采用劈裂试验评价其疲劳性能.通过试验得出稳定型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在高温稳定性方面比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好得多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以废旧轮胎磨成的胶粉颗粒作为改性剂生产橡胶沥青是废物利用的有效措施。该文研究内容包括:沥青混合料疲劳开裂性能的改善措施;橡胶沥青混合料、普通沥青混合料及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对比。通过借助UGR-FACT与拍照设备,观察裂缝在每一时刻的传播,研究了4种由相同矿物级配、不同沥青构成的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结果表明:传统沥青路面一旦出现裂缝,路面损害将迅速发展。而掺入废胶粉延缓了路面表面开裂,因此,橡胶沥青混合料的疲劳开裂寿命远超传统沥青混合料。此外,采用干法工艺在混合料中添加胶粉,比其他添加方式产生的裂缝更窄、更少。  相似文献   

8.
基于针入度评价体系和PG分级体系研究了多聚磷酸(PPA)与Terminal Blending胶粉复合沥青性能,优化了最佳的PPA与TB胶粉掺量范围,采用车辙、低温弯曲、浸水马歇尔、冻融劈裂试验和四分点加载疲劳试验研究了PPA与TB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抗疲劳性能和自愈合性能,并将其与4.5%SBS改性沥青混合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TB胶粉改性沥青低温性能和抗疲劳性能优良,但其高温性能较差,将TB胶粉与PPA复配后可实现二者对沥青混合料高低温性能和抗疲劳性能改善效果的优势互补。在1.0%~1.5%PPA掺量和18%~24%TB胶粉掺量范围内TB与PPA复合改性沥青可替代4.5%SBS改性沥青,且PPA与TB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具有更优的路用性能和抗疲劳性能。1.0%PPA+18%TB、1.25%PPA+22%TB、1.5%PPA+26%TB三种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疲劳寿命比4.5%SBS改性沥青混合料高40%~110%,室温放置4个月后的自愈合性能为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2.5倍,掺TB胶粉改性沥青显著提高了PPA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抗疲劳耐久性和自愈合性能。推荐PPA与TB胶粉复合改性沥青中,适宜的PPA掺量为1.0%~1.5%,TB胶粉合理掺量为20%~24%。  相似文献   

9.
《公路》2017,(8)
基于针入度评价体系和PG分级体系研究了多聚磷酸(PPA)与Terminal Blending(TB)胶粉复合沥青性能,优化了最佳的PPA与TB胶粉掺量范围,采用车辙、低温弯曲、浸水马歇尔、冻融劈裂试验和四分点加载疲劳试验研究了PPA与TB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抗疲劳性能和自愈合性能,并将其与4.5%SBS改性沥青混合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TB胶粉改性沥青低温性能和抗疲劳性能优良,但其高温性能较差,将TB胶粉与PPA复配后可实现二者对沥青混合料高低温性能和抗疲劳性能改善效果的优势互补;在1.0%~1.5%PPA掺量和18%~24%TB胶粉掺量范围内TB与PPA复合改性沥青可替代4.5%SBS改性沥青,且PPA与TB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具有更优的路用性能和抗疲劳性能;1.0%PPA+18%TB、1.25%PPA+22%TB、1.5%PPA+26%TB 3种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疲劳寿命比4.5%SBS改性沥青混合料高40%~110%,室温放置4个月后的自愈合性能为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2.5倍,掺TB胶粉改性沥青显著提高了PPA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抗疲劳耐久性和自愈合性能。推荐PPA与TB胶粉复合改性沥青中,适宜的PPA掺量为1.0%~1.5%,TB胶粉合理掺量为20%~24%。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硅藻土、硅藻土和微细废旧轮胎胶粉复合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进行的沥青技术性能试验、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试验、高温车辙试验、低温弯曲试验、残留稳定度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等一系列室内试验,发现采用硅藻土和微细废旧轮胎胶粉复合对国产沥青进行改性可使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得到明显的改善,且优于硅藻土改性沥青,将其应用于湖南省桃源县境内省道S306线沥青路面大修工程中,取得了高温稳定性好、低温抗裂性强、温度敏感性降低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针对橡胶沥青存贮稳定性差与生物沥青高温性能不足问题,基于Terminal Blend胶粉改性沥青技术,提出以废食用油代替沥青脱硫胶粉,用脱硫产物(ODR)制备存贮稳定的改性沥青,为弥补ODR改性沥青高温性能损伤,采用共混复合改性工艺研制了ODR/SBS复合改性沥青。为考察复合改性沥青在工程应用中的可行性,通过车辙试验、弯曲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和疲劳试验对该混合料路用性能进行了评价,并与普通沥青混合料、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和ODR改性沥青混合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复合改性沥青具有优异的高温抗车辙、低温抗开裂、抗水损害以及疲劳性能,但因ODR削弱了沥青的抗变形能力,其车辙深度较SBS改性沥青混合料深,且冻融前后劈裂强度较低; 2)单独采用SBS或ODR改性沥青与二者复合改性对混合料疲劳性能影响差异较大,ODR/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并非二者单独作用下的线性叠加。  相似文献   

12.
为了改善高海拔寒冷地区沥青路面的耐久性能,采用自制的"紫外光与热老化模拟老化环境箱"进行室内加速老化试验,模拟紫外光与热耦合作用对高原高海拔地区沥青路面的老化作用,基于延度、软化点、弹性恢复率、DSR、BBR试验和车辙、低温弯曲、冻融劈裂及四点弯曲疲劳试验研究了胶粉与RET复合SBS改性沥青老化前后流变特性及其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胶粉、RET掺量增大,复合改性沥青老化后的低温性能提高,相较于SBS改性沥青,胶粉与RET复合SBS改性沥青具有优良的抗紫外光与抗老化性能;掺加RET可显著提高低剂量SBS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的高温性能,但是RET对胶粉、SBS改性沥青低温性能提高幅度不大,甚至有负面影响,建议采用胶粉、SBS与RET或胶粉与RET复合SBS改性方案以提高RET改性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相较于SBS改性沥青和SBS与胶粉复合改性沥青,胶粉与RET复合SBS改性沥青具有优良的抗疲劳性能,对于高原高海拔强紫外光辐射地区可优先采用胶粉与RET复合改性沥青或胶粉与RET复合SBS改性沥青。工程实践证明,胶粉与RET复合SBS改性沥青能够改善路面抗车辙性能、提高路面水损害及抗裂性能,其老化前后的抗裂性能优于SBS改性沥青,采用胶粉与RET复合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延长了高海拔寒冷地区沥青混凝土道路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硅藻土、硅藻土和微细废旧轮胎胶粉复合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进行的沥青技术性能试验、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试验、高温车辙试验、低温弯曲试验、残留稳定度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等一系列室内试验,发现采用硅藻土和微细废旧轮胎胶粉复合对国产沥青进行改性可使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得到明显的改善,且优于硅藻土改性沥青,将其应用于湖南省桃源县境内省道s306线沥青路面大修工程中,取得了高温稳定性好、低温抗裂性强、温度敏感性降低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不同粒径不同用量胶粉加入沥青混合料后对混合料的压实和技术性能的影响,通过冻融劈裂试验、车辙试验以及低温弯曲试验来研究其技术性能.结果表明:在沥青混合料中掺加不同的胶粉后,其密度会随胶粉含量的增加而减小,胶粉越细,沥青混合料越难压实.在同一胶粉含量下,掺加粗胶粉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性能要优于细胶粉,随着沥青用量的增加,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会变差,掺加细胶粉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要优于粗胶粉,随着沥青用量的增加,越利于沥青混合料的低温稳定性.掺胶粉后沥青混合料的水敏感性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童浩  金光来  豆莹莹 《公路工程》2021,(2):89-95,102
为了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变形能力,对高灰分天然岩沥青BRA和SBS改性沥青复合改性BSAC-20与BSSMA-13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及其混合料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确定了BRA和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各组分适宜的掺配比例,综合评价了用于不同路面层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并将其与单一SBS改性沥青混合料进行了对...  相似文献   

16.
为验证酸性集料用于沥青路面面层的适用性,结合宝汉高速路面工程,通过对沿线的蚀变闪长岩酸性集料沥青混合料不同浸水时长残留稳定度、不同冻融次数劈裂强度以及不同老化时长的冻融劈裂强度试验,评价了采用减小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并添加矿物填料以及抗剥落剂复合改性的酸性蚀变闪长岩集料沥青混合料的水稳性能,并与原路面中性集料沥青混合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复合改善措施,能明显提高酸性蚀变闪长岩集料沥青混合料的水稳性能及抗老化性能,其复合改性后技术指标达到了中性石料的水平,具有用于沥青面层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沥青混合料密实程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路面结构的抗拉或抗压强度,橡胶沥青混合料中由于高弹性废胎胶粉的存在,使得其压实后的特性与普通沥青混合料有很大的区别。该文选用橡胶沥青混合料AR-AC-13进行橡胶沥青中不同胶粉掺量、不同油石比、不同细料控制率、不同击实功(次数)的马歇尔击实试验,测试其击实后与冷却后试件高度计算线膨胀率,分析马歇尔试件线膨胀率与以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橡胶沥青混合料线膨胀性能与体积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建立AR-AC-13混合料马歇尔试件的线膨胀率与以上各因素的预估模型。  相似文献   

18.
《公路》2020,(8)
首先制备了一种复合胶粉消石灰改性沥青胶浆A,探讨了沥青胶浆A的热稳定性,评价了掺有改性沥青胶浆A的沥青混合料的高低温性能以及水稳定性,并针对其动态模量进行了基于CAM模型的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以70号基质沥青、废胶粉、消石灰按3∶2∶5比例可制备得到改性沥青胶浆A,该沥青胶浆常温下为固态颗粒状。改性对混合料的低温性能以及抗水损害能力具有明显改善作用,而对于高温抗变形能力提升不明显。采用CAM对沥青混合料进行模拟可知,改性沥青胶浆A混合料的温度敏感性较好,高温性能拟合结果与试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9.
利用废旧轮胎进行沥青改性不但具有可观的环保效益,而且其路用性能优良,尤其与再生PE进行复合改性后,高温性能明显改善。由于胶粉复合改性沥青中胶粉有回弹性,若沥青混合料的级配不合理,将会造成沥青混合料难以压实,采用骨架嵌挤密实型结构,可增大矿料的内摩擦角,提高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在研究过程中总结了嵌挤级配的计算方法并加以了应用,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浇注式沥青混凝土是桥面铺装工程中常用的混合料类型。该文介绍了将废胶粉用于浇注式沥青混合料中,采用湿拌和干拌两种工艺拌制,研究了废胶粉改性浇注式沥青混合料的性能。结果表明,采用废胶粉拌制浇注式沥青混合料是可行的,废胶粉改性浇注式沥青混合料性能能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但其高温稳定性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