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继滨  张方  汪旭  卢松 《路基工程》2018,(1):115-119
瞬态面波法作为一种较高精度的无损探测方法,已在浅层勘探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工程混凝土质量检测中应用较少。为此,通过分析瞬态面波法的理论基础、频散特性,结合环境特点及检测技术要求,设计合理的探测参数和激震方式,将其推广应用于隧道仰拱质量检测中。并以达万高速公路沙坝湾隧道检测为例,检测结果与钻孔取芯结果吻合性较好,有效地探查异常不密实地层空间位置及规模。结果表明,该方法应用于隧道仰拱质量检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确保施工质量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某长大铁路隧道工程为依托,在地质雷达无损检测铁路隧道整体道床的基础上,结合钻探资料、设计资料进行数学模拟分析,研究了地质雷达在隧道检测中的可靠性。结果表明:长大隧道整体道床缺陷,主要集中于填充层和整体道床与填充层分层界面处;数学模拟分析配对t检验p-value值均大于0.05,说明采用地质雷达无损检测可确定整体道床病害的具体位置及缺陷类型;单样本t检验得到总体上整体道床与仰拱厚度满足设计要求,填充层比设计厚度小0.20 m左右。  相似文献   

3.
混凝土梁无损检测新技术及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国内外混凝土梁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混凝土梁无损检测新技术主要可以分为3类:一类是以应力波理论为基础的方法如冲击回波法、表面波频谱分析法、声发射技术以及超声脉冲法等;一类是以探地雷达为代表的利用电磁波的技术;另外一类是以射线作为探测媒介的方法如红外热像法、计算机断层X射线扫描技术等。实践表明,这些技术对提高混凝土梁无损检测的精度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混凝土梁无损检测新技术及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冬子  章光  刘世奇  李颖 《公路》2004,(2):18-23
介绍了国内外混凝土梁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混凝土梁无损检测新技术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应力波理论为基础的方法如冲击回波法、表面波频谱分析法、声发射技术以及超声脉冲法等;一类是以探地雷达为代表的利用电磁波的技术;另外一类是以射线作为探测媒介的方法如红外热像法、计算机断层X射线扫描技术等。实践表明,这些技术对提高混凝土梁无损检测的精度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没有一种很全面的评价隧道仰拱质量的无损检测技术,本文基于地质雷达原理,研发了谱能分析法,实现了对隧道仰拱钢支撑数量及间距、仰拱开挖深度、混凝土缺陷及富水情况的全面检测,为隧道仰拱的全面评价提供了详细的依据。结合某隧道仰拱的检测及验证,该技术基本解决了隧道仰拱质量精细评价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采用地质雷达检测的方法可以对隧道衬砌混凝土的厚度、密实度、脱空进行检测,具有精度高、快速、无损检测等优点。文章结合探地雷达在承朝高速公路东营子隧道检测的工程实例,分析隧道衬砌后空洞、松散的典型波形,总结探地雷达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采用2种无损测试技术——基于电磁波原理的探地雷达和基于超声脉冲波的超声波,对桥梁T梁施工期混凝土浇筑质量进行检测评估。结果表明,探地雷达适用于检测T梁钢筋位置及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等,而超声波仪适用于检测混凝土浇筑质量、梁体裂缝深度等。这2种无损检测方法联合使用,可实现对施工期T梁的快速检测,有效地保障混凝土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8.
地质雷达无损检测技术在混凝土箱梁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混凝土箱梁底板缺陷检测手段的制约,使得缺陷处治方案长期以来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经验性以及盲目性,因此将地质雷达无损检测技术应用混凝土箱梁底板缺陷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研究了地质雷达的工作原理以及波相识别方法,然后在某混凝土连续箱梁桥应用该地质雷达无损检测技术,以确定其混凝土的密实性、脱空区域、底板厚度以及预应力管道位置等,钻芯取样方法验证了地质雷达无损检测技术在混凝土箱梁底板缺陷检测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杨卓  张霞 《隧道建设》2015,35(Z2):8-12
针对近年来使用美国GSSI公司生产的SIR-3000型地质雷达检测仪从事铁路隧道混凝土衬砌质量检测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以及遇到的问题,从衬砌背后空洞检测、钢筋、钢拱架检测、衬砌厚度检测和仰拱厚度检测等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提高地质雷达检测精度的一些措施。对于衬砌背后空洞的规模大小以及一些沿隧道环向分布的空洞,受检测条件以及现有的无损检测技术条件的限制,只能通过结合锤击法和钻芯法来综合评判; 对于钢筋、钢拱架的检测,通常双层钢筋中第2层钢筋的数量受雷达分辨率的影响很难看清,因受电磁波趋肤效应的影响,钢筋混凝土的衬砌厚度、初期支护钢拱架和初期支护空洞等的检测情况都不理想,所以务必要在隧道二次衬砌施工前完成初期支护混凝土质量及钢拱架数量的检测及整改工作; 对于衬砌厚度的检测,由于隧道衬砌介质的不均匀性,使得相对介电常数无法得出一个精准的数值,故不应该过分依赖从雷达剖面提取出来的厚度实测值,应允许一定范围内的误差; 对于仰拱厚度的检测,一般需要结合设计、施工等资料,必要时候借助钢筋的埋深位置等对仰拱厚度进行初步判断,但很多时候因受分辨率影响,检测结果往往与实际结果有较大误差,这时还需结合钻芯法来进一步确认。地质雷达检测技术的关键是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建立合理的检测机制,严格工作纪律,不断优化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路面结构层厚度检测是道路质量控制的重要工作,传统的钻芯取样法在进行路面厚度检测中存在很多弊端,新型的探地雷达法由于其简便、无损及误差小的原因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文章通过探地雷达法在公路路面工程厚度检测中的实际应用,对这种新型技术检测厚度与传统的钻芯取样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探地雷达技术在公路工程质量检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瑞雷面波法在路基压实度检测中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研究瑞雷面波的理论与试验,讨论了采用面波无损检测技术在路基压实度检测中的应用,认为此方法技术可行,精度可靠,具有无损、高效等优点,是一项值得广泛推广使用的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2.
探地雷达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发展迅速。探地雷达作为一种新型的高分辨无损探(检)测工具,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日趋广泛。文中论述了探地雷达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测试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探地雷达在公路路面厚度检测及其质量评价、路基下采空区等病害隐患探测,路基填土质量评价,以及公路隧道衬砌和挡土墙质量检测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实践表明,应用探地雷达技术,可以高效、准确地确定工程隐患位置及大小,定量评价工程质量,为公路工程设计施工和工程质量验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隧道工程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公路建设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隧道工程质量安全问题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在简述探地雷达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探地雷达检测隧道质量时的数据采集方法、信号处理技术以及典型目标体雷达波组特征,分析了钢拱架在各种影响因素下的雷达波组特征,以及采用小波多尺度变换图像增强技术对雷达信号进行信噪分离,放大显示衬砌内部细节结构,识别衬砌内部的不密实区域、裂缝和钢筋等的雷达波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探地雷达在道路工程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几个典型的工程检测实例,详尽介绍了地质雷达在道路岩溶初勘探测、道路结构层厚度检测以及隧道掘进中的超前预报探测等工程检测中的应用成果,结果表明了探地雷达技术在工程质量无损检测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隧道初衬背后空洞地质雷达探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地雷达是岩土工程检测中较为经济、高效的检测工具之一,可以对初衬喷射混凝土的厚度、背后空洞及超挖回填密实情况进行探测.  相似文献   

16.
刘建军  卢松 《路基工程》2017,(5):210-213
应用瑞雷面波法探测地铁隧道施工期上覆地层空洞及不密实,在探测过程中,主要采用模拟退火法进行反演,该非线性反演方法可以大幅减小初始模型对反演结果的影响,并避免结果陷入局部最优解,增强探测结果的真实性。在兰州地铁1号线探测实例中,将探测上覆地层存在空洞和不密实的结果与实际开挖对比,异常位置吻合,应用效果较好。探测实例证明,在城市浅层地质情况探查中,瑞雷面波法是可行且高效的探测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使用探地雷达技术对隧道衬砌质量进行检测,是国内新兴的一种检测方法,具有快捷、无损、全面、准确的特点。文章主要介绍了探地雷达的原理及其在隧道衬砌检测中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8.
为改善传统钻芯取样方法效率低且有损的情况,采用探地雷达无损检测设备对汉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厚度进行测量,通过对比探地雷达与钻芯取样测得的沥青路面厚度数据来验证其检测的可靠性,并进一步对沥青路面厚度均匀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探地雷达对沥青路面厚度的检测精度达99.7%,可作为对沥青路面厚度检测的有效手段;(2)沥青路面厚度平均值为17.03 cm,达标率仅为12.16%,表明沥青路面整体厚度情况较差;(3)沥青路面厚度均匀性较好,但局部位置变异性较大,需要对该位置进一步检测,以防出现严重病害影响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提高利用探地雷达技术测量路面厚度及病害的精度与效率,保证测量结果可直接用于改扩建路面的设计,将扩展共同中心点法(the extended common midpoint,XCMP)引入了基于探地雷达的改扩建路面厚度及病害测量。利用XCMP,探地雷达可测定现有路面厚度和病害位置且无需借助钻心取样校准介电常数;同时,采用了一种多阵列的3D探地雷达,它能同时采集纵横两个方向的路面信息。借助不断发展的信号处理技术和数值处理技术,结合了3D探地雷达信号特征和XCMP法,建立扩建路面厚度及病害测量的通用方法并将上述方法用于连霍高速改扩建项目。结果表明,XCMP法可采集获得清晰的路面结构图像并推算出路面厚度及病害位置,设计的4个XCMP方案的检测误差分别为8.51%,7.62%,3.97%,4.36%,可见XCMP方案基本满足检测需求;同时XCMP法与其他方法对比结果表明其具有更高的精度,误差波动较小,误差可控性强。在此基础上,选取厚度检测精度最高的方案进行病害位置的判定,主要检测病害包括路基脱空、断裂和碎裂,反射裂缝,隐含裂缝。依据病害在探地雷达图像上的区别,采用感兴趣区域(ROI)提取进行病害定位,同时结合上述路面厚度检测结果确定病害的位置和尺寸。  相似文献   

20.
吴游宇  刘德强  余飞  徐乔  雷鸣  李博 《公路》2023,(12):320-328
随着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大量隧道相继建设并陆续投入运营。在其运营过程中,隧道衬砌混凝土结构内部往往出现不可见的隐蔽病害,对工程安全带来了严重隐患。及时识别检测内部病害,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十分必要。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GPR)是检测混凝土内部病害的主流无损检测技术,但探地雷达数据中的病害响应信号与实际结构内部病害形态并不存在直观的空间对应关系,从探地雷达数据中仅能估计病害的类型与大概位置,难以对其轮廓进行成像。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了基于探地雷达的隧道衬砌隐蔽病害智能识别技术,针对探地雷达数据特点,设计了融入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成像处理分支的地下工程目标识别深度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在传统Unet网络中融入SAR成像分支,实现了对病害的准确成像,并成功对6种隧道衬砌常见的病害进行类型识别。采用仿真数据对该方法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设计的融入SAR成像分支Unet网络的预测结果对6种病害的平均识别精度为96%,与传统Unet网络相比,精度提升了5%,由此证明本文构建的融入SAR成像分支的Unet网络有效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