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路交通事故致因理论是事故致因理论的一个分支,通过对大量交通事故典型案例的研究,揭示形成交通事故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找出交通事故的机理。道路交通事故致因理论的核心是"危险形成—避险失误"机理和"环境—危险"作用律。道路交通事故致因理论可以指导事故调查、事故鉴定、判断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从而比较准确地认定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责任。  相似文献   

2.
道路交通事故与路况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对山东省4200km公路,近2400起各级事故的调查研究,阐述了各等级公路的交通事故率与路况关系的研究方法,论述了事故模型的影响因素、事故的调查和整理,给出了低等级公路事故率的预测经验公式,对如何建立高等级公路事故模型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平原区低等级公路特点、交通特性分析,结合平原区低等级公路交通事故特性以及事故发生成因分析,从交通安全保障工程措施和安全辅助措施两方面出发,通过对平原区低等级公路3种主要安全隐患类型的研究,给出平原区低等级公路安全解决对策,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某平原区低等级公路,提出进行安全改善建议措施和优化整治方案.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析高原地区特殊的地质和气象环境对公路交通风险的影响,以2010~2015年云南高原地区发生的6 261起公路交通事故原始数据处理与分析为例,结合云南高原地区公路交通事故分布特征,分析高原地区公路交通风险的内涵及构成要素。通过对高原地质及气象环境下公路交通风险致因耦合的界定并结合公路交通风险指标作用情况,利用N-K模型和改进的耦合度模型构建高原地质及气象环境下公路交通风险致因耦合模型,并分别计算单、双风险因素耦合模型的各构成要素间的耦合度,量化各类耦合的危险程度,最后分析高原地质及气象环境下公路交通风险值与各风险构成要素的关联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强耦合会使风险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最终造成风险量的急剧增大或耦合突变后变成以新的风险形态在系统内部传导和蔓延;云南高原地质环境构成要素中"急弯"与其他要素的耦合通常表现为强耦合,气象环境构成要素中"雨天"和"雾天"与其他要素耦合度较高,应加强高原地区公路最小转弯半径以及雨天与雾天情况下的行车限速、载重与车距保持等方面的地方规范和标准建设;随着时间推移,双因素耦合形式由2012~2014年的10种强耦合降为2015年的7种,各类耦合度明显减小,表明2015年较之前3年因地质与气象风险要素耦合所导致的公路交通事故危险程度下降。  相似文献   

5.
通过收集整理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关于乡村公路交通事故的数据和资料,从事故发生的路段和时段、事故类型、事故中的人员和车辆等几个方面对国外乡村公路交通事故形态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得出如下几点结论:第一,乡村公路等级越低,交通事故后果越严重;第二,曲线路段和限速值不低于80 km/h的路段是乡村公路上事故后果比较严重的路段;第三,在乡村公路上周末和晚上的交通事故后果较为严重;第四,单车事故(主要是驶出路外事故)、平交路口事故和正面碰撞事故是乡村公路交通事故的主要类型;第五,机动车驾驶员和乘员、男性、年轻人是乡村公路交通事故中的主要伤亡人群;第六,在涉入乡村公路交通事故的车辆中,以小型乘用车为主.  相似文献   

6.
基于可拓理论的高速公路事故动态预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动态预警是预防交通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通过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致因机理分析和危险源分析,构建动态预警指标体系,并确定各项预警指标的警限区间.基于可拓学理论,将预警等级、评判指标和指标限值结合成物元,通过物元表述关系式建立预警等级确定的物元模型,计算关联函数矩阵,以及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各等级关联度,判断交通事故发生风险的预警等级,以达到事故预控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针对山区低等级公路因弯道视线不良而频发交通事故的状况,并结合日本公路交通管理经验,提出在山区低等级公路的弯道外侧安装广角镜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并对广角镜的成像原理进行了阐述、对在山区低等级公路交通工程中应用的优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西南复杂山区52座典型在役长大公路隧道运营10余年来逾2 500件安全风险案例的调研,以及西部高烈度地震区、高山峡谷区的国省干线运营隧道震害、崩塌泥石流等灾害的调查分析,结合境内外公路隧道安全风险相关文献,对复杂山区公路隧道运营安全风险的典型风险事件和风险致因进行细致梳理、辨识归类和分析。分析得到:建立了公路隧道安全典型风险辨识框架体系;交通事故是山区公路隧道中发生频率最高的一类风险事件,其时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空间分布上隧道洞口影响段事故高于隧道中间段;交通环境是引发公路隧道火灾的最主要的因素,需特别重视交通事故和易燃易爆品运输两大不利因素的叠加效应;复杂山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质灾害是导致公路隧道结构性损伤不可避免的因素,但施工过程中的种种不规范行为的人为因素却是运营期隧道各种病害的重要诱因;公路隧道运营安全风险因素贯穿隧道勘察、设计、施工及运营的全过程,加强隧道全寿命周期的风险辨识、防控十分必要,才能全方位、彻底有效地提高隧道运营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上海市规划建成区不断向郊区扩大,原有的二级公路很多转变为过境和集散功能兼具的城镇化道路。现收集了2017年上海市33条典型二级公路的历史事故数据和路段基础设施数据,对事故率进行了负二项分布拟合,拟合通过了K-S检验,以事故率为初始因变量,道路基础设施属性为变量,构建二级公路事故预测模型。将事故率进行风险等级划分作为最终因变量,构建事故风险等级预测模型。该模型训练集预测整体准确率为90.3%,测试集预测准确率为89.3%。通过模型结果对上海市二级公路事故致因进行分析,发现:路面宽度、人非隔离形式、机非隔离形式、接入口密度和机非分隔带开口密度对事故风险有显著的影响,应作为设计和管理中的控制对象。  相似文献   

10.
苏保锋  胡江碧 《隧道建设》2022,42(3):363-371
为解决隧道区域事故率偏高且危害性较重等问题,首先,分析隧道常见事故的致因和归纳传统隧道交通事故的应对策略;然后,借助于当前智能网联汽车、现代移动通信、互联网与大数据处理的技术进步,构建基于5G通信的隧道区域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技术框架,并探讨基于该框架的创新性风险规避策略。本研究顺应智能网联汽车和自动驾驶系统的技术趋势,契合公路隧道提质升级行动的目标需求,通过完善隧道区域的综合预警机制,变传统的隧道事故被动应对为积极主动预防,为实现隧道区域交通要素的智慧化、提升司乘人员的行车体验、增强事故的紧急救援能力和风险管控水平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道路交通事故链的生成和演变规律并全面反映道路交通事故的产生机理,以美国100-Car自然驾驶研究数据为基础,充分考虑了驾驶员状态和驾驶行为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构建了事故发生前驾驶员状态和行为特征参数等变量,并与其他传统驾驶员特征、道路交通特性以及环境特点等影响因素变量共同建立了关于道路交通事故风险类型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在贝叶斯网络模型基础上,引入事故因果链理论,利用有向无环网络中简单路径搜索算法生成事故链集合,并采用信息增益特征选择方法识别关键事故链。通过100-Car自然驾驶数据得到的关键事故链显示,单车事故类型更容易在弯道和坡道条件下驾驶员无注意力转移或进行简单非驾驶任务的情况下发生;而正面、侧面和尾部碰撞事故类型的发生,往往在水平直线道路条件下,伴随着驾驶员注意力由前方道路转移至两侧车窗或内后视镜,以及驾驶员非驾驶任务变复杂的情况。通过改变事故链中各节点的状态概率,可以探索不同类型事故的演化路径和规律,克服了传统方法对每个道路交通事故致因因素进行独立分析的局限性,揭示了事故链中影响因素/事件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更好地掌控道路交通风险状态和实现事故链阻断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公路隧道设计阶段风险评估中存在的安全风险等级判断标准宽松和简单化、不重视数值分析、缺乏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交通事故与火灾事件量化标准、评估单位和专家对评估结论的贡献度欠明确等问题;为提高评估结论的客观性和背靠背评估时结论的一致性,提出提高事故等级判断标准和综合考虑各类事故后果,在洞口稳定、塌方、岩爆、结构风险概率评估中发挥数值分析的作用,细化和完善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交通事故、火灾发生率和运行速度差作为评价交通事故和火灾风险的依据,评估单位和专家评价结果分别按60%、40%的权重比例汇总成最终风险等级值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改扩建低等级公路交通事故特征的分析,对交通事故路段分布、形态分布、车型、时间分布,以及现状问题的总结,获得低等级公路的安全特征.在安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改扩建低等级公路的改善原则和相应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因危险品运输车辆在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发生交通事故而导致的重大火灾屡屡发生,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在归纳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江西省目前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九岭山隧道为例,给出公路隧道危险品运输事故灾害等级及应急救援流程,并按照风险最小原则,提出危险品运输车辆通过公路隧道时的交通管制措施,制定危险品运输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为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安全运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公路平面交叉口驾驶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目前公路平面交叉口交通事故严重的现状,为了公路平面交叉口交通事故致因分析和加深对交叉口驾驶行为的了解程度,探讨了公路平面交叉口驾驶行为理论,总结了目前道路交通系统交通事故原因及其导致事故所占比例,分析了交叉口交通系统,给出了影响交叉口驾驶行为的具体因素。在驾驶行为三阶段基础上,研究了交叉口驾驶行为模型,分析了交叉口驾驶行为特征和交叉口驾驶行为与交通事故发生的一般关系。并针对驾驶失误和不安全驾驶行为给出了防止措施,以减少交叉口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16.
郑来  顾鹏  卢健 《交通信息与安全》2021,39(4):43-51,59
重特大交通事故是最严重的交通事故类型, 为了识别此类事故的主要致因, 融合T-S模糊故障树和贝叶斯网络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建立了以重特大交通事故为顶事件, 人、车、路、环境4个因素为中间事件, 24个子因素为基本事件的T-S模糊故障树, 将其转化为贝叶斯网络, 进而双向推理基本事件的重要度和后验概率, 确定主要致因。结果表明: 融合T-S模糊故障树与贝叶斯网络的方法通过正、反向推理提高了重特大交通事故成因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确定了操作不当、超速、防护设施不完善、弯坡组合、路面湿滑、未按规定行驶为重特大交通事故的6个主要致因, 并对这6个主要致因之间的组合关系进一步分析, 得到了操作不当和超速对于重特大交通事故更为关键。   相似文献   

17.
覃勤  李靖  卢锋 《公路》2024,(1):276-281
为探究云南山区长大下坡路段交通事故风险致险因素的耦合关系,借鉴事故致因理论对长大下坡路段交通事故原因进行分析。运用N-K模型定量研究长大下坡路段交通事故中人为、车辆、环境和管理4个风险因素的耦合情况,收集了长大下坡路段80起交通事故,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交通事故数与各致险因素的耦合值呈现正相关,4因素耦合>3因素耦合>双因素耦合>单因素耦合;(2)3因素耦合状态下,THVE>THVM>TVEM>THEM,前3风险值均包含车辆因素;(3)双因素耦合状态下,TVE>THM>THV>TEM>TVM>THE,双因素风险耦合时车辆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耦合导致发生事故的风险最大。  相似文献   

18.
正目前,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超500万公里,其中不乏一些因地区地形、地质条件所限设计较为特殊的公路。对于这些特殊公路,该如何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减少安全隐患,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呢?言究社邀请相关专家选取低等级沙漠公路、连续回头弯盘山公路等一系列特殊形式的公路进行隐患分析并提出改善建议。本篇是关于低等级沙漠公路交通安全隐患分析及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事故致因理论对四川省公路基础设施进行风险因素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风险分析评估,并对主要风险因素进行排序。得出的风险排序可供四川省公路基础设施安全风险管理相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宁杭高速公路东庐山段2006年1月~2010年7月的交通事故资料的统计,从事故地点、事故时段、事故形态和事故车型等方面分析了上坡段交通事故的主要特征.研究发现:高速公路上坡段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要远大于下坡及其他路段;事故多发生在长大上坡段的中后部和竖曲线段;事故形态主要是追尾、撞护栏和撞固定物,而且重特大交通事故中追尾事故比例大;夜间的事故率和严重程度高于白天,尤其是凌晨02:00~06:00时为重特大交通事故高发期;大货车和小客车是坡段内交通事故的主要车型.上坡段事故的致因为疲劳驾驶、车辆速度离散性大、交通组成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