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汽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汽车工业具有市场需求大、带动作用强、涉及效应广、经济效益高等特点,世界发达国家都把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培植。我国汽车工业经过了50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存在着“散、小、弱、低”等问题,特别是在汽车零部件行业更加明显。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核心竞争力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对WTO和汽车工业全球化的挑战,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必须实施核心竞争力战略。目前,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在产业布局、产品结构、研发能力、企业机制以及市场等方面存在问题,但也具有产业基础、大国市场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对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行业竞争力量,行业机会、威胁及前景,全球化背景下行业核心能力等方面进行的分析指出,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具有“吸引力大、竞争激烈、进入威胁大,发展机会多、前景好”的特征。因此,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生长点并使其生成为核心能力,不断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和企业经营机制,应该成为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战略。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块块经济”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三次“汽车热”的出现,同扩大地方经济权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块块经济”的“篱笆墙”,迫使中国汽车工业走分散发展的道路;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分割了全国统一的汽车市场。中国汽车工业不能再走“条条”的路子,也不能走“块块”的路子,或者在“条块”之间寻找新的平衡,而应该打破行政区域、行政权力的限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4.
饶斌作为建设中国汽车工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的代表人物,他的核心思想是“追求与创新”,这是老一辈汽车人留给我们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饶斌的年代,代表着中国汽车工业充满艰难、曲折、拼搏的探索史。他领导和组织了创建一汽、开发“红旗”轿车,自主建设二汽、筹划三汽和发展重型汽车事业、组织汽车工业战略转移、推进轿车工业的兴起、安排零部件国产化重大方针的实施……这都是充分体现出饶斌“追求和创新”的思索和实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有句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日,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像泉水一样喷涌而起,但历史长河,前后相继,我们仍要把握住中国汽车工业历史涌动着的潜流,发掘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规律,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发展的路子。那么,21世界中国汽车工业一定会更加辉煌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从1994年开始实施以来,在指导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通过5年来的实施,也确实需要进行一些调整,本文特就微型车的问题再阐明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6.
“第一辆车买,第二辆车学,第三辆车造”,这是韩国汽车工业发展之路。中国汽车工业经历20多年的改革开放时期.已经越过了买车和学车的阶段,正在致力于“造车”。面对中国汽车产业强调自主开发,汽车市场合资品牌、自主品牌胶着拚杀的态势.中国汽车工业“十一五”向何处去?是继续走开放竞争的道路,加强同跨国公司的合作,成为跨国公司的一部分,还是走自主发展的道路,扶持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在消化引进技术的同时,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努力建成一个自成体系、自我满足的完整汽车工业?围绕中国汽车产业新的五年发展规划,业内对这一问题有各自的说法,甚至是激烈的争论。就此,记者采访了我国汽车界知名专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张兴业。张老强调.中国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应当走第三条路.即走开放竞争与自主发展相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7.
《中华汽摩配》2004,(2):8-9
提起“戈恩”、“瓦格纳”、“施伦普”、“庞克”等这些业界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问题总在记者脑海中浮现——中国汽车工业反反复复,浮浮沉沉近半个世纪。光整车企业就有上百家。汽车企业领导人可说是成千上万,但中国的汽车领袖在哪里?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以来,我国汽车工业出现4次周期性波动,其波动具有与我国经济发展同向、同步,与汽车工业投资增长周期性波动基本相同的特征。第1次(1977 ̄1986年)为我国汽车工业大发展的起步阶段;第2次(1982 ̄1985年)汽车工业发展明显加快,但仍处于“缺重少轻、轿车空白”阶段;第3次(1987 ̄1990年)国家加大对汽车工业投资规模,轻型汽车发展加快,已冲击中型车市场,“缺重”有所缓解,“少轻”并  相似文献   

9.
回顾了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天津汽车工业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了经验教训,基于90年代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方针,提出天津汽车工业“九五”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51年的发展,汽车产、销量一下子都上去了,唯独搞自主品牌步履艰难。这个困扰业界多年的问题使我们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年产量处于全球“坐四望三”位置的中国汽车业在世界汽车舞台上仍然扮演着“配角”。  相似文献   

11.
闫向军 《时代汽车》2006,(11):90-92
在中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能源问题日益突出,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合谐因素”。为此,中国“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一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宏伟目标。汽车工业作为能源消耗的“大户”,必然受到能源政策的巨大影响。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汽车工业与石油工业能够协调发展,石油不会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综述了广东省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和“九五”发展规划,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出发,结合汽车工业的发展特点提出了广东省汽车工业今后发展的可供探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汽车与配件》2006,(15):8-8
“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时期”,”我国汽车工业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国宝。日前在合肥举行的2006年中国汽车行业年会暨中汽协会五届四次理事(扩大)会议如是说。  相似文献   

14.
根据我国汽车工业宏观基本面和国内证券市场汽车板块行情运行特点,2004年投资汽车板块仍存在一定的获利空间,但行情波动幅度将明显小于2003年,不会再现2003年股市中汽车板块的大牛市行情。如何对自己“心仪已久”的汽车股票进行投资,来分享中国汽车工业高速发展带来的成果,尤其是如何把握最佳的介入时机,达到投资投机两相宜的目地。笔者认为,投资者应密切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波段操作制胜。  相似文献   

15.
蒋励 《汽车与配件》2007,(20):34-37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二十年的合资合作,汽车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中国汽车工业当初所追求的以市场换技术,从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汽车产品的愿望不但没有实现,反而导致原有自主开发能力减弱、产业发展面临“空心化”的危险。有介于此,新颁布的《中国汽车产业“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中国将着力增强汽车产业的创新能力,大力引导汽车产业加大自主品牌产品的研发和推向市场的力度,扩大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提高自主品牌的产业竞争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中华汽摩配》2005,(10):25-25
2005年是中国第十个5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十五”期间,在“入世”效应的带动下,中国汽车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建立50多年来发展最快的5年。一直受到高度保护的中国汽车工业,通过政府的有效管理和产业界的共同努力,营造了逐步、有序开放的市场环境,为国内汽车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对当前国内汽车市场需求高速增长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宰汽车市场的三大规律性特征为结构性变动。周期性波动和阶梯型增长。目前,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表现出特别明显的“阶梯型”增长的中周期特征,高速增长期约为2-3年,年均增幅将保持在20%-40%,随后,汽车市场将进入新一轮的长时间盘整,但该盘整期年均增幅仍高于历次盘整期,将达到5%-8%,预计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下一次爆发式增长应在2010-2013年左右,其间,汽车工业的跃增式发展将彻底改变我国汽车市场结构。  相似文献   

18.
地域分散制约我国汽车工业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汽车工业尽管已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主要表现在:大而不强,整体实力较弱;在合资与合作中迅速发展,但持续发展受制于跨国汽车公司;产品价格性能比过高,尚未形成国际竞争力;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但“散、乱、小”现象依旧;企业格局“大(小)而全”状况严重,专业化协作程度较低。导致我国汽车工业长期低水平发  相似文献   

19.
进入9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汽车工业进入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产量呈小幅增长,但汽车工业总格局已发生变化。亚洲和南美汽车工业蓬勃发展美国汽车产量在1994年超过日本跃居世界之首。巴西,中国和印度的位次也呈上移趋势。目前,汽车生产大国出口量大,大企业产品谱系加宽,“汽车巨人”海外建厂。汽车销售市场发展较为平稳传统市场份额逐渐缩小,新兴市场呈现较强活力,大企业垄断市场。  相似文献   

20.
通观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本世纪下半叶的进程,不论是中国的汽车工业还是国外的汽车企业,汽车零部件在汽车工业发展中始终都应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但在中国,汽车零部件严重地制约着汽车工业的发展。 “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 汽车零部件企业与汽车整车企业关系居于“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的关系。普通消费者一般只是消费所购得的汽车,而整车企业作为产业消费者(下游企业)则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