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简要介绍了目前内燃机车柴油机主要的冷却方式及控制方法,提出了双流道干式冷却系统及基于高温水温度闭环的冷却系统控制方法,实际运用效果表明,该冷却系统冷却水温度控制精确,可保证柴油机在适合的温度下工作,有效控制柴油机排放,并降低燃油消耗率.  相似文献   

2.
W.  Wenzel  M.  Becker  J.  Shutty  范明强 《国外内燃机》2014,(4):45-47
发动机的热管理系统能较快地加热动力总成,降低冷却水泵及风扇的功率损失,并使发动机在最佳的温度范围内运行.从而达到降低燃油耗的目的。BorgWarner公司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可调式冷却液泵与电动调节冷却液阀相结合。这两种部件被集成在传统的冷却系统中,并且与液力风扇离合器一起,由新开发的调节算法控制。  相似文献   

3.
1问题的提出 在16V240ZJ型柴油机组中,高温冷却系统起着冷却柴油机和增压器的作用.在柴油机厂修台架试验时,高温冷却系统经常因某些冷却部位发生故障而引起高温冷却水压力波动,严重影响了高温循环回路中冷却水的正常流动和高温水泵的正常工作,使冷却水的热容量和水泵的供水量大幅度下降,导致柴油机的冷却效果和功率不能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4.
施新  李斌 《铁道机车车辆》2011,31(Z1):92-95
增压柴油机在加速过程中存在炭烟排放恶化的现象,采用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通过改变增压器开度可以有效的改善炭烟排放,本文利用WAVE软件,在稳态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对柴油机定扭矩加速过程进行仿真,研究其炭烟排放规律并优化加速过程中VGT控制规律,以改善炭烟排放,降低燃油消耗率.  相似文献   

5.
介绍一台供试验研究的机车柴油机(EMD 567B双缸机)通过进气增氧燃烧获得的运行和排放结果。在对进气氧浓度、供油量和喷射定时进行优化的情况下,颗粒和NOx排放量可同时降低。采用外源供氧,优化运行,颗粒和NOx排放量分别降低约60%和15%~20%。增氧燃烧还可提高总功率、降低最大爆发压力以及降低燃油消耗率。在标准峰值爆发压力下,总功率增大约15%~20%,而总燃油消耗率降低2%~10%(因负荷而异)。  相似文献   

6.
在Behr、Behr—Hella热管理和AVL三家公司共同合作的项目中,为降低涡轮增压直接喷射汽油机的二氧化碳排放,对各种热管理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对外部废气再循环的冷却,能在发动机典型的工作点部分负荷时使燃油耗降低5%,在全负荷时由于避免了加浓而使燃油耗下降18%。在实际运行中可节省燃油约6%。在暖机阶段,通过停止冷却液的供给使新欧洲行驶循环中的燃油耗进一步降低约3%。此外,发动机试验表明,通过按工况控制的节温器在不同的负荷点改变冷却液温度(最大为10K)能进一步挖掘降低燃油耗的潜力1.4%。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南车集团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与奥地利AVL公司合作开发的R16V280ZJ型柴油机的研制情况,同时介绍了公司近期自主开发的R12V280ZJ型柴油机,作为R280的系列化柴油机,该型柴油机不仅主要零部件成熟、可靠,而且通过性能优化,极大地降低了柴油机在部分负荷时的燃油消耗率,能更好地满足铁路对低排放、低油耗内燃机车...  相似文献   

8.
降低和预测柴油机NOx排放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介绍体低燃烧室内NOx生产成量的方法。通过对影响燃烧的几个最主要的因素的优化组合,获得了在不使燃油消耗率和烟度恶化的条件下降低约50%NOx排放量的良好结果。还介绍了根据运转地点的大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测定值,以及燃油比重、气缸进气温度和Nox排放测定值来预测不同气温、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柴油机NOx排放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机车柴油机行程缸径比、平均有效压力、活塞平均速度、燃油喷射技术及增压技术等的现状,并论述了国外在降低燃油消耗率、降低废气排放、提高耐疲劳寿命、开发代用燃料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同时找出我国机车柴油机在燃油喷射系统、增压系统等与国外的差距.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用于涡轮增压柴油机的一种获得专利的冷却系统的概念 ,定义了一种当由散热器和风扇尺寸确定的系统内设冷却能力超过需求时有能力用一部分柴油机水套和机油冷却能力来冷却气缸进气空气的冷却系统。增强的中冷会改善柴油机的性能和减少排放。机车的冷却能力主要取决于散热器和风扇的尺寸 ,并且设计为在给定的最大环境温度和最大柴油机功率的条件下将柴油机金属的温度冷却到可接受的范围内。另一方面 ,柴油机在环境温度或者功率较低时所需要的冷却能力会低于冷却系统的最大冷却能力。这样 ,柴油机就有过剩冷却能力。本文介绍的称做分离式中冷系统就利用一部分过剩冷却能力在中冷器对柴油机进气进行冷却。本文论证了此系统的可行性 ,描绘了此系统可预期的巨大的好处 ,并且概述了此概念在EMD制造的机车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简要介绍了NJ2机车电子燃油喷射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和功用,列举了该型机车在青藏高原实测的燃油消耗率和排放指标,对NJ2机车和DF4B机车的实际燃油单耗进行了对比,表明NJ2机车燃烧过程得到优化,燃油消耗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为在尽量不恶化氮氧化物(NOx)排放性能的情况下减少颗粒物(PM)排放量,应用试验设计技术,通过控制喷油定时、进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CO2)和氧(O2)体积分量,对一台单缸直喷柴油机富氧燃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富氧条件下,CO2的添加降低了平均燃烧温度,NOx排放量的增加被控制在最小程度。还观测到,在CO2添加量达最大值时出现的燃油消耗率以及碳氢化合物和PM排放率的恶化趋势通过富氧得到极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过去,通过采用电子控制,实现了技术产品功能的显著改善和降低了造价,近年来,在所有的技术领域,都越来越多地采用了电子控制,在发动机领域,对其功率,燃油消耗率,排放值,动力特性和总体性能各个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需要功能更强的喷射系统和范围更广泛的发动机管理系统。只有通过采用先进的电子喷射系统,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在造价方面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4.
王月 《国外内燃机车》2008,(4):F0003-F0003
德国MTU公司的低排放12V 4000R33型机车柴油机刚刚收到美国环保局发放的Tier2级排放标准证书。 这种2250英制马力(1678kW)柴油机专门针对铁路用途进行了优化,它装有MTU公司的第二代共轨式燃油喷射系统、水冷式排气系统和涡轮增压器以及先进的电子控制装置。  相似文献   

15.
以同时降低燃油耗和排放为目的的两级增压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降低重型柴油机的实际燃油耗和排放,对采用不同低压涡轮流量和进气控制策略的2种两级增压系统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所选择的增压系统可在发动机宽广转速及负荷范围内获得更高的增压压力,如再结合较高的压缩比,就能在改善车辆实际行驶工况排放性能的同时,降低燃油消耗率。  相似文献   

16.
对内燃机车柴油机的要求经常是在变化的。初期很长一段时间是提高单缸功率、可靠性和效率,并同时降低燃油和机油消耗率。后来增加了一些要求——降低有害物质的排放和噪音程度。从20世纪90年代起,俄罗斯对新一代柴油机的要求首先考虑的是生态指标。文内指出了改进内燃机车动力装置的一些方向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GE公司继“创新系列”机车柴油机之后又推出其V250系列船舶和发电用中速柴油机,其机型包括12缸机和16缸机。与GE公司早先型号的柴油机相比,燃油消耗率降低达6.5%,功率密度加大25%,并达到美国环保局TierⅡ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8.
用于铁路的柴油机电子控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柴油机必须具备的一项最重要的指标是运行费用低和利用率高。除和要求燃油消耗低外,用户还希望柴油机的排放水平跟上最新技术的发展。根本地影响这些特性的一组部件是柴油机电子监测控制系统,即MTU的发动机控制系统,它能完全满足这些要求。  相似文献   

19.
作为本田公司的下一代发动机系列,配装于Accord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新型2.0L汽油机具有燃油耗低和排放性能好的特点。采用可变气门正时及升程电子控制系统,具有2种特定凸轮(即功率凸轮和燃油经济性凸轮)。功率凸轮作用持续期短,用于大功率输出和发动机起动;燃油经济性凸轮作用持续期长,可通过延迟进气门关闭正时,获得阿特金森循环效应。还采用了冷却废气再循环(EGR)技术,并对控制系统进行了改进,实现了低燃油耗目标。首先,能确保EGR阀前后压差的新型控制系统改善了EGR流量的控制性能。其次,改进了扭矩控制,可以预测因点火延迟引起的发动机扭矩下降。驱动性和燃油经济性在极苛刻的条件下保持原有水平。最后,采用了基于大气压力改变运行点的控制技术,即使环境发生变化,仍可保持低油耗性能。开发了混合动力车用催化转化器的新型快速预热系统。在发动机起动阶段,通过改变电机运行来控制发动机负荷,这样可有效预热催化转化器,从而使尾气排放降低到能满足特超低排放车SULEV20标;住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简要介绍了美国南加利福尼亚铁路局为适应联邦政府将于1995年颁布实施的机车排放法规的要求而积极采取的对策。这些对策包括:对现有机车进行改造,如延迟柴油机喷油定时,加装后冷却装置,采用低硫燃油,与机车制造厂家合作,积极开展以液化天然气为燃料的机车的开发试验,在取得成功的经验的基础上于晚些时候全面过渡到低排放的液化天然气机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