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接、角接、斜Y抗裂等系列试验研究水性预涂底漆对材料焊接性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油漆干膜厚度的前提下,带预涂底漆的试板焊接工艺性较好,抗裂性良好,综合力学性能满足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2.
50 客运专线桥梁用无机复合型混凝土电缆槽盖板和人行道步板暂行技术条件 无机复合型混凝土电缆槽盖板和人行道步板与传统混凝土板相比,具有承载能力高、重量轻、美观、耐用等优点;与RPC、RN等材料板相比,具有造价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针对溶剂型预涂底漆在货车用钢材涂装过程中大量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排入大气中,经常发生VOC排放超标,给大气环境带来污染的问题,提出采用VOC含量比较低的水溶性预涂底漆。由于目前还没有统一的铁路货车用水溶性预涂底漆产品标准,导致各生产企业水溶性预涂底漆的产品性能及工艺性各不相同。因此,经过调研比较后选定某水溶性预涂底漆,对其喷涂、切割、折弯和焊接工艺性进行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调整预涂底漆配比和喷涂工艺参数。对调整后的水溶性预涂底漆进行小批量试用,其干燥时间、附着力和漆膜厚度等参数基本满足要求。指出当环境温度低于5℃或相对湿度高于70%时,喷涂前需预热钢材;温度低于20℃或相对湿度高于70%时,喷涂后需烘烤;当遇到钢材表面锈蚀严重或有油污等杂质时,需清除干净后才能喷涂水溶性预涂底漆,否则影响漆膜质量。  相似文献   

4.
BH06—10铁红丙烯酸环氧酯预涂底漆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前言BH06—10铁红丙烯酸环氧酯预涂底漆是目前国内新开发的产品,是为了满足钢材在贮运、运输和生产过程中短期内防腐的一种底漆。特别是对钢材需要量较多的厂家,如铁路车辆厂、造船厂、汽车厂、重型机械厂等对防锈预涂底漆需要迫切。一方面要求这种预涂底漆在钢...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封边方法所存在的诸多不足,基于水泥乳化沥青砂浆灌注施工对封边材料及工艺的要求,通过实尺轨道板的封边试验及灌、揭板试验,研发适宜于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大规模施工的方便、快捷、实用、经济的封边材料及封边工艺.即采用内衬透水、透气材料,外衬找平防漏层材料的新型封边材料,通过夹具将其沿轨道板边缘平齐紧压固定.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新型封边方法能够随封随灌,便于预湿,有效保证施工进度;灌注时基本没有发生跑模、漏浆等情况;砂浆灌注饱满,外缘平整、无凹凸不平等现象.封边时,对精调轨道板产生的扰动较小,完全满足砂浆灌注施工的封边要求,且技术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6.
《机车车辆工艺》2014,(2):2-I0002
<正>江苏金汇铝板带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专业从事铝板带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生产的铝板带广泛应用在高铁、城轨交通、车辆及电器制造、通讯机柜、太阳能制板、建筑防腐、天花吊顶、大型管道包覆、广告装饰、标牌表盘、制冷和医药等领域。公司是一个集生产、销售、加工为一体的企业。公司有1900冷轧机组,含清洗单元拉弯矫直机列;德国进口的UNGERER高精度剪切机列、退火炉、连续退火生产线、连铸连轧机组、2700mm超宽预辊涂生产线。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锚固螺栓不同紧固扭矩对弹性分开式扣件板下弹性垫板静刚度的影响,以我国地铁常用的DZIII型扣件为研究对象,计算锚固螺栓在不同紧固扭矩作用下对板下弹性垫板的初始预压力,并对TPEE和橡胶类板下弹性垫板在不同初始预压力作用下的静刚度进行测试和评价。结果表明:锚固螺栓紧固扭矩为150,200,250 N·m时,板下弹性垫板的初始预压力为69.94,93.24,116.54 k N;板下弹性垫板静刚度测试结果同静刚度测试荷载取值范围密切相关,且同初始预压力呈正相关关系;板下弹性垫板静刚度应根据扣件系统正常服役状态下锚固螺栓紧固扭矩引起的初始预压力进行测试和评价。  相似文献   

8.
系统总结了现行高速铁路人行道步板和电缆槽盖板用活性粉末混凝土和无机复合型混凝土的技术指标,结合正在编制的活性粉末混凝土相关国家标准,分析了高速铁路人行道步板和电缆槽盖板现行技术条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高速铁路人行道步板和电缆槽盖板用活性粉末混凝土和无机复合型混凝土的技术要求,可为高速铁路人行道步板和电缆槽盖板相关标准的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CRTSⅠ型无砟轨道板在运营过程中出现部分预应力筋破坏的现象,本文建立CRTSⅠ型无砟轨道板及其预应力分析模型,对不同位置、不同数量纵横向预应力筋破坏引起的轨道板附加荷载进行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纵向预应力筋的破坏会带来轨道板附加弯矩,引起轨道板翘曲变形;预应力筋破坏对纵横向应力峰值影响较小;轨道板整体预压力随着预应力筋破坏数量的增加而减小,其中预压力在端部损失较明显,轨道板中部由于层间黏结约束,预压力损失小于端部。预应力钢筋应力计算结果显示,预应力钢筋受力基本不受相邻预应力筋破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高速公路软基桥台及台后路基施工与变形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软土地基的受力特点,提出桥台及台后路基合理的施工顺序及采用沙桩超载预压法和塑排板超载预压法等有效处理控制措施;介绍台后路基施工的变形观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唐立晏 《铁道车辆》1996,34(2):53-57
310乙字型钢预处理后,其预涂底漆的榉膜会充满传统的牙板吊具的齿间,给生产带来不安全因素。  相似文献   

12.
王迎春 《铁道车辆》2012,50(3):23-25,5,6
针对预涂底漆钢板焊接时出现气孔的现象进行了调查分析,通过试验制定了合理的工艺措施,并在生产实际中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作为铁路客车钢结构表面处理及涂装的新工艺-喷砂和预涂底漆相结合的工艺试验过程,应用表明,该工艺完全能达到设计和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14.
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路基沉降抬板维修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由于地质条件、建设施工等原因,部分高速铁路路基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影响行车的平顺性。介绍高速铁路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路基沉降抬板维修方案的若干技术问题,提出抬板高度及抬板填充材料刚度的合理取值。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路基沉降可通过扣件调整和抬升轨道板增加充填层厚度等方式进行整治维修。为保证抬升轨道板后凸型挡台受力,建议圆形凸台地段抬板高度最大不超过45 mm,半圆形凸台地段不应进行抬板。轨道板抬升采用的填充材料刚度宜与原CA砂浆层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5.
京津城际轨道交通用轨道板制造的几个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使用的博格式轨道板工艺介绍和适用性分析,阐述博格板目前在我国现阶段生产中存在的生产成本、材料使用、博格板打磨精度以及最终产品质量控制等问题,提出今后推广使用博格式轨道板需要从验收标准和生产过程控制等环节研究解决的问题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道岔是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无砟轨道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京秦客专为依托,针对工厂化大批量预制道岔板,面临钢筋绑扎费工费时等实际问题,分析了钢筋长度、间距等变化的特点,就道岔板钢筋绑扎技术进行了必要的改进,开发出“高速铁路预制道岔板钢筋网可调式预绑扎模架”技术和“带有保护功能的绝缘涂层钢筋撬移器”技术,取得良好效果,谨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文章结合CRTSⅡ型轨道板结构特点,说明CRTSⅡ型轨道板生产的关键技术包括轨道板场设计、轨道板预制中的模具选择与安装调整、混凝土配制、轨道板养护控制及打磨工序优化等,已经形成了我国轨道板生产成套技术和材料体系.  相似文献   

18.
正1概述无砟轨道结构主要分为板式和枕式结构。板式结构中的混凝土轨道板直接受大气影响而产生温度变化。混凝土是敏感性材料,热传导性能差,其温度变化导致轨道板出现伸长、收缩和翘曲变形。这些变形受到轨道板上部结构的钢轨和扣件、板下基层和接触面的摩擦阻力、基层反力、板自重和相邻板等约束作用时,板内产生温度应力。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HXD2C型电力机车车钩钩尾框异常磨耗现象,基于现场调研和列车跟踪测试,通过监测重联机车在运行过程中车钩及钩尾框的状态,即测量车钩受力状态,车钩垂向、横向摆角,车钩垂向位移以及视频监控前从板-预压板与钩尾框之间的间隙情况,选取13处典型时段的列车测试及运行数据,分析钩尾框发生异常磨耗原因及改进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钩尾框的异常磨耗现象与重联机车车钩初始钩高差、车钩运动姿态、线路条件和列车不同操纵工况下的缓冲装置持续受力状态有关;通过在前从板-预压板与钩尾框之间涂抹润滑剂,焊接限位块或者减小钩尾框框身与车钩箱顶部限位板之间的间隙等措施,可避免前从板-预压板与钩尾框产生直接接触,达到抑制钩尾框异常磨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针对郑徐客专CRTSⅢ型先张轨道板翘曲变形现象,利用ABAQUS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轨道板翘曲分析模型,从轨道板的结构设计(轨道板自身上下不对称)和生产工艺(预应力筋偏位、混凝土收缩、温度梯度、弹性模量不同、模具承轨台约束)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轨道板翘曲变形的原因(轨道板自身的上下不对称、预应力筋偏位、混凝土收缩以及弹性模量不同等因素综合导致轨道板翘曲,其中混凝土收缩是主要原因),从而给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优化模具柔性支座质量、设置模具整体上移量、设置预拱度、洒水养护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以期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