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普速旅客列车跨线运行时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亚南 《中国铁路》2012,(3):46-48,52
区域路网内,在客运专线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施行普速旅客列车跨线运行,既充分利用客运专线的能力,又腾出既有线能力加大货运列车的开行数量.客贷分线运输,有利于路网通道整体能力协调均衡利用.分析普速旅客列车跨线运行后影响客运专线通过能力的主要因素,提出采用直接计算法计算通过能力的方法,并通过宝兰客运专线的实际案例从理论计算和实际铺画运行图两方面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2.
双线自动闭塞区段提高通过能力和旅客列车速度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赵春雷 《铁道学报》1997,19(1):13-19
在对旅客列车快速运行条件下,三显示,四显示自动闭塞线路追踪是隔时间进行分析计算的基础上,综合各种显示制式优势,邮适应快速、大能力的自动闭塞设计和改造模式--多显示扩展方式。对双线自动闭塞区段旅客列车快速运行条件下采用三显示,四显示及多显示扩展方式的平行、非平行运行图能力地计算,提出快速旅客呈除系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铁路客运专线能够大幅度提高铁路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借鉴现有客运专线通过能力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选取扣除系数法计算通过能力,并对采用该方法时所需要的各个参数即列车追踪间隔时间、高速列车扣除系数及运行图无效时间等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各参数对通过能力的影响得出在能力不足情况下加强客运专线通过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客运专线通过能力的分析计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准移动闭塞条件下,客运专线上的高速列车采用连续式一次速度曲线控制模式控制列车运行.列车追踪间隔时间取I追追,I通过,I发发和I到到4种间隔时间的最大值.分别给出4种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及相关参数的取值,采用牵引计算软件进行更准确的检算.将客运专线上运行的列车划分为200~250 km·h-1和300~350 km·h-1 2种速度类型,以不停站300~350 km·h-1高速列车为基础计算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200~250 km·h-1和停站的300~350 km·h-1高速列车均产生扣除系数,得出扣除系数的取值表,进而得到客运专线通过能力计算方法.以300 km区段为例,计算不同条件下的区间通过能力,结果表明,我国客运专线能够实现3 min追踪间隔,通过能力基本在180对以上.  相似文献   

5.
《铁道建筑》2007,(2):81-81
2006年11月23日全路货车运用工作现场会在西安召开。会议动员全路货车运用部门紧急行动起来,全力以赴做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的各项准备工作,解决影响提速安全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货车运用工作现代化,确保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顺利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将首次在既有线开行120km/h货物列车,并与200km/h及以上的旅客列车混线运行。确保客货列车运行安全、货车运用质量,将是货车运用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6.
货物列车紧急制动距离延长对通过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20 km/h货物列车紧急制动距离从1400 m延长到1600 m,相应的常用制动距离也要延长,这涉及信号机布置、列车操纵、车轮踏面损伤、对通过能力影响等许多方面,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技术问题。本文首先检算了120 km/h货物列车不同条件下的紧急制动距离和常用制动距离,根据制动距离确定闭塞分区长度,根据闭塞分区长度采用牵引计算的方法确定追踪列车间隔时间,从而判定紧急制动距离延长对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同时,还采用牵引计算的方式确定紧急制动距离延长前后的列车停车附加时分,计算停车附加时分延长对通过能力的影响程度。认为120 km/h货物列车紧急制动距离放宽到1600 m后,闭塞分区计算长度要增加70 m,这对新线信号机布置有重要影响,既有线不满足要求的,需要限速,或者改造。同时还造成货物列车90 km/h初速时紧急制动距离超过800 m,新车和既有货车的制动率不一致,当新旧车混编时会加剧列车纵向冲动。因此建议对《铁路技术管理规程》这一条款的修订应慎重。  相似文献   

7.
既有线上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对运输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既有线旅客列车提速的要求,从分析影响线路通过能力的主要因素着手,分析了旅客列车最高速度提高到140、160和200km/h后对线路通过能力的影响,提出了在不降低当前已有的运输能力条件下,客货列车速度匹配关系以及在兼顾提速与扩能时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国外既有铁路客货列车运行速度提高的背景主实现的速度目标值。结合我国国情和路情,认为提高我国客货列车运行速度是必要的,且是可行的,并就提速目标,指导思想和实施步骤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车站技术设备及作业组织方法不改变的条件下,列车结构变动是影响车站通过能力的主要因素,对车站到发线通过能力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各种列车占用到发线的时间差。当时间差较大,客货列车占线时间比较小,则增开旅客列车对货物列车的影响较小。在固定作业时间不变的条件下,无调列车比提高对技术站通过能力产生正面影响。通过分析增加旅客列车和提高无调列车比对车站通过能力的影响因子,推导出车站通过能力变化情况的计算公式。以内江车站通过能力为例计算表明,如果车站固定作业时间保持不变,无调列车比由11%提高到30%,则到发线能力较原来提高8.2%,增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双线区段通过能力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数学方法分析和推导双线区段内各种因素对旅客列车和除系数的影响关系,给出旅客列车在多种不同场合下求扣除系数的数学模型和计算公式,设计了求双线区段旅客列车扣除系数和区段通过能力的多项式算法,通过大量实例计算,分析了客货列车速度、追踪列车间隔、旅客列车对数等各种因素对通过能力影响的变化关系,得到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高速客运专线接触网支柱与基础型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峰涛 《电气化铁道》2006,(3):20-23,25
列举了国内外常用的接触网支柱与基础型式,结合国内实际情况,通过详细技术经济比较,提出高速客运专线应采用的型式。所推荐的支柱与基础型式均已经过试验检验。  相似文献   

12.
高速客运专线铁路铺设无砟轨道过渡段结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无砟轨道的刚度进行计算分析,提出轨道过渡段的合理刚度设置标准为钢轨挠度变化率应控制在0.3 mm/m以下,同时轨面变形折角的限值应控制在1.5‰。对设置辅助轨过渡方式进行计算分析,通过计算得出基本轨内侧设置2根60kg/m钢轨较设置2根50 kg/m钢轨更为合理。对设置辅助轨过渡方式进行设计方案系统阐述,介绍粘结道砟、调整扣件刚度、采用合成轨枕等过渡方式。  相似文献   

13.
结合目前我国客运专线建设,从路网角度分析客车开行方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针对大部分客运专线与既有路网干线为同一运输走廊的特点,考虑运输组织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与既有线分采取分工合作的态势,研究尽可能降低铁路运输产品“库存量”的思路,最大限度提高客运专线和通道内既有线的经济效益。为路网性运输组织的研究提出构思,对今后客运专线与既有线运输组织协调研究及高速客运专线开行方案的研究提出初步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在常规线路上实现高速的可行性,阐述了遇到的主要技术难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5.
就我国新开通的高速客运专线的检修、养护的体制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研究,分析一种新的管理体制———业务外包;具体阐述了新体制较之旧体制的优势,并给出基于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数学模型,通过模型中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更好地抑制承包方在信息不对称下道德风险的发生。通过这种新的体制,给高速客运专线的安全运营提供更专业的后勤保障,同时,与现有管理体制相比也带来更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16.
以城市轨道交通新线接入对既有网络客流影响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相关理论与方法,基于接入轨道交通网络的新线特点、接入位置等因素,提出接入轨道交通既有网络市区贯穿型线路、市区环状型线路、郊区延伸型线路3种新线类型,分析不同新线类型接入后对既有轨道交通网络客流分布的影响以及引起客流分布变化的原因,主要有:网络规模的扩张、土地使用性质的改变、网络连通性增强3个原因,并通过选取北京既有网络中的4号线为典型案例,分析不同类型的线路接入对4号线的客运量、换乘量以及断面客流量的影响,从而得出城市轨道交通新线接入对既有网络客流分布的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各国发展高速列车的动态,指出高速列车设计的新要求是缩减成本和提高载客量.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高速铁路及客运专线发展的需要,急需对调度系统作重新研究。高速铁路及客运专线调度系统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动车调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动车调度台功能的分析探讨,详细阐述动车调度台与其他调度台的相互关系及信息往来,明确动车调度台的功能和作用,并对其台面设置提出方案。  相似文献   

19.
既有线提速路基检测评估技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阐述既有线路基基床质量的检测评估方法及存在的问题,指出短时间内完善路基基床质量检测方法和评估标准的技术路线,并对路基的管理和提速评估模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