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晔 《城市交通》2006,4(2):56-60,24
分析了城市建筑综合体交通协调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建筑综合体与城市整体交通协调、建筑综合体内部交通平衡与建筑综合体内部交通环境设计三部分。阐述了设计中的三个主要步骤:交通区位与性质分析、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以及交通系统设计与评价。说明了城市建筑综合体交通协调设计应用的交通需求分析、交通设计与交通系统仿真三类核心技术。最后,详细介绍了杭州市民中心交通协调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2.
刘敏 《交通标准化》2009,(23):110-113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基本原理,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提出景观生态学在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方法,以及居住区绿地景观系统的结构模式,可有效地提高居住区绿地结构功能和居住区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基本原理,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提出景观生态学在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方法,以及居住区绿地景观系统的结构模式,可有效地提高居住区绿地结构功能和居住区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针对城市新区建设特点,提出了与路网规划相结合,与道路功能相协调,综合考虑城市景观、用地限制以及未来发展需求的道路横断面设计思路,给出了城市新区不同等级道路的横断面设计方案,为城市新区道路横断面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大城市交通拥堵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以及新时期的发展形势,对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首先简要回顾综合交通规划发展的历史沿革,指出行政主管部门内部以及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妥善解决。然后,分别从顶层设计、供给侧改革和互联网+三个方面阐述对综合交通规划工作进行的深入思考。顶层设计主要涉及规范名称、明确内容和组织主体三大要素;供给侧改革主要包含市域快线、地面公交路权和精细化设计等内容;互联网+则重点阐述了倒逼机制、交通模型和话语权问题。最后,指出国家应明确综合交通规划的法定地位,以充分发挥其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同时,大城市应积极探索城市空间布局与交通发展的反馈互动,加大部门、区域间的协调力度。  相似文献   

6.
城市景观步行桥与滨水景观设计——湖州市城北大桥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菲  冯娜 《交通标准化》2011,(9):141-145
结合湖州市城北大桥改建工程的设计经验,探讨城市景观步行桥与滨水景观带的关系,并结合历史文化、交通等要素,简要阐述景观步行桥的设计理念和步骤以及其与城市滨水景观、城市路网的关系,总结城市景观步行桥在滨水区开发中的作用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切实转变以往城市道路“重工程、轻功能”的设计模式,针对江苏省城市道路建设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制了《江苏省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指南》。在道路建设流程上强调功能导向型交通设计的地位和作用,推动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环节之间的深度协作。在设计内容上强调回归多种交通方式共享的道路功能,改革道路路权的分配模式,整合城市空间资源,加强交通与用地、景观、人文的有机协调等,从而营造以人为本的道路交通环境,提升城市活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持续推动,城市跨河桥梁兼具联接交通及景观建筑的功能,已经成为了城市风景线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景观桥梁的设计要求也不断提高。结合设计实例提出无背索斜拉类景观桥设计方案,并就该类景观桥的结构选型及构造设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简要介绍桥梁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及未来趋势,对同类景观桥梁设计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放射+环”的路网结构为研究的基础,阐述了在新一轮城市建设中,城市过境环路与城市发展、交通需求、物业开发和景观协调的相互关系;得到了环路线位与交通起讫点相互关系的数学模型;探讨了合理半径确定的原则;从而,使环路规划以交通需求为导向,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在市区和郊区的过渡带上形成优美的建筑规划空间.  相似文献   

10.
石京  李卓斐  陶立 《城市交通》2011,9(3):60-65,4
针对目前中国大量采用大规模封闭式居住区空间模式,以及有些城市由于交通拥堵而进行的道路"私"改"公"现象,分析了居住区空间模式的发展过程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的发展趋势与经验,给出了适合中国情况的居住区空间模式及相应的道路规划设计原则,提出了基于道路交通的居住区多层次空间模式规划设计方法,并从空间规模、行车速度与交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