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互通立交出口匝道离隧道出口过近,将使驶向互通出口匝道的驾驶员从隧道驶出后不能很平顺地变换车道,造成错过出口匝道,甚至由于急切变换车道而使运行速度突变导致车辆追尾引发交通事故。文中对广珠(广州—珠海)西线三期高速公路进行安全评价,着重对隧道出口与互通匝道连接段过短的路段进行勘查和评价,结合评价结果制定安保对策,引导驶向互通出口匝道的驾驶员在进隧道前做好车道变换,确保隧道出口与互通出口匝道连接段的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2.
为了打破仅以设计速度作为互通匝道设计依据的传统设计理念,引入运行速度模型,利用汽车行驶中的横向力系数大小对汽车行驶状态进行科学评价,对大货车和小客车在出口匝道的行驶状态分别评价,从而为互通立交出口匝道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确定车辆在互通式立交出口匝道满足安全行驶需求的运行速度过渡段最小长度,分别建立了满足超高过渡、变速行驶、3 s行程时间及横向加速度变化率适中等要求的运行速度过渡段长度计算模型。采用UMRR链式开普勒雷达测速仪,实测不同主线设计速度下立交出口匝道分流鼻运行速度,结合SPSS软件分析,得到分流鼻运行速度。基于运行速度过渡段长度计算模型和典型参数的分析论证,得到了满足不同需求下的运行速度过渡段长度。结果表明:匝道设计速度为30~40 km/h时,车辆变速行驶需求为运行速度过渡段长度的主要控制因素;匝道设计速度为50~80 km/h时,超高过渡、3 s行程时间为运行速度过渡段长度的主要控制因素;基于安全行驶需求,提出了互通式立交出口匝道运行速度过渡段长度最小建议值及纵坡修正系数。  相似文献   

4.
匝道是互通立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运行速度的匝道设计理念是目前公路及互通立交一种新的设计思路。文中以互通立交匝道小型车辆的运行速度为主要研究目标,通过分析互通立交匝道运行速度的影响因素,制订了正交试验方案,运用车载高精度GPS设备,采集了北京市4座互通式立交共14条匝道车辆连续运行速度数据。按照车辆在互通立交匝道上的运行速度特性将匝道分为3段,即减速段、匀速段、加速段,构建互通立交匝道各个分段运行速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预测模型,并对预测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互通立交设计过程中匝道范围车辆加速运行、减速运行的运行速度计算方法,以及各匝道平面线形理论设计速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的协调性分析,判断互通立交匝道线形设计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入口区是影响立交整体运行的关键点段,为了减轻入口合流区的拥挤、提高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的整体效率、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在交通需求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要采用一些交通管理控制措施。根据互通式立交匝道入口区域的特点,本文对高速公路网可靠性作用较大的互通立交匝道和主线的管理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入口合流区的几何和交通特性,对匝道和主线分别提出了不同管理控制策略,即:高速公路匝道入口控制策略和主线车道运行约束策略。  相似文献   

7.
互通立交分离区出口匝道长度会对立交整体运行安全与效率产生重要影响。文中以山东济青(济南—青岛)高速公路涌泉分离式苜蓿叶形互通立交青岛出口方向二次定向分流匝道改造为例,选取交通量、匝道段长度、大车率、驾驶员组成作为变量,结合VISSIM仿真建模与SPSS统计软件对交通运行安全和交通效率进行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并构建优化交通因果模型,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匝道段长度延长204~227m使其总长达到825~848 m能有效适应再分流14%~21%外来车辆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区道路、交通和行车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远高于基本路段,是制约高速公路运行安全和通行效率的瓶颈路段。互通立交安全性评价研究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离实际应用仍有一定差距,有必要对其研究现状进行回顾、总结与展望。为此,针对互通立交安全性评价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总体框架搭建,将其具体分为人因工程理论、交通冲突理论、运行速度协调理论三大理论,事故统计法和层次分析法两大方法,并对其进行综合评述。研究结果表明:人因工程理论适用于主线和匝道的安全性评价,能更准确排查行车安全隐患点、段,但应考虑车辆类型和合理的试验样本量,提高评测指标的稳定性;交通冲突理论适用于主线上存在明显交通冲突区域的安全性评价,但未考虑道路条件对安全性的影响,且应进一步完善交通冲突评价指标体系、划分阈值以及分、合流形式的研究;运行速度协调理论较为成熟,已应用于高速公路基本路段的安全性评价,但主线和匝道的运行速度段落划分和预测模型精度均有待进一步提高;事故统计法的结论客观可靠,但事故数据统计和共享难度大,层次分析法可确定安全性评价的重点内容和关键影响因素,但评价结果主观性较强,2种方法的适用性均存在较大限制。未来研究应针对主线和匝道两大区域系统展开,评价对象应包括分流影响区、合流影响区和衔接过渡区三大路段,建议聚焦人因工程开展深入研究,以最小的代价创建符合人机功效学的互通立交安全运行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9.
陈继禹  方明山  宋浪  罗高峰 《公路》2023,(12):59-65
为解决两侧新建模式下高速公路枢纽互通改扩建期间形成的匝道左入导改点,存在的合流区车辆速度离散程度高、匝道车辆左入汇入主线风险隐患突出、S型切换车辆加速条件受限等问题,通过分析左入导改点车辆运行特征,提出了高速公路改扩建分离式立交左入导改匝道控制方法,包括入口匝道控制、速度引导、碰撞预警等主动交通控制策略,以确保在左入汇入合流区处匝道上车辆行驶速度与主线内侧车道上车辆接近,提升匝道左入汇入行车安全水平。甬台温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三门麻岙岭至临海青岭段)的吴岙枢纽互通实践效果表明,在枢纽互通改扩建期左入导改点实施主动交通控制,有利于保障行车秩序、降低合流区速度离散性、提升交通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0.
陈继禹  方明山  宋浪  罗高峰 《公路》2023,(12):59-65
为解决两侧新建模式下高速公路枢纽互通改扩建期间形成的匝道左入导改点,存在的合流区车辆速度离散程度高、匝道车辆左入汇入主线风险隐患突出、S型切换车辆加速条件受限等问题,通过分析左入导改点车辆运行特征,提出了高速公路改扩建分离式立交左入导改匝道控制方法,包括入口匝道控制、速度引导、碰撞预警等主动交通控制策略,以确保在左入汇入合流区处匝道上车辆行驶速度与主线内侧车道上车辆接近,提升匝道左入汇入行车安全水平。甬台温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三门麻岙岭至临海青岭段)的吴岙枢纽互通实践效果表明,在枢纽互通改扩建期左入导改点实施主动交通控制,有利于保障行车秩序、降低合流区速度离散性、提升交通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交通心理学的高速公路出口匝道事故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亚非  杨少伟  潘兵宏 《公路》2011,(11):104-108
在分析统计陕西省某条高速公路上所有出口匝道事故数据的基础上,结合速度适应性、速度低估、弯道错觉、坡道错觉、跟车距离误判等交通心理学原理,对高速公路出口匝道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类型事故的成因.同时,针对出口匝道的安全隐患提出相应的安全改善措施,以达到减少出口匝道事故,保障行车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矛盾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我国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影响因素的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阶段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领域的主要矛盾是农村公路交通的快速发展与农村居民淡薄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之间的矛盾。在这对矛盾中,农村公路交通的快速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和支配着农村居民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水平。此外,在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领域中还存在其他一些次要矛盾。针对这些矛盾,提出了改善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状况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一、三级公路安全性认知因素的试验建模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实测86处一级公路典型路段和188处三级公路典型路段道路结构基础上,确定驾驶员对国道一、三级公路的安全性认知因素集,进而针对一级公路的38处样本路段和三级公路的77处样本路段,组织47名驾驶人员进行现场认知评价试验,并应用模糊集合原理和模糊统计方法对评价试验得到的2829组(一级路673组、三级路2156组)有效认知试验评语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一、三级公路安全性认知因素的模糊评价隶属函数,从而给出驾驶人员对一、三级公路道路条件和交通环境的安全性模糊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4.
实践证明,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是提高公路安全水平的有效手段。尽管其在我国还是一个较新的课题,但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国内也开展了很多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西部地区公路安全评价》是系统研究公路安全评价方法的一个课题。而公路交通安全评价系统1.0版本是在该课题成果基础上开发的一套实用化的工具,它包括交通基础数据的管理和事故多发段判别、规范符合性分析、事故预测、速度一致性分析、路侧危险度分级等分析模块。本文对该系统各个模块的功能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城市快速路出入口匝道联动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市快速路为研究对象,对分布密集的出入口匝道实施信号联动控制.为减少驶入与驶出车流间的交织冲突,保证快速路主线交通流处于最佳运行状态,提出出入口匝道信号联动控制方法.采用Vissim对提出的控制方法进行模拟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提高主线车辆的运行速度,有效缓解交织区的严重冲突现象.  相似文献   

16.
基于冲突严重性划分的公路平交口安全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公路平交口为研究对象,引入交通冲突技术定量分析交通安全状况,提出应考虑不同严重程度的冲突对交通安全的影响。通过录像观测冲突距离、冲突速度参数,间接获得了一般冲突和严重冲突的TTC指标,并借助累积频率分析的方法,界定出我国公路平交口交通冲突严重性的判定标准,为冲突的分类采集提供了依据。结合对交通量参数的观测,以分时段不同严重程度的冲突数与交通量的比值作为评价指标,运用灰色理论的相关计算方法,对多项评价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得到所调查的8个公路平交口的安全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7.
基于物元分析的公路交通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是一个多目标、多属性的复杂问题.基于道路条件筛选影响公路交通安全的相关因素,构建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物元理论,建立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云南某1级公路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物元模型可较好地给出交通安全等级评定结果,且能够较完整地反映公路交通安全的综合水平.  相似文献   

18.
在人工驾驶车辆、自适应巡航控制(ACC)车辆和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CACC)车辆的行车行为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跟驰模型和换道模型分别构建人工驾驶车辆、ACC车辆及CACC车辆在下匝道分流区混合交通流仿真环境,解析CACC车辆占比对混合交通流安全性的影响。选取全速度差模型、ACC跟驰模型、CACC跟驰模型分别作为人工驾驶车辆、ACC车辆、CACC车辆的纵向跟驰模型,利用随意换道模型、强制换道模型分别构建下匝道分流主线段、远近端区的横向换道模型。基于碰撞时间(TTC)、暴露碰撞时间(TET)、整合碰撞时间(TIT)等参数构建交通流安全性评价指标。利用MATLAB进行数值模拟,仿真分析不同CACC车辆占比下的混合交通流安全性。结果表明:CACC车辆占比为40%~50%时,混合交通流安全性恶化最严重,TET和TIT分别增加约68%和89%,车辆速度离散系数为0.9以上;通过在下匝道分流区设置远端强制换道区(设置长度≤ 1 000 m),可有效降低混合交通流的追尾碰撞风险。   相似文献   

19.
高速公路出口区域分流车辆常因不能充分减速高速驶入匝道,而引发追尾事故。文中应用微观仿真软件Vissim模拟沪蓉高速公路宜昌至恩施方向野山关出口处交通流状况,提出了一种改善出口处行车安全的分段限速方式,并对几种限速措施的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0.
公路网的交通适应性既存在模糊性也存在随机性,但目前国内公路网交通适应性评价方法只侧重其中的某一方面,这显然是欠科学的。基于模糊理论和概率论的云理论具有同时处理模糊和随机问题的能力,并且过程简单,容易实现。研究了如何应用云理论来处理公路网交通适应性评价过程中的模糊性和随机性问题,设计了具体的评价步骤,并以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和黑龙江省公路网为例给出了如何应用云理论进行评价的过程,评价结果表明与实际情况相吻合。与传统评价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非常便于评价公路网的交通适应性,并且具有在给出评价结果的同时还能给出评价结果可信度信息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