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一体化公交网络均衡配流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一体化公交网络的交通特性,基于一体化公交出行的路径特点,研究了公交出行时间与出行费用因素对出行阻抗的影响.考虑人流密度对步行速度的影响以及出行费用与时间的换算关系,将公交出行的路段阻抗、节点阻抗与费用阻抗统一换算为时间,建立了一体化公交网络的出行阻抗函数.利用Wardrop均衡原理,建立了一体化公交网络的均衡配流模型,并通过FW算法对配流模型进行求解.计算结果表明:当地面公交线路长度与轨道交通长度分别为57.3、16.2 km时,轨道交通线路输送的客流量占总客运量的65.4%,通过换乘进入轨道交通系统的客流量达55.4%.构建合理的一体化公交网络能降低乘客出行总阻抗,提高公交系统运输效率.  相似文献   

2.
社区公交的开通可有效缓解乘客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合理的站点布局可提高社区公交的客流量、促进公共交通发展。基于交通实地调查、SP调查和RP调查,对郑州市社区公交现状进行分析,分别对出行者的性别、年龄、家庭人口数、月收入、职业、出行目的进行特征分析。考虑用地性质和线路的区位影响,分别对社区公交的客流量和乘坐社区公交前使用的交通方式进行研究,分析其对社区公交的站点布设、两站点间的距离、发车间隔和发车频率等的影响,为社区公交的布设提供依据,增加社区公交的竞争力,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出行需求。  相似文献   

3.
针对商务区轨道交通站点"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探讨了接驳公交线路的规划设计方法,为类似接驳公交线路提供参考。分析了商务区的公交出行需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接驳公交线路的必要性和其功能定位。从交通调查、需求分析、线路设计、站点设置、运营组织等方面,分析商务区接驳公交的规划设计要点,并选取上海小陆家嘴CBD"金融城1路"接驳公交进行实证分析,对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社区公交是为方便社区居民的出行,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而开设的公交线路,因此它的票制票价制定也要符合社会、居民、公交企业的要求。本文在分析常规公交票价的影响因素基础上,结合社区居民出行特点,研究了社区公交票价与公交需求的关系,给出了社区公交票价制定的原则,提出了社区公交票制票价制定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针对单纯依靠提高交通供给的方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导致大城市交通拥堵日益剧增的问题,梳理并评析国内外各大城市的交通需求管理实践经验。首先,将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分为控制出行需求和引导出行方式两大方面。然后,从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相配合,以及交通影响分析的角度对控制出行需求进行分析。最后,从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和调整出行时空分布三方面指出引导出行需求的具体方法,包括从限购和限用小汽车的角度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的策略;从轨道交通建设、公交线网优化、公交专用车道建设等方面提高公交服务水平的策略;从实行错时上下班、征收拥堵费等角度调整出行时空分布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公交作为服务旅游出行的一种重要交通方式,影响着旅游服务水平,合理评价公交的旅游服务能力对于提升城市旅游品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游客出行需求的角度出发,考虑公交线路通过的景区影响力、公交站点旅游服务质量、公交线路运行效率3个因素,构建了一个公交旅游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结构熵-改进TOPSIS法建立了公交旅游服务能力评价模型.最后,以扬州市公交线路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合扬州市公交服务的实际情况,验证了基于指标体系建立的评价模型能够较客观地反映扬州市公交线路的旅游服务能力,表明所建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为此,对模型进行了进一步应用,即依据评分的不同,将公交线路划分为旅游主干线、次干线及支线3个层级,以帮助相关部门对公交线路进行管理规划.  相似文献   

7.
交通拥堵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城市快速发展的羁绊,而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条件的优劣.在国家"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下,不同城市发展何种类型的公共交通方式需因地制宜.针对国内快速公交系统的渐进引入,为了反映快速公交的适应性及其投入运营后的实际经济效果,针对刘家堡—兰州西站快速公交线路的实际情况,在分析快速公交运营特点和兰州市快速公交所在区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居民出行行为及出行方式选择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运用动态贝叶斯网络理论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进行初步判断,并从微观角度对兰州市快速公交运营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结合评价结果对快速公交在整个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随着轨道交通在我国城市中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在与常规公交协同发展的同时,势必与常规公交产生客流竞争。在分析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竞争与协同关系的基础上,探索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对周边客流的合理吸引范围,并确定与之相衔接的常规公交线路的合理长度,从而提出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配套模式,为优化、调整轨道交通沿线常规公交线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轨道交通接运公交线路的优化布设可以扩大轨道交通的客流覆盖范围,提高轨道交通的吸引力。为了研究轨道交通接运公交的站点设置与线路布局问题,本文以最大化轨道交通接运公交线路接运乘客的客运周转量为目标函数,考虑轨道交通接运公交线路长度和轨道交通站点剩余客流量和区段剩余通过量的约束,建立轨道交通接运公交线路优化的数学模型,并采用改进粒子群算法(PSO)进行求解。最后给出算例,在本文建立的优化模型基础上,用改进粒子群算法对其进行求解,得到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接运公交的最优线路,验证了本文所提出模型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轨道交通的“第一/最后一公里”问题,接驳公交和共享单车是通勤用户最常选择的两种公共交通方式。为理解共享单车对接驳公交出行需求和线路设计等规划运营方面的影响,提出供需交互状态下的接驳公交线路设计与车辆配置模型。需求端考虑出行时间和出行费用,基于用户在共享单车和接驳公交之间的模式选择行为,动态计算接驳公交实际出行需求;供应端考虑车辆容量、数量和流平衡约束,以最小化公交运营成本和用户出行成本之和为目标,建立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优化接驳公交线路设计及车辆配置。模型采用拉格朗日松弛算法进行求解。该方法应用于北京市回龙观地铁站周边出行小区接驳公交线路设计,公交及单车出行需求采用真实的IC卡数据,以及摩拜单车骑行数据,站点间行驶时长采用高德驾车路径规划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数据。实验结果表明,车辆总数为10,线路数量为2时,考虑共享单车影响的接驳公交规划模型相较于只考虑单一模式可以有效避免规划需求误差。此时,各站点到地铁站的平均运行时间是15.58 min,乘客平均等待时间是3.35 min;在线路数量为4时,各站点到地铁站的平均运行时间...  相似文献   

11.
城市公交中途站合理规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晓达  景啸 《城市交通》2009,7(5):68-71,26
泊位数与可容纳公交线路数的确定是公交中途站优化设计的重要部分,但国内外相关研究还不成熟。根据武汉市实际交通状况,改进了排队论计算模型,提出确定公交中途站泊位数与可容纳线路数关系的计算方法。以武汉市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可超越前车进出站和依次进出站两种情况的可容纳线路数进行计算,建议可超越前车进出站时,泊位数不超过4个,可容纳线路数为17~20条;依次进出站时,直线式中途站泊位数不超过3个,可容纳线路数为9~11条,港湾式中途站泊位数不超过4个,可容纳线路数为13~16条。  相似文献   

12.
应用智能公交系统(APTS)提取个体乘客出行信息,构造了公交出行链,研究了基于时空行为规律挖掘(STBRM)的公交乘客分类方法;应用时间序列表征乘客出行时间特征,利用互相关距离(CCD)算法计算了个体乘客出行时间规律;应用带噪声基于密度的空间聚类(DBSCAN)算法,挖掘了个体乘客的出行空间规律;依据出行强度和出行时空规律,将乘客划分为极少出行、时间规律、空间规律、时空规律和不规律等5个群体;以出行天数、类似上车时间数量和类似上车站点数量为聚类指标,应用K-Means++算法将乘客划分为高规律、中规律和低规律3类,比较了本文提出的STBRM方法和K-Means++聚类方法的分类结果,揭示了2种方法分类结果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当时段划分长度取5 min,时间规律性判断阈值取3.0时,利用CCD算法识别时间模式规律乘客的效果最佳,与常用的DBSCAN算法相比,识别率提升了14.64%;增加时间窗长度能够提高时间、空间模式规律判定结果的稳定性;时间窗长度达到3周后,空间模式规律的乘客比例下降趋缓,达到6周后趋于稳定;时间窗长度达到2周后,时间模式规律的乘客比例增长趋缓,达到4周后趋于稳定;时间规律、空间规律和时空规律等3类乘客数量仅占总乘客数量的30.4%,但其出行量占到了总出行量的84.7%,公交依赖度很高,应作为公交机构重点保障的对象;本文提出的STBRM方法与K-Means++聚类方法的分类结果具有较强的关联性,规律性极高或极低的群体高度重合。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CAN总线产生和发展过程,概括了CAN总线优于其它现场总线的特点,结合生产中温度监控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将CAN总线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设想。给出了基于CAN总线的温度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依据系统的结构,从两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了系统的设计方法,即节点控制器的实现和智能节点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把城市公交线路站点进行线性回归,将其归纳为纵线、横线、左斜线、右斜线和环(含弧)线,并对社区公交提出新的见解.同时采用了分线形按方位区间分别对位编码的方法,对普通的公交线路番号的每个代码赋予特定的含义,使其具有明确的线路走向和方位识别功能.还对“线形布线及对位编码法”在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该...  相似文献   

15.
为指导社区生活圈打造绿色出行环境,定量解析社区建成环境对居民小汽车行驶里程 (VMT)影响的空间异质性。基于建成环境的5D维度选取人口密度、土地利用多样性及公交站点密度等6个指标刻画建成环境,在《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步行速度和非直线系数等指标差异化界定社区生活圈尺度,利用POI数据和道路网络等地理空间数据测度建成环境。以保定市居民出行行为调查数据作为实证研究数据来源,构建考虑自变量尺度变异的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研究结果表明:对比最小二乘回归(OLS)模型与传统的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纳入变量尺度异质性的MGWR模型降低了残差的自相关性,且调整后R2 相比于GWR模型与OLS模型分别提高了1.8倍与6.0倍;从标准化系数来看,社区建成环境指标中,土地利用混合度和公交服务水平对VMT影响最大;社区建成环境指标中,路网密度与交叉口密度接近全局尺度,空间异质性较弱,其余建成环境变量均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需要进行差异化的空间设计;社区建成环境指标局部回归系数的空间分布模式呈现“中心-外围”变化趋势,与城市形态有较强的耦合。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国内普通公交站牌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全和人性化程度较低等问题。针对公交站牌的主要问题,从信息全面和乘客“受控能力”的基本思想出发,提出了新型公交站牌的基本概念设计思路。通过采用开放式的信息流表达方式,结合区域内公交线网分布图,运用站点索引和线路索引两种查询方式来指引乘客乘坐公交。通过新型公交站牌,乘客不仅可以获得公交线路的信息,还可以获得整个城市的重要公交站点、客运枢纽站和地理位置信息等。设计概念与传统的公交站牌设计思路相比,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城市快速路设置公交专用道作为缓解快速路交通拥堵的策略之一,受到了北京市交通部门的关注. 本文旨在利用先进的仿真技术对快速路公交专用道设置方案后的交通运行影响进行探讨. 文中选取北京市西三环快速路为研究对象,在考虑专用道设置区段、结构形式、站点结构、匝道交通组织以及公交线路调整的基础上,设计四个公交专用道方案并利用INTEGRATION模型开展仿真评价. 选取车辆行程速度、道路运行状态分布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显示:尽管道路设施及交通状况满足专用道设置条件,西三环运行指标却有所下降,无法发挥专用道功效. 分析其关键制约因素在于车辆分道行驶加大了匝道附近车辆换道、进出的难度,建议协调匝道控制和公交线路优化改善方案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8.
出行链特征指标的提出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传统的交通分析方法,将大量的交通信息堆砌在一起,如时间信息、空间信息等,忽略了信息间的相互作用,割裂了交通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说明了出行链对交通分析和交通规划的重要作用,从交通现象的本质出发,给出了出行链的结构和定义,提出了出行链特征指标,以“链”的形式将交通系统的时间维、空间维、方式维和活动类型联接在一起,将交通系统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多项Logit模型建立了交通方式选择模型,在模型拟合良好的前提下,验证了平均出行链长度和换乘次数对方式选择的影响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