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应用心脏起搏器治疗严重心律紊乱抢救危急病人是近十几年来临床的重要进展。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症等严重心律失常有肯定的治疗作用,为危急病人的抢救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卫生路线指引  相似文献   

2.
介绍一种利用压电效应原理,大致反映人体活动剧烈程度的体动换能器,分析了其本身性能和所测体动信号的特性。将它用于体动型频率自适应心脏起搏器的换能部分,获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劳卡胺对折返激动有关心律失常的对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修改的Ferrier豚鼠离体右心室壁缺血 再灌注心律失常模型 ,即标本经模拟缺血台氏液灌流 1 0min ,而后用正常台氏液行再灌注。结果 劳卡胺分别在 0 62mg/L、1 2 5mg/L及 2 50mg/L剂量时使缺血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轻度降低 (P >0 0 5) ,后 2种剂量使再灌注早期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 (P <0 0 5) ;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同时可提高心内膜下心室肌兴奋阈 ,延长心内、外膜下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 ,延迟或部分延迟冲动跨壁传导时间。结论 劳卡胺可提高心肌细胞兴奋阀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 ,延迟跨壁传导 ,这可能是其抗心律失常特别是折返型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测定了30例二尖瓣脱垂综合征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d。结果发现,二尖瓣脱垂组QTd、QTcd、JTd显著延长,说明心室肌复极有局部的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是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机理之一。QTd不仅能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而且能指导临床用药,是一很好的临床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检测了两型心肌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发现心肌炎心力衰竭组患者的T_8亚群明显低于心肌炎心律失常组及正常人,而T_4/T_8比值明显升高。同时用短寿命细胞法发现心肌炎心力衰竭组患者的抑制性T淋巴细胞功能明显降低,并与射血分数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免疫调节异常在心力衰竭型心肌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98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血镁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作了观察,其中低镁血症31例,其心律失常的发病率为93.54%(29/31)血镁浓度大于0.75mmol/L 者67例,其心律失常的发病率为70.15%。13例低患血症合并心律失常者接受硫酸镁治疗,12例心律失常在治疗当天或三日内控制,无效者1例,系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结果提示低镁血症易致心律失常及洋地黄中毒,镁剂对心律紊乱有显著疗效,本文还就其作用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正> 心肌梗塞后心律失常是心肌梗塞病人的重要死亡原因。建立动模型、开展梗塞后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历来受到国内外许多学者的重视。本项课题拟就家兔梗塞后心律失常的特点、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 我院1980年~1987年收治6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440例,其中并发房颤187例(40.25%),占冠心病心律失常第一位,现将治疗及转归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440例冠心病均参照1989年全国心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确诊,187例房颤均经心电图证实.其中阵发性房颤31例,慢性房颤156例.房颤病程<6个月42例,>10年38例,最长达23年.诱因为劳累、紧张及上感.住院后经休息及适量镇静药,阵发性房颤有时能自行缓解,对频繁发作和快速房颤152例分别使用了不同抗心律失常药或50%葡萄糖加西地兰静注,78例恢复窦律,但多数在停药或用药维持量期间房颤复发,19例用药后出现严重心动过缓(其中Ⅲ~0A-VB 3例)安装了心脏起搏器.55例虽未能恢复窦律,心律均下降在90次/min 以下.全组19例无效或恶化,12例死亡(死于与房颤有关的心脏病4例).讨论房颤是老年人常见的心律失常,Harris 报道65岁以上老人有8%出现房颤,尤以冠心病并发房颤最多见,占62.1%。本组为40.25%.许多病例在房颤之前常有窦缓,继之频发房早,如将心室率提高到80次/min以上,房早即明显减少或消失,如窦驸持续则易发生房颤。有作者认为先有窦缓继之房颤的机理可能是窦房结功能低下,房早引起房内错综折返激动所致.阵发性房颤经休息和诱因治疗后常能自行终止。如心率过快常诱发心绞痛或心力衰竭,病人常有明显心慌及恐惧感,故宜尽早复律或减慢心率.本组快速房颤67例用西地兰0.2mg 静注,30例转为窦律.西地兰通过兴奋迷走神经降低交感神经活性,抑制窦房结,减慢房室传导,从而减慢心率.西地兰的正性肌力作用使心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本院经射频消融术治疗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从而评估我院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经射频消融术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自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在本院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63例,进行定期门诊或电话随访,复查Holter观察射频消融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情况,心动超声比较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大小及射血分数变化。结果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即刻成功率为89.29%,远期成功率为82.14%;射频消融术前术后心动超声示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舒末内径无明显改善(P>0.05);射频消融术后Holter示室性早搏负荷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1例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合并主动脉佛氏窦瘤破裂,1例出现股动脉穿刺处血肿形成。结论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153例亚急型克山病近期(起病后3个月内)病死率13.1%。猝死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性别、年龄及入院前病期对近期预后无明显影响。入院时病情对近期预后有明显影响,入院时以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和(或)心源性休克为主要表现者的近期病死率显著高于以单一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者。心电图动态观察可作为判定亚急型克山病疗效和转归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利用家兔在体心肌缺血模型研究了儿茶酚胺排空、α-受体激动剂和α-受体阻断剂对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心肌细胞单相动作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利血平排空儿茶酚胺及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可明显降低心肌缺血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使心肌有效不应期和动作电位时程延长;α-受体激动剂甲氧胺则具有相反作用。提示α-受体激动在心肌缺血早期具有重要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分析了通常心脏起搏电极所定位的右心室尖部的腔内心电图以及它的T波和QRS波群的频谱,同时还运用频谱分析的方法对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心脏起搏器灵敏度测试波和两种起搏电极的带负载能力进行了研究。其分析结果表明,腔内心电图的频谱分布在70Hz以内,其中T波分布在低频部分,QRS波群分布在高频部分。根据这个结论,QRS波群感知电路的感知频带应该设置在8~45Hz。文章最后还讨论了常用的几种心脏起搏器灵敏度测试波的优缺点以及两种起搏电极的带负载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Tp-e/QT比值,并探讨其发生猝死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20例急性STEMI患者(心肌梗死组)、119例健康成人(对照组)分别测量其入院24h内的第1份心电图QTc、QTd、、Tp-e,并计算Tp-e/QT比值,分析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 与健康组相比,STEMI组患者心电图上QTd、Tp-e及QTc均明显延长[(33.66±16.76)ms vs. (55.29±31.12)ms,(89.55±12.61)ms vs. (142.65±39.33)ms和(426.57±65.03)ms vs. (482.26±48.03)ms,P<0.001],且Tp-e/QT比值显著增加(0.21±0.03 vs. 0.29±0.07,P<0.001).120例STEMI患者中,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有34例(28.3%),心电图上QTd、Tp-e及QTc均较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延长,但只有Tp-e/QT比值显著增加(0.32±0.07 vs. 0.26±0.05,P<0.000).结论 急性STEMI患者Tp-e/QT比值较健康成人明显延长,Tp-e/QT比值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显著的相关性,可能是心脏性猝死最重要的预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用动态心电图观察了高血压病左室肥厚(EH-LVH)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硝苯地平对血浆儿茶酚胺(CA)活性、红细胞内离子(K+、Na+、Ca2+、Mg2+)含量、室性心律失常、左室重量及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硝苯地平能显著减少EH-LVH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减低左室重量与厚度,纠正细胞内离子代谢失衡,但可使血浆CA活性升高,对其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研究了青藤碱对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青藤碱可缩短印防己毒素诱发家兔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具有对抗BaCl_2诱发大鼠和CaCl_2-Ach诱发小鼠心律失常的作用;能使印防己毒素、BaCl_2、CaCl_2-Ach所致心律失常复转为窦性心律。并对缺血性心律失常有明显的对抗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研究了MgSo_4对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结果表明MgSO_4:可对抗哇巴因诱发豚鼠心律失常;可减少氯仿对小鼠的致颤率;能减少乌头碱诱发大鼠心律失常的时间;可对抗氯仿—肾上腺素诱发家兔心律失常;能使BaCl_2所致大鼠心律失常复转为窦性心律。MgSO_4对抗心律失常作用与传统药物苯妥英纳相似。  相似文献   

17.
<正> 吞咽引起的快速型心律失常,临床上较为少见,原因与发病机理尚未明确。我院自1979年以来先后收治二例,症状缓解出院。现报道如下。病理摘要例l、周xx,男,56岁住院号,197867,19了9年10月17日以吞咽  相似文献   

18.
<正> 我院从1981年间共行经静脉心内膜埋藏式心脑起搏器置入术239例,疗效显著,其中随访中死亡23例,就其死亡原因摘要报告。临床资料对我院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置入术239例患者,经3~108(平均60)个月的临床随访,  相似文献   

19.
<正> 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主要死亡原因是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泵衰竭,其发生率与心肌梗塞范围(IS)密切相关,而泵衰竭又增高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因而寻求有效药物,使在缩小IS的同时改善AMI早期的心泵功能,以期降低AMI死亡率及改善其预后,实为AMI治疗所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0.
氯化铜(CuCl_2)10mg/kg iv 逆转大鼠 iv 氯化钡性心律失常为窦性心律,能对抗鸟头碱诱发大鼠的心律失常。铜5mg/kg 明显缩短氯仿-肾上腺素引起家兔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铜15μg/10 g i.p 降低氯仿引起小鼠心室颤动率.但铜不能增加哇巴因引起豚鼠室性心律失常的阈剂量和致死量,不能降低氯化钙引起大鼠室颤率和死亡率。普萘洛尔2mg/kg i.v 能明显对抗这两种心律失常。氯化铜具有负性频率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