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铁路跨越式的发展和列车的不断提速,对服务于列车的客车上水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高客车上水设备及系统的可靠性,适应铁路向高速化、安全化、自动化的发展,对原有铁路供水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对杭东铁路给水所进行了改造。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上海铁路局南京疾病预防控制所管区内各火车站和列车饮用水的细菌污染状况,提高饮用水的卫生质量,总结分析了2004~2006年对所供饮用水的定期监测情况。结果显示:3年共检测水样391件,合格356件,合格率91.0%。其中车站末梢水284件,合格270件,合格率95.1%。列车二次供水107件,合格86件,合格率80.4%。表明车站末梢水的合格率与列车二次供水的合格率相比较,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必须进一步落实列车自备水箱的清洗消毒制度,进行定期清洗消毒,对相关人员进行卫生知识的培训,加强日常卫生监督监测工作,则是控制列车饮用水二次污染,提高列车二次供水合格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孟庆文  闫澍旺 《铁道学报》2006,28(2):127-130
根据室内动三轴试验结果和地基土(粉土)中孔隙水压力的发展变化规律,结合达西定律,建立了考虑消散作用时地基土中孔隙水压力发展变化的计算模型,并推导了该计算模型的有限元形式,编制了相应的有限元计算程序;利用该计算模型和室内动三轴试验结果对高速列车作用下孔隙水压力发展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高速列车通过时,地基中部分区域可能会发生液化现象,但是随着时间延长,地基土中孔隙水压力会逐渐消散;即使一列列车通过后不会发生液化现象,但如果通过的列车时间间隔较短,由于前几次列车通过时所产生的孔隙水压力无法充分消散,经过多次列车通过后,地基中也可以产生液化区域。  相似文献   

4.
从接发列车管理信息化的角度,针对列车速度不断提高,运行图不断调整,运输安全等因素,分析接发列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并设计接发列车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在成都铁路局赶水站经试用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双层桁架桥上列车位于主梁断面上、下层的气动特性,通过节段模型风洞试验对双层桁架主梁断面上列车进行测力、测压。以某大跨度公铁两用悬索桥和CRH2列车为背景,研究双层桁架主梁断面上列车在迎、背风侧时,列车位于上、下层时的三分力系数、平均风压系数以及脉动风压系数,并且分析风攻角对上、下层列车气动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上层列车的阻力系数要显著小于下层列车,当列车位于迎风侧时,下层列车的阻力系数可达到上层列车阻力系数的1.6倍,上、下层列车的力矩系数大小基本相同,但是上层列车的升力系数大于下层列车;上、下层列车的阻力系数随风攻角的增加逐渐减小并且两者的差值也逐渐减小。2)上层列车的迎风面、背风面的压差明显小于下层列车的情况,使得上层列车的总体阻力小于下层列车,并且上层列车的顶面、底面的压差要大于下层列车的情况,使得上层列车的总体升力大于下层列车;上层列车迎风面的平均风压随风攻角的增加而减小,下层列车则无明显变化。3)上层列车圆弧过渡段顶部和底部脉动风压系数小于下层列车,并且随着风攻角的增加,下层列车脉动风压系数减小,而上层列车无明显变化,风攻角对上层列车风压系数的脉动性影响较小。研...  相似文献   

6.
针对高速列车荷载与水耦合作用下无砟轨道水致损伤问题,采用控制体积法推导层间裂纹内动水压力分布解析式,并开展裂纹内动水压力分布特性试验。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与CFX,分析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层间裂纹内动水压力特性。结果表明:裂纹内动水压力由流体黏性、荷载特性、裂纹形状综合决定,当裂纹开口量大于2mm时,水的黏性对动水压力的影响可以忽略,此时动水压力与列车速度基本呈二次方关系,与轴重呈线性关系。分别采用最大拉应力准则和复合型断裂判据,分析列车荷载与水耦合作用下裂纹的扩展状态。结果表明:行车速度是影响裂纹扩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列车行车速度的增加,裂纹扩展速度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上海铁路局管区内各给水所水和列车饮用水的微生物污染状况,提高饮用水的卫生质量,总结分析了2008年-2013年局管内给水所水和列车二次供水水定期监测结果.分析结果显示:6年共检测水样815件,合格682件,合格率84%;其中给水所水样531件,合格498件,合格率94%;列车二次供水水样284件,合格184件,合格率65%.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列车二次供水的卫生管理工作,加强水箱清洗消毒工作.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速铁路的大范围应用,无砟轨道在列车荷载与水耦合作用下的水致损伤问题备受关注。为研究列车荷载与水耦合作用下无砟轨道层间裂纹扩展现象,运用有限元软件进行无砟轨道层间裂纹扩展分析,开展动荷载与水耦合作用下的混凝土层间裂纹扩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裂纹尖端疲劳寿命与列车速度呈二次方关系,随列车轴重增加,裂纹尖端疲劳寿命显著降低;裂纹尖端剪应力随裂纹深度增大呈高次方增长;裂纹扩展初期尖端多呈一定弧度,裂纹局部会伴有压溃现象;混凝土层间裂纹沿界面扩展时为折线形,并可能会产生裂纹分叉,最终导致裂纹面掉块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地面过渡段地铁振动的响应特性,对广州市坑口地铁站前所处地面过渡段轨行区以及其临近地面进行振动以及噪声测试,对所得振动加速度进行傅里叶变换,分析了列车振动在横向上的传播规律以及列车振动的影响因素,得到了以下结论:列车制动行为、钢轨接头以及列车载重的增加会增强列车振动,而碎石道床可以有效减弱列车振动的传播;上、下行线...  相似文献   

10.
依托福州江阴港铁路支线水泥土搅拌桩软基处理试验工程,探讨利用颗粒离散元方法计算水泥土复合地基在列车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工后沉降问题。首先根据原场地淤泥质土的三轴压缩试验和水泥土的单轴压缩试验所得的应力—应变曲线,利用颗粒离散元建立三维数值模拟模型,并结合统计学习方法,对复合地基中的淤泥质土和水泥土颗粒的细观参数进行反演;然后按江阴港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实际尺寸建立缩尺的离散元数值模型,进行列车荷载下的沉降计算。结果表明:在500~1 000趟列车通过后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工后沉降趋于稳定,沉降量约为20 mm。这一结果与按现有规范计算所得沉降量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1.
利用Arduino微控器控制GSM模块SIM900A,以发送短信的方式实现了对公铁立交桥下水深的远程安全监控。系统由Arduino微控器、水位监控模块、LED显示屏警示模块、GSM远程报警模块4部分组成。HC-SR04超声波测距仪探测水位,当其超过警戒线时LED屏闪动警示,同时利用GSM模块发送短信(SMS),远程报警。相关人员收到水位报警信息后及时采取措施处置险情。经过试验,结果证明该系统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2.
岳莹 《铁路计算机应用》2012,21(9):30-33,37
铁路地区集中设置了机务段、工务段、车辆段、电务段、水电段、房产段等,承担铁路资产管理任务.现行的信息化方案中,设备资源、技术力量,资金和管理等都分散设置,将极大地阻碍信息化的发展.本文提出建立地区数据中心、处理中心,并引进EAM技术建成铁路地区各业务段的综合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在单线长大区间增设线路所是提高单线运能的有效方法之一。现就单线计轴无人线路所信号设备构成、电路设计、所需技术条件等做具体介绍。  相似文献   

14.
采用SCA架构,对铁路现有信息系统集成提供有效的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将现有的铁路货票、确报、贷调3个系统中的查询功能重构成服务发布,然后在此基础上集成新的服务,以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本程序基于通信线路资源管理系统,需要把老系统数据导入新系统中.由于新老系统数据结构不同,且基于WebGIS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特殊,数据量大,手工导入数据费时费力,用数据导入软件又不能很好满足本系统导入数据需要.所以需要设计一套可移植性和可操作性较好的程序来进行数据的迁移,能够对老系统的地理信息进行准确处理,从而将有用数据迁移到新系统的数据库中.  相似文献   

16.
基于线阵相机的接触轨几何参数动态检测系统,采用高速线阵相机,通过光切法,获取接触轨目标图像,采用双目成像检测原理,同时结合车体偏移补偿,精确测量接触轨几何参数,采用实时定位系统,对检测数据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17.
介绍大客户运输结算车站级子系统的建设背景,着重描述系统的设计目标和技术环境,就系统结构、系统功能进行阐述,并介绍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分局综合统计台帐管理系统"的设计思想和主要功能,描述了如何利用Power Builder、BO对"十八点统计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并在"十八点统计系统"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从而实现分局综合统计月报管理与台帐管理.  相似文献   

19.
概要介绍TMIS中央系统在TMIS中的地位,详细论述TMIS中央系统的整体架构,以及主处理系统和前置系统,简要介绍中央系统的主要应用,以及主机系统自动运行与监控.  相似文献   

20.
基于XML列控系统数据模型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统一的数据描述方式在我国列控系统互联互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现行列控系统数据交互不足,提出基于XML标记语言来统一我国列控系统、设备数据的构思.在树状数据组织思想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适合我国列控系统的XMLSchema架构,并提出了既有列控系统兼容XML数据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