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北京西客站西长联络线上的槐树岭隧道采用了模喷混凝土进行隧道初期支护。本文介绍该隧道的施工方法和模喷施工工艺。这项工艺克服了大量的回弹损失,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隧道新型支护模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设计了高流态混凝土配合比,对4个不同试验工况的混凝土试件,以3,7,28 d抗压强度为考察指标,分析在相同排水条件下模袋以及在相同模袋条件下有压排水对于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对比分析养护龄期对不同试验工况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揭示了不同试验工况混凝土破坏形态。结果表明:模袋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不大,但可以提高其整体变形能力;有压排水可大幅度提升混凝土抗压强度,且提升随养护龄期增长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规律;不排水混凝土抗压强度前期增长较慢后期较快,而有压排水混凝土恰好相反;无模袋混凝土破坏时形成两个对顶的角锥形破坏面,有模袋混凝土破坏时裂缝沿着平行于力的作用方向产生,但两者边缘都有贯穿裂缝。研究成果可为探究模袋混凝土力学性能及强度试验方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黄土隧道的初期支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然 《铁道建筑》1999,(11):15-16
黄土隧道采用超前小管棚,以及由轻型钢格栅、模喷混凝土组成的初期支护体系,支护效果好,而且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湿喷混凝土在高原多年冻土隧道中的可行性,通过试验研究和实际施工应用,证明了湿喷混凝土在高原多年冻土区隧道施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利用自行设计的多功能锚杆受力测试系统,开展不同形式托盘与不同强度素混凝土喷层组合工况下的锚杆轴心拉拔试验,研究托盘和喷层耦合作用下的杆体应力应变规律及喷层裂纹扩散形态。试验结果表明:锚杆伸长量-拉拔力关系曲线大致可分为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3个阶段;喷层混凝土强度对线性弹性阶段的锚杆刚度有显著影响,锚杆刚度随喷层混凝土强度增大而增大;喷层素混凝土强度采用C20时,蝶形托盘和新型托盘条件下锚杆的屈服平台宽度达到最大,分别达到50,47 mm,表现出让压功能;采用平板托盘和蝶形托盘时复喷层裂纹沿钻孔中心呈网状辐射,采用新型托盘时复喷层上裂纹贯通于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6.
喷射混凝土在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回弹,降低了初支的强度,造成了材料的浪费。本文通过对喷射混凝土回弹现象的理论分析,并依托浩吉铁路崤山隧道,采用现场喷射试验的方式发现:提高砂率有助于降低混凝土的回弹率;同时粉煤灰加入量的提升,需水量也随之逐步提升,回弹率有所下降;考虑到坍落度经时损失,190 mm坍落度可作为最优坍落度;速凝剂掺量偏大或偏小都会增加混凝土的回弹率。同时,在现场喷射试验中发现,一次喷层厚度选择4 cm厚较为合适,喷头与受喷面的最佳距离为0.6~1.2 m。通过喷射混凝土配合比试验和现场喷射试验,可为湿喷工艺降低回弹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结合工程实例,探讨了目前国际、国内正在研究中的模喷混凝土施工方法的优缺点.由于此法具有施工简便、快捷、能降低隧道修建成本、缩短工期等优点,在山岭隧道快速施工中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铁路箱梁静载试验开裂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预制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箱形简支梁静载试验出现的1.0级荷载开裂问题,对开裂原因进行全面分析。重点剖析由于蒸养拆模、混凝土水化热高峰期拆模,造成混凝土芯部与表面、表面与环境温差超过15℃的标准要求,致使混凝土内部温差应力超过其抗拉极限强度而早期开裂的原因。论证静载试验在1.0级时,当混凝土抗拉极限强度fct=0,则抗裂安全系数Kf=λ,梁体在静载试验时出现1.0级开裂的必然性,进一步阐明混凝土温差应力超限是箱梁静载试验开裂的主要原因,提出预防出现早期裂缝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1传统方法喷混凝土衬砌是隧道传统衬砌的一个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地下工程。喷混凝土获得强度的模式与普通混凝土类似,呈典型的"S"形曲线。对喷混凝土进行强度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个理由:(1)人员回到掌子面的时间,这取决于喷混凝土发展到适当的强度;(2)喷混凝土衬砌随着隧道向前延伸而承受荷载,喷混凝土与加载速度相对应获得承载强度,所以,在各个时间段都能保证安全,衬砌不会产生超应力。  相似文献   

10.
王丙堤 《铁道工程学报》2000,(2):101-102,100
本文在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水灰比和胶凝材料用量,钢纤维掺量,砂率对湿喷钢纤维混凝土流动性的影响,并通过工程实例说明已知流动性后如何快速调整出钢纤维混凝土最佳配合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