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对江阴大桥结构受力特点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从大跨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的监测思想、测点布置、测试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对江阴大桥原安全监测系统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从项目选择、传感器布设、网络结构、监测设备的选用、数据采集与监测运行模式、数据存储模式、应用软件设计等方面对江阴大桥原结构安全监测系统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阐述了江阴大桥健康监测系统升级改造的目标需求,为升级改造工程设计与实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李广 《华东公路》2010,(6):80-83
江阴大桥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特大型桥梁结构安全监测系统。由于设计施工上的缺陷,系统运行不久就出现数据采集系统硬件损坏,导致系统处于瘫痪状态。江阴大桥联合相关科研单位对损坏的硬件系统进行改造,调整了传感器系统,增加了部分监测内容。对改造后系统的硬件以及监测内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对江阴大桥上部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升级改造工程所进行的技术咨询与监理工作,并指出了技术咨询与监理工作在该升级改造工程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结合江阴大桥上部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升级改造工程,依据大桥的结构特点与各组成部分的监测需求,进行基于大跨径桥梁管养需求的实用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总体目标、系统框架、层次结构和系统构成的设计。并借助于该系统提供的及时、客观的数据,将监测取得的成果成功应用于主桥阻尼器安装评价、主梁受船撞击后的损伤状况评估、大桥结构模态和动力特性分析等具体养护管理工作中,从而为江阴大桥的日常管养提供了定量化依据和科学化指导。  相似文献   

5.
江阴大桥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是我国最早建立、也是最早进行改造的特大型桥梁结构安全监测系统。由于设计施工上的缺陷,系统运行不久就出现数据采集系统硬件损坏,导致系统处于瘫痪状态。介绍改造前后硬件系统的组成,并对监测内容和使用的传感器进行分析,以对以后特大型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结合江阴长江公路大桥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升级改造项目,采用拉绳式位移传感器实时监测大桥主梁的纵向运动,并依据实测数据进行梁端位移变化和运动同步性的统计分析。结合突发船撞事件,采集撞击下的大桥位移响应和结构激励状态信息,评价大桥受撞击后的结构损伤和工作性能,得出结论认为此次撞击对主梁的损伤较小,并且大桥运营近6年来主桥钢箱梁结构的刚度并没有发生明显劣化。  相似文献   

7.
依据GPS系统获取江阴长江公路大桥实时动态监测数据,通过频谱分析得到桥梁结构的自振频率,经与有限元数值解和采用传统加速度传感器法得到的实测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GPS传感器法可以监测到江阴大桥的实时动态三维位移,以及部分桥梁振型频率,且与传统方法吻合良好,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新型大桥动力特性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8.
依据江阴大桥的结构特点与各组成部分的监测需求,确立了健康监测系统设计的总体目标、系统框架、层次结构和系统构成,从而建立了一套基于管养需求的实用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并借助于该系统提供的及时、客观的数据,将监测取得的成果成功应用于主桥阻尼器安装评价、主梁受船撞击后的损伤状况评估、大桥结构模态和动力特性分析等具体养护管理工作中。  相似文献   

9.
冯兆祥  吉林  周世忠 《公路》2002,(10):72-75
为了监测江阴大桥施工期间下部结构在各级施工工况下的变位情况,并对其营运期间的性状变化进行评价,设计了下部结构安全监测系统。文章对该系统的基本思路、监测项目、监测方法及监测资料分析等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
许映梅 《公路》2013,(5):65-70
阐述了苏通大桥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构成、工程应用与研究概况,结合笔者近4年苏通大桥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应用与管理实践经验,并与香港昂船洲大桥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大型桥梁健康监测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沈培坚 《隧道建设》2014,34(6):576-581
为解决大截面矩形隧道掘进机因采用斜向出洞的施工工艺而易发生轴线左右偏差的问题,以上海陆家嘴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项目为背景,对掘进机斜向出洞所需采用的新型后推进系统进行控制功能与操作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创新设计了系统总体构架、控制系统、操作系统、液压系统和监控系统。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新型后推进系统可解决掘进机斜向出洞产生左右偏差的问题;2)证明了系统的控制有效可靠,便于安装与作业;3)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对类似工程具有推广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新型支座系统防风沙效果,通过试验模拟对新型球型支座系统防风沙性能和可靠性进行研究与分析,并与传统支座系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型支座系统具有很好的抗风沙特征,在试验模拟年限为5 a的情况下,新型的支座系统弹性围板表面磨损程度比传统的支座明显小很多,新型支座系统结构内部风沙侵袭率基本为0,而且在严寒和风沙的条件下运作新型支座预计使用年可以延长至37 a。因此,在沙尘暴频发区域桥梁新型球型支座系统的使用前景是比较广阔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纯电动汽车的市场保有量愈来愈高,随着而来的新能源汽车后服市场也逐渐新起。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是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包括能源系统和驱动系统两个大的子系统。能源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动力电池和动力电池管理系统。驱动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为驱动电机及电机控制器。文章归纳总结了动力系统的故障现象,对现象进行故障等级和故障类型的划分。并选取了三个典型案例进行故障排除,为维修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新型智慧排水系统是新型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城市新型智慧排水系统的总体设计,分析了排水信息化系统现状问题以及不同人群对智慧排水的需求。以“以人为本”为设计理念,阐述了新型智慧排水系统需求导向、场景引导,数字赋能、业务创新,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等总体设计原则,介绍了智慧运维、智慧调度、智慧服务三大板块的业务架构和感知执行层、ICT基础设施层、数据层等6个层次的技术架构。  相似文献   

15.
林琳  蒋中庸 《隧道建设》2010,30(6):687-692
通过对城市地下工程竖井施工所采用的罐笼提升、普通吊斗提升、新型自卸式吊斗提升及抓斗提升的提升方法、提升设备及使用范围进行比较,推荐新型自卸式吊斗提升方式。采用先进的电动葫芦安装方法和自卸式吊斗空中自动翻滚卸碴方法,具有施工设备费用少、耗电量低、操作简单、安全性能好、提升能力大等优点,和现有常用的城市地下工程的同类提升设备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包瑨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3):22-25,M0006
将南通市中央创新区作为城市新区的研究实例,在多维度探讨城市绿色交通体系理念内涵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绿色交通在城市新区中的应用价值和城市新区绿色交通的实现路径。从城市绿色交通体系的理念出发,明确城市交通绿色化升级的实现路径,提炼针对城市新区的实施性策略,为丰富和补充城市绿色交通发展理论体系和相关方法论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底盘测功机控制系统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东雷 《汽车工程》1998,20(3):139-143,164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PC486微机并结合模拟调节器的直流电力底盘测功机新型控制方案,介绍了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同时分析了底盘测功机上汽车行驶阻力的计算机模拟原理。  相似文献   

18.
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检验技术,有效消除车辆的安全隐患,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但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年检政策体系仍存在年检制度缺失、专门化程度不足、动力电池标准难统一等问题。 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结合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从结构、特点等多视角剖析了我国现行新能源汽车年检政策体系,找出政策体系中的不足,并给以一定的政策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新能源汽车年检政策体系,确保新能源汽车使用期间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螺纹剪切式汽车碰撞吸能装置第二代产品,采用了驱动电机侧置并增设传动齿轮的驱动形式,解决了第一代产品中冲击杆的传动转矩过大的问题,并降低了电子控制系统的设计难度.为研制其电子控制系统,选定了驱动电机,开发了硬件和相应的控制软件,并在ZOTYE2008汽车上得到成功的应用,从而为螺纹剪切式汽车碰撞吸能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20.
Design of Optimal Four-Wheel Steering System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Optimal design of the four wheel steering (4WS) system of the ground vehicle is studied. 4WS vehicles with the optimal control scheme are considered first. General formulation of the optimal control law i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linear quadratic regulator theory. The vehicle speed function (VSF) based 4WS vehicle with a simple feedback controller is considered as a special case of the optimal system. Two new designs of the VSF 4WS system are proposed and their performances are compared with the optimal 4WS systems and the existing VSF 4WS system. The first system is designed for the maximum stability while the second system is designed to emulate the response of the optimal 4WS vehicle. Advantages of the new VSF desig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