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客运交通结构现状不够合理之处,指出公共交通系统的不足。通过研究国内外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对我国城市未来客运交通发展趋势作出了预测,认为在私人小汽车发展的浪潮前,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其他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客运交通系统,给小汽车以适度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停车系统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随着宝山区私人小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停车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城市停车矛盾将日益突出。通过分析上海宝山区静态交通现状问题及产生原因,针对性地提出静态交通发展策略,支撑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并对区医院、住宅等停车矛盾点提出近期改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3.
小汽车快速进入家庭,使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的自行车在进入新世纪后逐步减量。2004年和2009年,上海分别开展了全市第三次和第四次综合交通大调查。2009年,上海注册非机动车1066.5万辆,千人拥有量555辆,实际使用量405万辆,较2004年减少14%。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小汽车的快速发展,"人、车、路"矛盾愈发凸显,慢行交通发展滞缓。从慢行交通问卷调查出发,对慢行交通现状发展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一体化衔接发展的思路和方法,对城市慢行交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机械化的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向大城市、特大城市聚集势不可挡,据预测,每年将有1 600多万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私人小汽车进入家庭的势头发展迅速,全国各大城市道路交通状况普遍告急,车多路少,拥堵不堪,城市交通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诸多交通专家共同认为:只有加快建设轨道交通,并加速交通网络化,才是缓解城市交通最好出路,并能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交通工程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为上海市政府编写了交通白皮书初稿的4年之后,ColinBuchanan公司又受邀为已出版的白皮书的修改提供建议,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和确定不同交通方式应起的作用.建议提出应发展比导致拥堵的小汽车和出租汽车更好的交通方式,然后鼓励大众使用它们.依据在上海工作的经历,对中国交通工程面临的部分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随着上海城市机动化的发展,机动车交通增长的势头日趋强烈.截至2004年底,上海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了201万辆,现有的城市路网凸显其运行效率和适应能力上的差距.其中,中心区交通需求迅速增加趋势和道路空间扩展受限制的矛盾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8.
武汉市中小学生上下学交通特征分析及改善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武汉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小汽车迅速进入家庭,私人小汽车接送中小学生的现象日益普遍,学校周边地区整体交通运行状况日益恶化.由于公交线路与站点设置不当,过街交通设施配套不足等原因,造成中小学生上下学出行困难.针对中小学生上下学出行的问题,对重点小学、一般小学、中学三类学校进行抽样调查,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得出三类学校学生上下学交通结构、出行时耗特征,并结合家长对上下学交通的意见和建议,从学校出入口设置、提高公交车服务水平、合理配置停车设施、错时上下学、配备校车和加强安全教育等方面对上下学出行提出了交通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9.
小汽车限购、限行政策引发各界讨论,但是缺少从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角度出发阐述并反思政策推出背景和调整思路等方面的研究。分析讨论深圳市历次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中小汽车限制政策规划内容及实施情况。探讨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层面,面向道路交通可持续发展应当提出的小汽车限制政策内容及要求。在战略层面提出小汽车发展政策,强调交通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强化管理政策的法定地位。最后提出,要持续加快构建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并通过更严格的限制小汽车拥有、使用措施,继续深化道路空间使用管制。  相似文献   

10.
薛美根  顾煜 《城市交通》2012,10(5):18-23,35
上海在以往30年的城市交通建设实践中,针对不同阶段城市发展特点和面临的交通问题,采取了不同的交通供给和需求管理策略,在长期坚持公交优先的基础上,分别采取了加强道路供给建设、有序控制小汽车发展,再到大力建设轨道交通的发展策略,以适应不同阶段的发展要求。首先,总结了以往30年上海城市交通不同时期的供需特征。其次,从公交优先政策和路车协调政策两方面解析了上海城市交通供需策略的具体内容及实施效果。最后提出,在未来城市化和机动化持续发展的趋势下,更加注重差别化供给、管建并举、公交引导和交通体系内外协调的供需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1.
快速城市化地区中等城市交通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快速城市化地区中等城市的交通流时空分布特性,基于2008年东莞市区综合交通规划交通流量调查数据,研究了交通量车种构成、时间分布特性、空间分布特性及现状路网特征,采用TransCAD交通规划软件对路网交通负荷度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了东莞市区现状交通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交通发展策略。分析结果表明:该类城市小汽车出行比例高,公共交通发展滞后;交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出入口客货混行及过境交通现象严重;路网结构不完善,道路功能不明确。提出了完善道路网络系统,优化城市交通结构,构建高效公共交通体系,规范交通管理,土地利用与交通协调发展等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正>伴随着上海城市扩大和经济快速发展,小汽车正在快速进入家庭。在享受出行便利的同时,人们也受到道路拥挤、交通事故增多所困扰,而汽车对石油资源的消耗和尾气污染亦与日俱增。机动车新增额度拍卖中签率持续走低,集中反映了有限的资源和旺盛的需求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低碳交通的提出,就是为了平衡增长性和约束性要求,谋求一种可持续的交通增长方式,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交通设施运行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总结2000年以来北京交通发展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不匹配、地面公交竞争力不足、小汽车高强度使用等现有问题,从市民出行、职住与交通、道路系统与出行结构等三个角度探寻了北京交通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交通出行总量和城市道路资源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为最大限度缓和交通矛盾,上海交警部门坚持服务民生、创新理念、完善机制,科学布局、精细操作,千方百计挖掘道路通行资源,精益求精完善各类交通设施,提升交通运行效能,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市民出行,提供安全、有序、畅通、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  相似文献   

15.
轻轨交通与巴士快速交通特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轻轨交通(LRT)与巴士快速交通(BRT)同为实施公交优先战略的有效途径。本文对轻轨交通和巴士快速交通从技术特性、经济特性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对两者的适用范围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我国如何发展轻轨交通和巴士快速交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大型主题乐园的集散交通总量大、方向和时间高度集中,对交通体系的构筑提出了较高要求。通过选取现状实际运营的主题乐园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轨道交通在城市核心区优势明显;近郊区乐园的轨道吸引力和其速度成正比;远郊区乐园必须依靠小汽车和铁路系统支撑。以上海乐高乐园为例,构筑集散交通体系,提出增设高速公路出入口、加密铁路班次等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上海近十年的交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较好遏制了机动车的过快增长势头,有力地保障了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小汽车购买欲望增强、个体机动车高强度使用,与上海城市道路资源有限增长的矛盾日益突显。上海交通要可持续发展,体现供需平衡的政策导向,必须坚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未来应该打造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中国城市交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过去十年内,城市的迅速扩张以及对发展资源节约型交通的忽视,导致了小汽车的盲目增长,带来了能源、环境、社会公平等一系列问题。中国几乎所有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正在饱受城市交通拥堵之苦, 而许多中小城市正在重蹈覆辙。应该通过大力发展快速公交,整合其他交通模式,建立起资源友好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城市交通体系,并促进整个城市发展的可持续。  相似文献   

19.
孙小丽 《城市交通》2006,4(1):48-51
针对武汉市跨江交通问题所采取的交通需求管理对策,以江汉一桥断交通封闭维修实施交通需求管理为实例,从城市的综合实力、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着重论述了武汉市要取得城市发展与交通发展的双赢,应该坚持同步实施交通需求管理。通过合理的交通政策、健康的土地利用方式等,均衡道路时空消耗,促进交通参与者的交通选择行为改变,诱导出行者最终放弃小汽车出行,从而选择运输效率高、环境污染低的公共交通,以取得交通供需平衡,支持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公共自行车交通发展模式比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解决城市交通出行困难的问题,建立多模式绿色交通体系是必然选择。围绕北京、杭州和上海三种不同的公共自行车交通发展模式,分析了各种模式的特点、系统运营状况以及未来需改进的方面。指出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引入的确可以大大改善人们的出行条件,对小汽车的过度使用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展需要政府有明确的目标并提供有效支持,应鼓励采取企业与政府合作的模式,以充分发挥企业控制成本、技术创新优势,以及政府引导和整合社会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