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起重机设计规范》(GB3811-83)给出的局部稳定性许用应力计算公式是建立在板无缺陷的基础上的。事实上,港口起重机金属结构制造、运输、安装等环节总会产生安始挠度。因此,运用该规范进行局部稳定性计算,其结果与实际情况是有差异的。针对这一事实,本运用大挠度理论详细分析了受压板初始挠度对承载物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修正系数。  相似文献   

2.
为获得船舶在存在挠度情况下更加接近真实的排水量,对船舶挠度分布进行研究,并使用积分法计算挠度情况下的实际排水量,介绍船舶产生的挠度对排水量计算结果的影响,并提出排水量计算中挠度修正的新方法。使用新方法计算的船舶排水量与积分法计算的排水量进行比较,明显减小了船舶挠度的影响,进而提高了排水量计算的精度。  相似文献   

3.
船舶轴系前后轴承座镗孔工艺,一直是船舶建造中的重点和难点。考虑到镗杆因为自重会产生挠度,以往都是先在车间采用钢丝加内卡钳来测量计算镗杆挠度,然后依据车间测量数据进行镗杆固定,这种受限于钢线挠度计算精度和内卡钳测量精度的工艺,已经难以满足技术要求。本文介绍将激光测量仪应用于镗杆挠度测量和精镗前镗杆调整,制订新的镗杆挠度测量和镗杆船上校直调整工艺,以满足日益提高的前后轴承同心度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4.
对于龙门起重机,当跨度在16.5m时,由自重载荷引起的挠度比移动载荷引起的挠度增加速度要快得多,下挠对使用不利,特别是起重小车带载移动时会由于小车自重及主梁自重产生的主梁下挠而产生爬坡或溜车现象,这不但使起重机小车运行机构驱动系统不能正常工作,还容易出事故,为了消除主梁下挠的不利影响,主梁应在制造时设预制上拱,以补偿主梁自重及小车自重载荷引起的挠度。本文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某40t-45m长悬臂龙门起重机整机结构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通过计算各种工况,得到主梁的下挠度,验证了斜拉杆的竖直向上分力对主梁预拱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弹性地基上四边自由矩形板问题的一种新型挠度函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多工程实际问题都可以抽象为搁置在弹性地基上的四边自由的矩形板问题,而弹性地基上四边自由矩形板问题的解析解,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根据对矩形板解析解的研究,本文构造了一个包含三角函数和多项式组成的新的挠度函数,它满足四个自由边上全部边界条件和自由角点条件。基于这个新的挠度函数表达式,利用迦辽金方法本文导出了弹性地基上四边自由的矩形板弯曲、自由振动和稳定问题的解析解。通过文献中找到的两个算例,与有限元方法、有限差分法和其它文献中方法给出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吻合良好,证明了本文所给出的新型挠度函数是可以求解弹性地基上的四边自由矩形板问题的。这一新型挠度函数形式具有较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基于Hoff夹层板理论对夹层板弯曲挠度计算提出一种近似计算方法,将夹层板的面板和芯材在横向载荷作用下产生的挠度值分别计算,然后合成相加得到夹层板的总挠度分布。避免了引入夹层板截面转角这两个未知量,仅应用单层薄板的挠度解即可求得夹层板挠度的分布。算例表明,当面板厚度与芯材厚度之比小于<0.67时,本方法计算出的挠度值与Hoff理论的计算结果误差很小,可以替代Hoff理论来进行夹层板挠度的计算。  相似文献   

7.
具有初始挠度的环肋圆柱壳在静水外压作用下的应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壳板初挠度对环肋圆柱壳在静水外压作用下应力分布的影响,用理论分析的方法预报了有初挠度壳体中的应力。通过对涡型初挠度的讨论,建立了初挠度范围因子的概念,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初挠度数学模型,并且用线性小挠度理论对具有非轴对称初挠度的弹性环肋圆柱壳进行了求解,并与SAP-5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初挠度范围对壳体应力也有较大的影响,外凸和内凹初挠度对壳体应力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应该综合讨论初挠度幅值、范围以及凸凹形式对环肋圆柱壳壳体应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设置在散装船不同位置的舱口盖承受着不同形式的载荷作用,所产生的舱口盖构件应力和挠度也有所不同。为此,在滚动舱盖的设计中,采用了直接计算方法,将舱口盖的构件简化为两端刚性固定的梁或简支梁来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这种直接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是令人满意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本文对某艘沿海中型散货船滚动舱盖的强度计算进行了扼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从挠度理论出发,通过分析作用在大跨度悬索桥上的分布荷载、集中荷载、温度的变化而产生桥的内力与挠度变化,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0.
工程师们在试图用包络或高置倍限统计方法去确定由冲击谱给出的冲击环境时会碰到困难。本文阐明了产生受瞬态运动激励作用的简单结构类型的冲击设计值的一个方法。每个的冲击设计值是完成应力和挠度的计算所运用的正则模态方程式的杜哈曼积分中的一个近似的简单数。这里说明了不用通常的合成技术产生这些谱的方法,那些合成技术导致了不现实的设计值,然而,本方法提供的种种设计值仍然是保守的。  相似文献   

11.
连续箱梁施工挠度的控制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介绍漠阳江西河大桥连续箱梁施工挠度的控制措施及关键施工阶段的挠度变化数据,分析和总结了影响挠度的几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船体在船台大合拢及完工测量过程中,采用假定准线法测量基线挠度的方法,这是一种既简便易行,精确度又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von-karman大挠度薄板方程,对承受单向面内压力的有初挠度矩形板进行后屈曲特性分析(其中挠曲函数取为双博氏级数展开式的前三项)。用参数摄动法求解非线性代数方程组,得到最大压应力与平均压应力之间,平均压应力与平均应变之间的显式函数表达式。进而推导出有初挠度矩形板的有效宽度和减缩有效宽度公式,并着重分析了两者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潜艇艏端耐压平面舱壁构架的计算方法,在模型试验及实艇应变测量的基础上,引进周边固定系数的概念,改进了潜艇规范中边界简支交叉梁系模型,在挠度计算中计及了剪力的影响。本文求导的计算公式可供潜艇结构设计人员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5.
舰船长期服役,甲板结构易产生初始挠度变形,这会对甲板承载能力带来不利影响。加筋板作为船体甲板结构的主要构成单元,研究初始挠度变形对其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确定初始挠度变形对加筋板极限承载力的影响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假设初始挠度为双三角级数形式,利用Ansys计算分析了整体初始挠度的幅值与半波数对极限载荷的影响和典型位置的应力特性,并得到初始挠度对加筋板极限载荷的影响因子计算方法。计算结果分析表明,随着初始挠度的幅值和半波数的增加,加筋板极限承载力逐渐减小;对于含有某种初始挠度的加筋板,其影响因子主要受加筋板的长宽比、厚度和加强筋间距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应用「1」给出的各向导性板结构向弯曲一般解析对随承受均布载荷的纤维增强对称角铺设复合材料一对边固支一对边简支矩形板进行弯曲分析。分别选取强各向异怀材料,弱各向异性材料进行分析。讨论了各向异性、铺设角、铺设层数和跨宽比对板挠度的影响,当纤维方向与简支边平行时板挠度为最小,纤维与固支边趋向平行的板挠度逐渐增大,在总厚度一定的基础上,铺设层数增多加大板的刚性,跨宽比大于1的板挠度受铺设影响程度在减小。  相似文献   

17.
舰船长期服役,甲板结构易产生初始挠度变形,这会对甲板承载能力带来不利影响.加筋板作为船体甲板结构的主要构成单元,研究初始挠度变形对其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确定初始挠度变形对加筋板极限承载力的影响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假设初始挠度为双三角级数形式,利用Ansys计算分析了整体初始挠度的幅值与半波数对极限载荷的影响和典型位置的应力特性,并得到初始挠度对加筋板极限载荷的影响因子计算方法.计算结果分析表明,随着初始挠度的幅值和半波数的增加,加筋板极限承载力逐渐减小;对于含有某种初始挠度的加筋板,其影响因子主要受加筋板的长宽比、厚度和加强筋间距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解锦辉 《船电技术》1995,(1):27-30,26
本文采用积分法计算电机转轴的挠度,转轴上的载荷可作均布载荷考虑,计算结果误差小且直观。文中给出了积分结果表达式易于编程计算。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具有初始挠度的板架结构轴向受压时的承载特性,本文采用MSC. Nastran建立了具有初始挠度的板架结构模型,分析了初始挠度及其大小对结构的影响,根据应力等效原理拟合了挠曲板架结构轴向受压时的相当面积公式。结果表明,随着初始挠度的增加,板架主要变形方式逐渐由压缩转换为弯曲,其承载能力大幅下降;初始挠度越大,板架承载能力越弱;相当面积折减系数随着初始挠度的增加呈现先缓慢减小随后迅速降低最终平减小的变化趋势,结构中横向(垂直于轴向)应力随着初始挠度的增加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具有初始挠度的板架结构轴向受压时的承载特性,本文采用MSC.Nastran建立了具有初始挠度的板架结构模型,分析了初始挠度及其大小对结构的影响,根据应力等效原理拟合了挠曲板架结构轴向受压时的相当面积公式。结果表明,随着初始挠度的增加,板架主要变形方式逐渐由压缩转换为弯曲,其承载能力大幅下降;初始挠度越大,板架承载能力越弱;相当面积折减系数随着初始挠度的增加呈现先缓慢减小随后迅速降低最终平减小的变化趋势,结构中横向(垂直于轴向)应力随着初始挠度的增加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