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同沟敷设情况下,不同油品的温度、管道埋地深度以及管间距对管道停输过程的影响,在研究计算传热学和流体动力学的基础上,对输油管道同沟敷设建立了数学模型并给出了边界条件,利用ANSYS软件对模型进行了网格划分和施加载荷之后,对同沟敷设的温度场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提高原油和成品油的初温、增加管道埋地深度都会增加原油管道的停输时间;当管道间距大于1.2m以后,成品油管道对原油管道的停输时间的影响很小.1.2m为双管同沟敷设管道安全运行的最小间距.  相似文献   

2.
以西部原油管道三塘湖注入支线投产工程为例,运用实验方法,分析注入油品对干线运行产生的影响。认为在2~50℃的范围内,向兰成油中掺入小于等于40%的三塘湖原油,不会对西部原油管道的安全运行产生影响。通过进一步研究制定并实施管道投产及注入方案,确保注入支线及干线管道安全平稳运行。三塘湖注入支线投产为同类管道注入支线投产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一是中石油集团公司近年来第一次在国内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上实施的EPC项目工程;二是1 858 km长距离、大口径管道采用双管同沟敷设,在我国管道建设史上是第一次;三是当年开工建设,当年敷设3 000多千米管道,并且1 858 km成品油管道及配套站场、阀室竣工,即将投产,在管道建设史上是  相似文献   

4.
原油、成品油管道是石油运输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石化企业油品运输网络中的战略通道。本文阐述了建国以来我国石油管道的发展阶段和演变特征,对原油管道、成品油管道的空间布局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存在问题及建设建议。分析表明,近年来,我国石油管道输送能力不断提高,空间布局趋于完善、合理,但仍存在部分管道重复建设、流向相反、不同石化集团间运输界限较大、管道网络化程度低、管道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西部原油干线管道(鄯善-兰州)是目前国内第一条以加降凝剂改性输送室内模拟实验和工艺计算为依据而进行设计的长输原油管道(以加热输送为前提).文中在借鉴室内模拟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管道实际,分别考虑了试验输量(输入)、热油温度场的建立、停输、启停炉等各方面因素,制定了较为合理的工业性试验方案.主要包括进管原油的基本物性及其对降凝荆感受性的室内跟踪试验、常温输送现场物性测试、加热输送现场物性测试和降凝剂改性处理顺序输送工业性试验,为该试验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格拉成品油管道输送工艺设计特点和适合高寒地区管道敷设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了设计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同时提出对该管道站内工艺及干线管道、发配电系统和消防系统进行技术改造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双管同沟技术中的土壤温度场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数值模拟来研究冷成品油管对恒稳态热油管热量的传递问题,使用西部管道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中,主要使用新疆北部的埋地管道和90#汽油.通过导热方程计算不同条件下的成品油管和原油管土壤温度场的变化情况.用三节点单元格对管道土壤进行模拟.根据模拟图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长输管道微泄漏检测的方法,对声波检漏智能球检测性能进行了现场检测验证。智能球通过在管道内部运行,连续记录管道内的声学信号、压力信号等,通过分析检测数据中信号异常点,找出管道的泄漏点,实现对管道的微泄漏检测。通过对模拟长输管道以及成品油、原油管道进行试检测,成功检测出成品油管道上的泄漏量为0.19 L/min的漏点。通过试检测,确认了微泄漏智能球对长输管道的微泄漏有很好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9.
成品油管道罐容优化计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长输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沿线各站罐容计算问题,特别是首站设立在原油加工企业,成品油在大部分通过长输管道外输并均匀补给首站时,指出了国家现行规范对罐容计算的不足,对标准提出的计算方法进行优化,减少成品油管道站场的储罐建设,降低站场用地,节约建设费用.以GB 50253-2003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中罐客计算公式为基础,结合管道沿线各站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计算.实例计算结果表明,按规范计算的罐容明显偏大.  相似文献   

10.
成品油管道设计很多方面相同于原油管道,但由于顺序输送多种油品,存在混油处理和压力调节等特殊问题,设计有其独特处,本文就设计参数优化及工艺计算的某几个问题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1.
输油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对原油成品油管道输送的经济性有直接影响,作者针对目前输油设备存在的重用轻养、重修轻改、维修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提出了成立输油设备维修中心、维修技术和信息培训中心等解决的对策的措施,以提高管道输送设备的整体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2.
成品油管道在顺序输送过程中会产生混油,预测混油量成为成品油管道运行必不可少的环节。文中以奥斯汀混油公式为基础进行混油计算方法研究,针对影响混油的因素,通过整理和分析西南成品油管道近2年的混油数据,总结各站间奥斯汀混油公式计算值与实际混油量之间差值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更符合管道特性的混油计算方法。现场数据的验证结果表明:改进的混油计算方法不仅提高了计算精度,而且便于现场应用。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 ]在原油管道上 ,中国石油将建设从哈萨克斯坦到中国的管道 ,预计设计年输量将达到 2× 10 7t,设计压力将达到 6MPa ,采用 7 9、8 9、10 5、10 7壁厚的X6 0钢管 ;从东西伯利亚经二连浩特到北京有可能建设 1条管道 ,中国境内预计有 718km的管道 ,设计年输量为 2× 10 7~ 3× 10 7t ;中国石化将建设天津—燕山石化、沧州—天津、临邑—濮阳的原油管道 ,以及宁波—上海、南京的进口原油管道 ,还将进行东临复线 1 8× 10 7t/a增输改造工程、鲁宁线 2× 10 7t/a技术改造工程和中洛线增输改造工程。天然气管道建设将是未来中国管道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成品油管道油品切换操作、清管污油处置等工作上的特殊性进行分析,对混油拖尾、油源质量潜力及回掺设备选型对成品油管道混油回掺工作产生的影响进行总结,对质量流量计标定设施的设计缺陷进行研究。华北成品油管网有针对性地在油品注入流程、混油处置设施及质量流量计标定设施等站场工艺上采取改进措施,达到防止注入油品窜油、混油全部回掺处理及质量流量计在线标定正常投用的目标。同时,提出增加成品油管道混油处理能力、设置清管污油专项处理设施的设计建议,指出在成品油管道站场工艺设计阶段应考虑成品油管道的特殊性,以提高管道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根据管道运行中产生的杂质情况,对杂质的形成、种类及成分进行了分析,阐述了青济邯成品油管道杂质对输油泵、过滤器、管线、阀门、交接计量以及油品质量等多个方面的危害。针对管道杂质的危害,提出了管道清管、改进过滤器结构、调整输油设备维护周期以及实施内防腐等对策,大幅度提高了成品油管道运行输量和成品油管道的运行效益。  相似文献   

16.
长输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混油,目前常用的处理混油的方法都无法避免经济损失。以减少成品油管道在每个计算周期内混油量最终减少成品油管道系统总体混油量为目的,通过分析混油产生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结合实际顺序输送管道的运行经验,主要研究了从成品油输油计划编制和管道运行管理两方面对混油量的控制方法,提出了一些用于控制长输成品油管道混油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成品油需求量和炼油厂加工量的增加,现有成品油管道有时不能满足输送量的要求。为了降低投资,国内外一般优先考虑采用管道增输的方法来解决输送能力不足的问题。文中介绍了国内外常用的几种成品油管道增输技术,包括优化泵站特性、铺设副管及复线、添加管道减阻剂、管道内防腐涂层技术等。文中对各种增输技术的增输原理、优缺点、适应场合、带来的经济效益等进行了分析对比,总结了一套确定成品油管道最优增输方案的理论方法,并通过公式推导出输量增加倍数在不同范围时应采取的增输措施,为成品油管道增输措施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降低西部原油管道管输能耗,通过计算管道在不同季节、不同流量下的摩阻损耗,结合管道参数和输油泵特性曲线,分析得出影响输油生产单位能耗的因素包括管输流量和输油温度。进一步计算得出了不同流量和不同季节对应的输油生产单耗。结果表明,流量对输油生产单耗影响较大,西部原油管道管输流量在1 000~1 400 m~3/h区间时生产单耗相对较低;流量大于1 600 m3/h时,生产单耗随流量上升接近线性增长。而输油温度对生产单耗的影响较小,同一流量下冬季生产单耗略高于夏季生产单耗。  相似文献   

19.
延长气田集输干线输气管道主要敷设于黄土高原地区,地形起伏较大,延河及支流、支沟纵横交错。管道在该类地区易遭受沟头前进、崩塌、岸坡冲毁等灾害的威胁,严重影响管道安全运行。文中在分析该类地区常见水害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水害治理的经验,提出了针对黄土冲沟、黄土崾岘、高陡坎、河流侵蚀等特殊地段的水害治理方法,供其他黄土地区管道的设计、建设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 5号成品油为例 ,在理论推导的基础上建立了成品油管道蜡沉积的理论模型 ,确定了成品油管道蜡沉积速率与输油温度、输量和运行时间有关。并通过室内管流蜡沉积实验 ,分析了蜡沉积层速率与输油温度、输量和运行时间的关系 ,并逐一分析。运用Sigmaplot软件建立了实验室蜡沉积倾向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计算公式 ,为成品油管道的实际操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