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汽车市场以销售721.6万辆的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预计2007年将达到842万辆左右,增长幅度在16.8%左右。汽车市场的迅速扩容拉动了汽车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为我国汽车物流行业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2.
我国汽车市场容量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全球汽车业的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中国、印度和拉丁美洲汽车市场的强劲增长,而美国、加拿大、西欧和日本等成熟汽车市场由于受到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而表现乏力。中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对全球的贡献最为突出。2006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量占全球汽车市场增量的50%左右,市场占有率达10.7%,但整体汽车消费水平还不高。预测201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高达6000万辆,私人轿车的保有量也将达到2700~3000万辆。  相似文献   

3.
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2007年汽车总需求量将达到800万辆,同比增长14%左右,其中乘用车需求量为500万辆,增长20%左右。汽车企业产销目标水涨船高,国内市场的竞争更趋白热化。2007年车市究竟如何分割?将成为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上汽2006年,上汽整车总销量为134万辆,其中乘用车91.  相似文献   

4.
黄为民 《汽车情报》2007,(35):16-18
一、2007年中国汽车市场回顾即将过去的2007年,对于中国汽车市场来说,无疑又是一个丰收年。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1~11月份,我国汽车产销805.94万辆和795.12万辆,同比增长22.25%和23.19%,分别比2006年全年净增77.97万辆和73.52万辆。其中,乘用车产销575.86万辆和566.21万辆,同比增长21.64%和22.82%;商用车产销230.08万辆和228.91万辆,同比增长23.83%和24.12%。  相似文献   

5.
《中华汽摩配》2005,(9):72-72
日前,美国、欧洲和日本等汽车传统市场已快饱和,而东南亚国家汽车拥有量较少、制造成本较低,进而成为经济前景看好的新兴市场。福特公司预言,2005年东盟将继美、日及德之后,成为全球第4大汽车市场,福特公司还预测,东南亚市场的汽车需求将从2004年的170万辆增加到2014年的300万辆左右,增幅超过76%。东盟汽车业良好发展前景得益于东盟汽车工业的自身优势。  相似文献   

6.
信息广角     
轻骑将汽车纳入集团销售网络新华社讯以生产摩托车为主导产业的轻骑集团近日又设新的经济增长点,把汽车纳入集团销售网络体系,并提出了到2000年汽车收入超过摩托车,并力争到2005年进入国内汽车业前十名的规划。目前,轻骑已形成年产1万辆轻型车、农用车的生产能力。规划到2000年形成5万辆汽车、农用车的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7.
2006年,上汽整车总销量为134万辆,其中乘用车91.1万辆(上海通用41.34万辆,上海大众35.2万辆)。2007年上汽将巩固在国内乘用车的领先地位,继续完善自主品牌经营和加强本土化研发实力。从目前的势头来看,上海通用在2007年的增长将不低于行业的总体增长速度,销量应在49-50万辆左右。目前上海大众2007年的销售目标虽未正式公布,但由于上海大众品牌2007年只有一个新产品——斯柯达,还要面临一汽.大众迈腾的冲击,预计2007年销售目标将比2006年略高,约38万辆左右。2007年上海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的自主品牌荣威750将正式投入批产——5万辆。2007年上汽目标:整车销售150万辆。  相似文献   

8.
马亮 《时代汽车》2008,(3):22-24
2007年我国汽车产销880万辆,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增长。今年预计将跨越1000万辆大关,在汽车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国家汽车政策关注的重点是什么,哪些政策会做出调整,又将出台哪些新政?  相似文献   

9.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走势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700万辆大关,汽车保有量逐年增长,如果按这样的速度增长,2007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将达800万辆,有望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国。作为其产业基础的汽车零部件行业,面对如此巨大的配套和售后服务市场将如何发展,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编者的话     
又到年底。回顾即将过去的2006年,整个中国汽车市场一派红火。有关方面的预测显示,2006年我国汽车市场总体规模将达到700万辆,所有细分市场在06年都保持了增长态势,其中乘用车市场规模预计将达415万辆,比去年增长25%。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收入的增加、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以及市场供应的不断扩大,推动了整个06年车市的发展。本期"东方时评"《回顾2006 展望2007》指出:"市场经历了从2005年到2006年的成长,已经打开了一条通往更广阔的市场道路。展望2007年,车市将依然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再来看看06年的汽车进出口情况。从1~10月的数据来看,截止10月底,  相似文献   

11.
《汽车与配件》2008,(2):8-8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近日表示,虽然遇到高油价和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标准压力,但是在2006年至2010年的“十一五”期间,产销规模增长仍是中国汽车业发展的主流。他认为,继2006年全国汽车产销量突破700万辆大关后,2007年超过870万辆已成定局,2008年仍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汽车产销量可望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  相似文献   

12.
杨艳 《汽车情报》2008,(2):12-14,17
尽管遇到高油价和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标准压力,但在“十一五”期间,产销规模增长仍将是中国汽车业发展的主流,继2006年全国汽车产销量突破700万辆大关后,2007年销量又超过850万辆,继续保持了20%以上的较快增长态势,目前中国汽车产销在世界的排名已经位居第三,与位居前两位年产销千万辆的美、日相比差距在进一步缩小。  相似文献   

13.
从总体上看,199年我国汽车市场由低速增长转变为适度快速增长,轻型货车取代了轿车和微型客车,成为带动1999年汽车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2000年汽车市场的总体形势将保持较为积极的态势,预计总需求量在195万辆-200万辆左右,其中轿车需求量将达到65万辆在轿车将斩我国汽车市场的第一增长点。  相似文献   

14.
《汽车与配件》2010,(31):7-7
欧美日韩汽车零部件产业峰会日前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长春市计划用5年时间,使全市整车最大生产能力达到300万辆,届时汽车业产值将超过5500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15.
本田公司80年代曾经成为日本汽车业成功的典范,90年代初开始陷入困境。1996年,本田公司对自己的经营方针进行调整,将经营模式从生产公司向制造商和大型营销商转变。该公司大力改革,树立以客户为本的经营思想,对市场变化迅速作出反应。其推出的4种休闲型汽车,均已成为日本国内最畅销的汽车。目前,本田公司又把其开拓重点转向北美市场,在北美地区的生产能力已达84万辆。  相似文献   

16.
由于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汽摩工业普遍面临着需求不旺、销售不畅、生产能力过剩、企业效益滑坡的严峻形式。1998年,汽车生产能力超过200万辆,而实际产量只有150万辆左右;摩托车生产能力在1500万辆以上,而产销量则在1000万辆以下。社会库存不断增大,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价格战、新品战、服务战此起彼伏,货款回收缓慢,流动资金严重短缺,企业经营成本节节攀升。业内人士惊呼:无利时代来临!  相似文献   

17.
由于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汽摩工业普遍面临着需求不旺、销售不畅、生产能力过剩、企业效益滑坡的严峻形势。1998年,汽车生产能力超过200万辆,而实际产销量只有160万辆左右;摩托车生产能力在1500万辆以上,而产销量则在1000万辆以下。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价格战、新品战、服务战此起彼伏,货款回收缓慢,流动资金严重短缺,企业经营成本节节攀升。业内人士惊呼:无利时代来临!  相似文献   

18.
产能过剩拉响警报 近年来,汽车行业产能过剩一直是业内外关注的焦点。根据国家发改委最新数据显示,到2005年未,我国汽车行业已有整车年生产能力约为800万辆,超出销量约为25%。目前在建的生产能力有220万辆,建成后年产能累计将达1020万辆.与此同时,各地还有正在准备投资的规模统计可达1000万辆。发改委的数据表明,我国汽车业产能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根据国家发改委最新数据显示,到2005年末,我国汽车行业已有整车年生产能力约800万辆,超出销量约为25%,目前在建的生产能力有220万辆,建成后年产能累计将达1020万辆,与此同时,各地还有正在准备投资的规模统计可达1000万辆。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副司长陈斌透露,到“十一五”期未汽车产能可达2000万辆左右,比实际需求多出一倍还多。  相似文献   

20.
司康 《汽车情报》2008,(5):7-8,19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权威统计结果,2006年我国汽车产销727.97万辆和721.60万辆;2007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是888.25万辆和879.15万辆,同比增长22.02%和21.84%。目前,我国汽车产量在世界排名第三,仅次于年产量达到1000万辆以上的美国和日本;在汽车消费市场,虽然目前尚没有权威机构公布实际车辆上牌数字,但根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信息,截止到2007年9月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