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述了公路边坡损坏的主要形式与特点,并对公路边坡常见损坏形式、影响边坡稳定的因素及防护加固形式简单介绍,如种草及铺草皮防护、植树防护、喷植混凝土防护、抹面与捶面、护面墙、干砌片石防护、浆砌片石防护、框格防护等,在目前,公路防护工程设计要紧紧抓住设计对象的环境、土质、水文、气候等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防护型式,确保公路边坡稳定、安全、环保、美观。  相似文献   

2.
刘方 《珠江水运》2023,(9):41-43
由于当前生态护坡施工技术存在缺陷,在实际河道整治工程中不仅边坡位移量较大,而且边坡土体崩解率较高,难以把控施工质量,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设计一种河道整治工程中的生态护坡施工技术。以某河道整治工程为工程背景,结合该工程实际情况,通过河道边坡基础清理、格宾挡墙码砌、覆土及植被种植,完成生态护坡施工。通过对其施工质量检验,边坡位移量较小,而且土体崩解率较低,具有较高的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3.
蔡南魁 《港工技术》2010,47(3):42-44
浆砌防护、预应力锚杆锚索和三维植被网等工艺,常被运用于高边坡防护与加固。以厦门港嵩屿港区采用的高边坡综合加固防护和景观恢复工程为例,介绍浆砌防护、预应力锚杆锚索和三维植被网的主要施工工艺,及采用上述工艺相结合的景观修复措施,并探讨边坡综合防护技术在港区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锚杆格构梁是一种常用的边坡支护形式,在镇江地区的膨胀土边坡支护工程中应用广泛,但其支护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分析仍基于一般土体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不能合理考虑膨胀土的膨胀力.利用经典瑞典条分法,在现有锚杆格构梁支护边坡稳定系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将膨胀力作为一个外力施加于土体,推导了膨胀力作用下膨胀土边坡的稳定系数的计算公式,得到了各参数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结合镇江象山边坡支护实际工程,说明膨胀力对于边坡稳定不容忽视,按照现有锚杆格构梁支护膨胀土边坡的稳定性计算方法是偏危险的.  相似文献   

5.
单锚式钢板桩结构锚固位置的变化对结构的体系性能有着显著影响,但目前设计及研究中对这一问题重视不够。首先采用自由支承法确定单锚式钢板桩结构体系设计方案;然后基于上述设计方案的有限元模型,同时考虑桩身及土体变形特性,研究锚固点位置对板桩弯矩、锚杆轴力及结构位移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锚固点位于钢板桩顶部以下0.25~0.3倍开挖深度时,钢板桩的最大水平位移和桩后土体的最大沉降达到最小值;随着锚固点位置由桩顶向下移动,锚杆的轴力逐渐增加,而板桩的最大弯矩逐渐减小。同时,与有限元结果相比,采用自由支承法所得到的结构体系的板桩弯矩偏大,有利于板桩的安全性,而锚杆的轴力偏小,可能导致锚杆的失效。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它的地质结构十分复杂,因此,加强护坡工程的监测设计和施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防治塌方问题的发生,使水利工程正常运行,我们有必要做好边坡防护工程的监测与设计,合理应用边坡防护技术,在此基础上促进水利工程的稳定发展。本文首先对边坡开挖支护技术进行定义、分类,以及对技术保护措施及实时程序说明,详细了解修理水利水力工程的具体应用,即排水孔工程,芯施工,喷射混凝土施工,锚台施工,锚台工程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7.
对于水库灌区开挖形成的边坡,传统的边坡治理重点仅考虑到边坡的稳定性能,并未考虑到边坡防护与生态治理之间的协调关系,导致水库灌区边坡不具备自我修复的生态循环功能与景观效应,不符合当前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生态平衡要求。采用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技术,通过选用优质的土壤、保证水泥强度、添加鲜嫩有机质、种植适宜的植被以及适当适量施肥并添加保水剂,并对边坡加以清理,安装锚钉,铺设铁丝网,喷播植被混凝土,做好后续养护工作,可对水库灌区边坡起到涵水固土、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并最终达到改善边坡景观和美化边坡环境的目的。本文主要针对水库灌区边坡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技术展开相关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风浪较大的河口地区,堤坝采用聚氨酯碎石护坡。通过理论研究、现场监测和物理模型试验等方式,分析聚氨酯碎石护坡的结构稳定性、波浪力分布和消浪效果。结果表明:1)在有效波高为2.0~3.0 m的波浪作用下,边坡1:2、厚20~30 cm的聚氨酯碎石护坡是稳定的;2)聚氨酯碎石护坡能有效降低波浪爬高,设计中糙渗系数取0.80~0.85;3)最大波压强不小于0.5ρgH(海水密度、重力加速度与波高的乘积)。  相似文献   

9.
张海燕 《珠江水运》2013,(21):64-65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河道治理中护岸的发展趋势,以长葛市清瀑河的河道护砌工程为例,对传统的浆砌石护砌、预制混凝土块护砌及生态混凝土护砌做方案比较,最终选定生态混凝土护坡,对生态混凝土的做法、原理及优点进行了论述,最终得出生态混凝土护坡用在城市河道治理是合适的,建议城市河道治理多采用此法。  相似文献   

10.
王艳芳  江涛  印昊  夏炎  张磊 《水运工程》2022,(9):179-185
针对航道边坡土体为膨胀土时极易产生季节性、浅层性滑动,影响航运能力及工程安全的问题,依托芜申航道南京段失稳边坡处治工程,对膨胀土进行往复干湿循环后的直剪试验和考虑干湿循环效应的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膨胀土的黏聚力、内摩擦角逐渐衰减,其衰减主要发生在前3次干湿循环过程中,之后趋于稳定;黏聚力的衰减程度远大于内摩擦角;考虑干湿循环效应引起的土体强度衰减,是获得膨胀土边坡真实稳定系数的正确计算方法。针对失稳边坡提出采用门字形抗滑桩的处治措施,应用效果良好,具有较好的工程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某码头工程在采用围堰进行岸坡开挖过程中,受江水和地下水位的影响,基坑内有水渗入导致工程无法进行。采用高压旋喷注浆进行止水防渗处理后,地下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保证了基坑进一步开挖和浆砌块石护坡方案的顺利施工。  相似文献   

12.
采用JONSWAP谱,以不同波浪入射方向对大连海上机场人工岛护岸结构进行了整体波浪物理模型试验。试验表明,对于设计给出的斜坡护岸形式,在极端高水位、波浪重现期为100 a和200 a的情况下,布置于东侧、北侧和西侧护岸护底块石、胸墙、扭王字块分别为3、5、7 t时均能够保持稳定。这一试验结果为人工岛护岸结构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港口及海岸工程中,斜坡堤是一种传统的、广为采用的结构形式。文章通过模型试验,分析了波浪作用下不同肩台宽度对斜坡堤断面的稳定性、越浪量和胸墙受力情况的影响,对斜坡堤护面肩台宽度进行了调整,达到了优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文章提出了抛石基床块石理想排布状态的二维模型,并通过有限元软件对抛石基床的冲刷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ADINA软件建立二维数值模型,针对船舶尾流的分布特点,计算分析抛石基床在船舶尾流作用下的起动流速,得出抛石基床在尾流作用下的冲刷机理,并拟合得到抛石基床块石的起动流速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5.
在海岸防护堤坝工程中,采用水力插板桩技术修筑直立墙,并在墙前水下形成抛石护坡,此种水力插板与抛石斜坡组成的的复合堤,已在工程实践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稳定性。对直立堤、抛石堤以及复合堤3种堤型开展不同波况下直立墙上和抛石护坡中波压力的试验研究,对复合堤的稳定性优于直立堤和抛石堤的机理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抛石护坡明显降低了直立墙上的波压力,减轻了波浪冲击;直立墙阻止越浪带动抛石堤顶部块体向堤后运动,避免抛石护坡的过度破坏。两者结合使复合堤具有比直立堤和抛石堤更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在物理模型试验的基础上,描述斜向不规则波对斜坡式防波堤堤头的作用形态,分析冲击波流的形成原因,找出不同波向所产生冲击波流的影响范围及对护面块体的影响,为同类工程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运用数论中的均匀设计思想,选择影响重力式沉箱码头抗倾稳定的主要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可以通过较少次数的试验获得良好的试验效果。以泉州某重力式沉箱码头为例,选取码头前行波高、回填块石内摩擦角、码头面门机荷载以及沉箱宽度等4个因素来设计数值试验,对其抗倾稳定性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常见形式的重力式沉箱码头,后方回填块石的内摩擦角φ为最敏感因素,沉箱宽度l次之,码头面门机荷载N以及码头前行波高h为较不敏感因素。  相似文献   

18.
斜坡基床上防浪结构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直立式防波堤承受波峰推力一般是波谷吸力的1.3~1.6倍,斜坡式防波堤和护岸顶部的防浪墙,波峰作用力是结构的控制荷载,波谷时基本不受波吸力作用,结构承受的控制水平力具有方向性。提出防浪块体设置在斜坡基床上的方案,利用斜坡方向的自重力分力克服部分波峰水平力,实现防浪结构在波峰、波谷作用下的稳定性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通过结构受力特点和施工可行性分析,初步认为在防浪结构的稳定性由基床顶面抗滑控制的情况下,该方案结构受力合理,具有可实施性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Over the last 30 years it has become standard practice to connect offshore oil and gas structures to their foundation piles using cylindrical shaped grouted connections with shear keys or weld beads. Circumferential shear keys, or weld beads, are provided around the outside of the piles and the inside of the pile sleeves in jacket structures to transfer forces through the grouted connection. The same methodology is also now being used by the wind energy industry to connect wind turbine support structures to their foundation piles. These structures are subjected to rather severe dynamic loading, it is therefore important to document the fatigue capacity of these grouted connections. As a direct result of this need, a joint industry project focusing on the capacity of cylindrical shaped grouted connections with shear keys was initiated by DNV in January 2011 and continued through until completion in May 2012. This project has involved fatigue testing of grouted test specimens in the laboratory, finite element analyses and assessment and development of a recommended design methodology. The design methodology includes the Ultimate Limit State and the Fatigue Limit State. Fatigue testing of full-scale specimens would require very large test setup and hydraulic actuators. Therefore special box specimens were designed with a representative radial stiffness similar to that of large diameter connections, with both full size grout thickness and geometry of the shear keys. An analytical approach for design of these specimens and for the design of grouted connections in monopiles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20.
坐落于软土地基上的斜坡式防波堤结构会产生较大的地基沉降,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在软土地基上地基沉降量较大的情况下,斜坡式防波堤堤身和护面块体的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较大的地基沉降量对斜坡堤堤身和护面块体稳定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