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驾驶园》2017,(8)
正目前,"斑马线前的让行"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随着讨论的深入,公众对斑马线让行背后的问题也有了更多的思考:斑马线上,机动车和行人的路权是如何分配的?行人在斑马线上享有"特权"吗?人行横道是供行人在车道上横穿的通道。通道是具有冲突特征的交叉点,针对这种交叉点,首先要分析它的路权。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车让人"或"人让车"的理念,以推动社会形成共识,但在实质安全的处理上,仍然应该以交通工程措施的处理为主,在时空上消除冲突,以期得到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正行人过街所使用的"斑马线",是交通控制里一项非常特殊的措施,也代表着优先通行权。想要真正实现机动车斑马线前"礼让行人",做到想让、能让和适宜让,提高让行的可行性,从交通工程的角度来看,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技术条件呢?"斑马线"优先路权的地位应明确强调在新西兰,为了突出斑马线优先路权的地位,特意区分了"斑马线"与"灯控行人过街通道"的差异。例如,在有信号灯控制的地方,没有横向斑马线,只有两条纵向实线,用以标志行人过街通道的宽度,车  相似文献   

3.
平交口是城市道路交通运输系统中人-车安全主要隐患点。文中从改善城市道路平交口处交通环境及提高人-车通行安全性能的角度出发,提出采用视错觉斑马线、卡通图案斑马线等异形和彩色图案斑马线对传统斑马线进行改善,并评价了其改善使用效果,为城市道路平交口处斑马线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公安部就进一步加强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治理工作下发意见,推动建立常态长效治理机制。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讯号,也是对人民期待的积极回应,即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以法治的刚性提升行为的自觉,促使礼让斑马线蔚然成风,确保人民群众安全出行,进而推动社会文明阔步迈上新台阶。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礼让斑马线乍看是件小事,实则是关乎社会文明、关乎群众生命安全的大事。从我们的日常感受来看,斑马线上屡屡出现"人车争道"乃至"惊魂一刻",惨烈的事故时有发生。统计  相似文献   

5.
正明明是绿灯,行人却怎么也过不了;明明想让行,驾驶员却不知所措。有时候多辆不同车道的机动车同时行驶或让行时,反而逼得行人进退两难,没了方向。那么,如何正确地将"礼让"运用于斑马线上呢?看看交警精心制作的图解就一目了然了。链接:礼让斑马线不止是车让人人也要管得住腿近年来人行横道上的交通事故屡发,除了机动车不礼让行人的原因之外,行人闯红灯、与机动车抢行等行为也是主要原因。礼让斑马线是相互的,行车在路上,司机要礼让行人,可有时候行人突然跑出来,司机根本没有反应的时间,往往悲剧就发生在一秒钟的时间。所以,礼让斑马线不止是车让人,人也要管得住腿。那么,  相似文献   

6.
近日,一位兰州老人手持砖块站在斑马线上,只要有车辆闯红灯经过,老人便会用砖块砸向违章车辆。老人称,一些司机在斑马线上无视行人,他此举就是为了教训这些违章司机。据不完全统计,当晚被老人砸中的车有30辆左右,有点像是"疯狂的石头"阻击"疯狂的赛车"。此事如何被炒得沸沸扬扬暂且不表,单说说为何那么多人敢闯红灯?  相似文献   

7.
《汽车杂志》2005,(4):52-52
相信大部分人都有同感,相当一部分驾驶员驾驶态度是恶劣的,支路并入主路不礼让、对着行人按喇叭、最不能忍受的是在斑马线上和行人争道!最近北京终于出台关于机动车于斑马线必须让行人优先通过的条例。  相似文献   

8.
正设置斑马线主要目的是要让行人过街有序、安全、放心。但在现实中,很多时候却并不安全,也不省心。机动车转弯不避让行人,在斑马线前不减速的情况随处可见,甚至发生许多惨剧。其原因何在?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机动车礼让斑马线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为读者逐一解读。问:近年来,各地发生的机动车撞人的事故屡见不鲜,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发生在斑马线上的,这类事故的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答:据统计,近三年来全国共在斑马线上发生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1.4万起,造成3898人死亡。从造成事故原因分析看,主要是由于交通参与者交  相似文献   

9.
黄凤娟 《人民公交》2017,(12):79-79
近日,N市公安局对一辆公交车未礼让行人并对其辱骂的驾驶员进行查处,这是该市交警开出的首张(不礼让行人)罚单。@市交警大队:11月29日17时45分,该市市民蔡先生来到市公安局交警大队投诉,29日17时20分,他到学校接孙子放学,带孙子在门口过斑马线时,有辆蓝色2路公交车正要驶过斑马线,驾驶员看到行人过马路丝毫没有减速让行,吓得他和孙子一身冷汗。在爷孙俩过斑马线后,公交车驾驶员将车停下。  相似文献   

10.
汽车时代来临,过去的自行车大军变成了人车混行的路况,不少城市人车争道的交通事故屡屡上演,一起起惨痛的教训仍不足以让车和人的速度放缓,虽然社会各界一直在呼吁着"文明驾驶,礼让行车"、"礼让斑马线".  相似文献   

11.
现实生活中,道路上的斑马线是一条标绘在马路上的“横行线”,但笔者认为,斑马线尽管可以 “横行”,却不允许“霸道”。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斑马线是现实生活中的一条拷问驾驶员文明素质的尺度线。  相似文献   

12.
陈然  玥玥 《汽车导购》2007,(4):98-99
在我国.汽车的普及是近几年的事。大部分人从没摸过车到考下驾照开车上路.只有短短的几个月。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交通概念尚未形成,出现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也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3.
《驾驶园》2015,(9)
<正>日前,有位博友在微博上贴了张图:"刚刚乘坐3路公交车,在恩波公园转弯口上,有个老奶奶过马路,这位司机停下车,挥手示意让老奶奶先过马路,现在富阳的公交车司机素质好高喔!赞一个!"这位博友认为:"每一件事难在起步,富阳公交现在能做,我就觉得很好。"立即有博友跟帖,称这样的行为让人感到"很温暖"。记者体验:大多公交司机能做到斑马线前让行3路公交车上的司机到底有没有博友说得这么好?记者决定去探访一番。3路车是从西站开往新车站  相似文献   

14.
正公安部交通管理局近日召开全国视频会,通报各地开展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治理工作情况,交流整治经验做法,对深化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治理工作进行再强调再部署。这意味着斑马线治理不再是个别城市的重点工作,将在更大范围有序、有力展开。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近二年来全国共在斑马线上发生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1.4万起,造成3898人死亡。从统计情况看,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导致的事故占了全国事故的90%。今年以来,全国共查处不礼让斑马线违法行为同比上升3.4倍,因不礼让斑马线造  相似文献   

15.
感受日本交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面积只有37.8万平方公里,仅相当于中国云南省的面积。但1.23亿人中的80%居住在城市,而且平均每两人就拥有一辆车。人口密度之大,拥有汽车的数量之多,绝非世界上一些国家可比拟。走在东京的街头,感觉马路不如北京的宽阔,车道也比北京的窄,路上没有自行车专用道。但交通显得并不十分拥堵无序。那么人与车、车与路的矛盾是如何解决的呢?  相似文献   

16.
《中华汽摩配》2005,(10):58-59
最近总是听说,李亚鹏开着某某车去某地接王菲的新闻,可是每隔两天,他的“某某车”都会换成另外一辆。记得《头文字D》里的茂木夏树曾经对拓海说过:“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世界才能快乐”。自称是“没有欲望去展现不同风格的人”的李亚鹏,说自己只有在车里才能“完完全全做自己”。或许对他来说,他只有在车里,他才是个地地道道的车迷。  相似文献   

17.
田永梁 《汽车杂志》2005,(2):156-157
没有车型的贵贱,没有改装的高低。吉利和206CC同场竞技,帕萨特也可以和拉力赛车共舞。日前在顺德举行的“型车一族”改装车大赛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车除了用,也可以用来玩的。有型与否不在车,而在玩车的人。  相似文献   

18.
人行横道线俗称“斑马线”,也被称作“生命线”。在斑马线上行“礼让”之礼,不仅是为了尊重生命、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最直观的体现,是创建文明城市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斑马线是行人过街的"绿岛",为公交车、出租车礼让行人的行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但是,在一些路口,越线候过的电动车霸占了斑马线,导致行人过街如"钻缝";在有些路口,电动车、摩托车频繁闯红灯,逼得行人在绿灯时也无路可走;在没有红绿灯的斑马线,飞驰而过的电动车、摩托车,引得行人退避三舍……行人过街安全堪忧,所谓"绿岛"名不符实。  相似文献   

20.
陈欢 《汽车驾驶员》2005,(10):82-82
从外观上看,这款2004年的东方之子漆面维护保养很到位,车漆光亮如新,车身上没有任何划痕和凹陷,该车没有出过远门,目前只行驶了6000公里,轮圈上也没有磨损的痕迹,可见原车主对车很爱护。车的内饰就如同新车一样,没有给人留下任何吹毛求疵的机会,所有电气设备均工作正常。值得一提的是方向盘和座椅都是可调节的,尤其是座椅不仅是电动6方向调节,而且椅背上还内置了腰部支撑架,这是非常人性化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