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存在着超越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两极对峙.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是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割裂开来,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则是把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相统一.从一定意义上讲,如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世纪之交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以来,尽管文化保守主义的派别众多,思想观点也多有差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要守住从孔孟始形成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化“道统”,并视之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命脉,以这种文化史观为出发点,文化保守主义指责唯物史观是“物欲化”的,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侵害,本文在对文化史观的思想演变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其与唯物史观对立的思想实质。  相似文献   

3.
<正>4月10日,经国家应急管理部审核批准,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发布《关于命名2022年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的通知》,决定命名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110家企业为2022年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企业安全文化是实现安全管理的灵魂,推进安全文化建设,是汇集参与和支持安全生产工作力量、实施安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战略布局出发,将文化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用了相当的篇幅论述文化。这些论述从理论上开拓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视野和新境界,反映了我们党对时代潮流的积极响应,对文化力量更加重视。通过学习十七大有关文化建设的论述、《构建和谐广东之实施意见》及专家学者的相关文章,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十年改革以来企业管理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又通过对目前企业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以及与资本主义国家企业文化的比较,论述了中国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企业文化,文章对企业文化的性质、内容以及建设企业文化的方式、方法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定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所在。道路自信是根基、是方向,理论自信是灵魂、是动力,制度自信是支撑、是保障。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为根本保障。推进文化强国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引领作用和辐射功能。  相似文献   

7.
《湖南交通科技》2010,(4):I0024-I0025
交通运输部考核指导宁道公司文化建设 11月13日,中国交通企协发展战略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诗杨及助理沈静一行2人,在省交通运输厅政策法规处王跃明处长及邹立新的陪同下,实地考核指导宁道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多方指导。  相似文献   

8.
郑州公交大力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构建与时俱进的文化体系,助力思想政治工作,为提升企业形象、建成业内一流企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企业也先后获得“中国文化管理示范单位”、“建国60周年中国企业文化十佳单位”、“全国交通运输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全国城市公共交通文明企业”、“中国信誉示范单位”、“中国用户满意鼎”、“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改革开放30年卓越贡献国有企业”等百余项荣誉。  相似文献   

9.
企业文化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不可缺少的因素,它可以增强企业凝聚力,构建和谐企业,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通过培育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的企业文化,是时代赋于企业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0.
百年中国,经历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文化,生成了“‘五四’文化自觉”与“当代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既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对文化有相对独立性的自觉,也是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自觉。“‘五四’文化自觉”的理论内涵是中国文化的“失败”,它所导向的实践是“文化改造”。围绕“失败”的争论涉及“利用厚生”“安身立命”和“纲常制度”三个不同的文化层次;“改造”的实践既指以西方现代性的科学与民主去批判中国传统,又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革命及其伟大成就。两种改造方案既鲜明对立也有交叉重叠,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主题。“当代文化自觉”的理论内涵是“文化自信”,它所导向的实践是“文化复兴”,这是21世纪中国文化的主题。中国的现代转型还在进行,对中国与世界的认识仍在深化。展望中国文化复兴的前景,“当代文化自觉”应当是一个包括“文化自觉”“中国自觉”和“现代自觉”的意义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