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鼠视神经钳夹伤致视网膜细胞凋亡过程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in,ROS)的含量和依达拉奉(edaravone,MCI-186)对视网膜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192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对照组、治疗组,每组各48只。对照组、治疗组用视神经钳夹法制作大鼠视神经夹挫伤模型;治疗组造模后腹腔注射依达拉奉30mg/kg,用生理盐水稀释后每隔12h腹腔注射给药。给药时间为30min,共14d。于实验的3、6、10、14d处死大鼠。2′,7′-二氯双氢荧光素双乙酸酯(DCFH-DA)为标记探针,通过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各组不同时间点视网膜细胞内2′,7′-二氯双氢荧光素(DCF)的荧光强度;以AnnexinV/PI双染色法通过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各组不同时间点视网膜细胞凋亡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特征;透射电镜观察各组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造模后3~14d,视网膜细胞中活性氧的表达量和细胞总凋亡率在3、6、10、14d时每个时间点对照组较治疗组和正常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与正常组间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透射电镜检查显示:治疗组大鼠RGCs细胞核、染色质、细胞器损伤较对照组有明显减轻。结论依达拉奉通过清除ROS,阻止了RGCs凋亡,具有一定的视网膜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关于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探讨的热点.对于AP发病的机制,目前主要有胰酶自身消化学说、微循环障碍学说、炎症因子与细胞介质学说、细胞内钙超载学说、肠道细菌易位与"二次打击"学说、氧化应激与NO作用学说等.白藜芦醇因具有抗炎、抗氧化、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微循环等药理作用而受到临床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天然药物.近年来,本课题就白藜芦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并做了系统的文献分析,认为白藜芦醇可以从多个环节发挥作用,从而起到缓解AP造成的胰腺损害及由此引发的多器官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神经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2月龄)60只,体质量180~220g。随机分组为正常对照组(CON组,20只)和糖尿病组(DM组,40只)。采用腹腔注射10g/L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溶液(60mg/kg)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血糖≥16.7mmol/L者视为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成功(32只),CON组注射等量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溶液。将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糖尿病1月组和糖尿病2月组,每组16只。每只糖尿病模型大鼠左眼设定为糖尿病对照组(D组),右眼设定为NAC治疗组(NAC组)。糖尿病大鼠病程2周时,NAC组玻璃体腔注射4μL(1.6μg/μL)NAC,其余糖尿病大鼠玻璃体腔注射4μL 0.01mmol/L的PBS。HE染色观察视网膜外核层厚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数量。结果在不同的时间点上NAC组较D组视网膜外核层厚度增加(P<0.01);而NAC组与CON组视网膜外核层厚度没有明显差异(P>0.05)。透射电镜下NAC组较D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细胞器多,细胞质电子密度高,线粒体肿胀较轻;而NAC组与CON组相比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超微结构无明显差异。在不同的时间点上NAC组较D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量增加(P<0.01);而NAC组与CON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量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抗氧化剂NAC对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神经组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增殖性肾小球疾病的初始病变为肾小球内细胞数量异常增多 ,而细胞数目的稳态是通过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间的平衡维持的。既往在细胞增殖方面作了大量研究 ,近年研究发现细胞凋亡在增殖性肾小球疾病中也有重要作用。因此 ,研究细胞凋亡在增殖性肾小球疾病的发生、进展及恢复中的作用 ,对进一步揭示增殖性肾小球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转归均有重要意义 ,并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H2O2诱导原代培养SD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内Ca2+浓度([Ca2+]i)的变化及其来源。方法取1~3d内新生SD大鼠视网膜进行原代细胞培养,以100μmol/L H2O2作用0、2、4、8、12、24h,采用MTT法进行细胞活力检测,应用Hoechst 33342染色法进行细胞凋亡检测,以Fluo-3AM为细胞内Ca2+探针并利用荧光激活细胞分类技术(FACS)进行[Ca2+]i检测,确定H2O2诱导细胞损伤及凋亡过程中[Ca2+]i的变化;应用细胞外Ca2+螯合剂EGTA初步检测H2O2诱导的[Ca2+]i变化是否源于细胞外Ca2+内流。结果 100μmol/L H2O2可诱导原代培养的SD大鼠视网膜细胞发生凋亡,且凋亡数目呈时间依赖性递增;100μmol/L H2O2作用2~24h均可显著降低细胞活力,而[Ca2+]i的升高出现在H2O2作用2h且维持至12h,然后逐渐下降,至24h恢复至正常水平;0.5~5mmol/L EGTA可显著削弱由100μmol/L H2O2作用2h导致的[Ca2+]i增加。结论在H2O2诱导原代培养的SD大鼠视网膜细胞发生凋亡过程中,[Ca2+]i的升高发生在凋亡的早期阶段,而非细胞凋亡全过程中;H2O2的损伤作用所导致的[Ca2+]i升高部分来源于细胞外Ca2+的内流。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流式细胞技术(FACS)检测H2O2诱导的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以及17β-雌二醇(βE2)对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取新生24 h内的SD大鼠进行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原代培养,待细胞培养4-5 d,经不同因素处理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用FACS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200μmol/L的H2O2能有效诱导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低浓度的H2O2不能诱导细胞凋亡,但高浓度的H2O2诱导细胞凋亡的同时也导致了正常细胞比率的锐减;10μmol/L的βE2能有效对抗H2O2诱导的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低浓度的βE2对细胞未表现出保护作用,高浓度的βE2对细胞反而表现出毒性作用。结论一定浓度的βE2在一定范围内能对抗H2O2诱导的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表现对神经细胞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依达拉奉对小鼠视网膜急性光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edaravone)对小鼠视网膜急性光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30只成年BALB/c雄性小鼠(左右眼共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24)、光损伤模型组(n=12)、损伤前给药组(n=6)、损伤前生理盐水组(n=6)、损伤后给药组(n=6)及损伤后生理盐水组(n=6);采用(12 000±450)lux白光照射BALB/c小鼠6 h建立急性视网膜光损伤模型,给药组采用玻璃体腔注射2μL(11.5×10-6mol/L)依达拉奉,使用视网膜电图检测光损伤后视网膜功能学变化,TUNEL染色观察暗修复24 h后视网膜细胞凋亡的数目,综合评价依达拉奉对视网膜的保护作用。结果视网膜电图中损伤前给药组各波波幅相对于光损伤模型组、损伤前生理盐水组和损伤后给药组下降幅度明显减低(P<0.05);TUNEL染色中损伤前给药组外核层细胞凋亡的数目相对于光损伤模型组、损伤前生理盐水组和损伤后给药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 2μL(11.5×10-6mol/L)依达拉奉玻璃体腔注射可抑制光诱导的视网膜外核层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自由基清除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生长期大鼠的晶状体蛋白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是否具有不同的保护作用。方法分别提取出生后1 d、2周、6月、1年期的SD大鼠晶状体可溶性蛋白,加入培养的RGCs中,观察其对RGCs存活时间、突触生长状况及凋亡的影响。结果同期提取的晶状体蛋白各不同浓度作用于RGCs,促进其存活的作用有差异,最佳有效浓度为10-5g/L。不同生长期大鼠的晶状体蛋白可以延长RGCs存活时间,并随生长期增长而延长,但1 d组与2周组无显著性差异。加入晶状体蛋白后RGCs凋亡减少,随生长期增长而逐级减少。结论晶状体可溶性蛋白可显著促进离体培养的RGCs的存活和生长,晶状体蛋白的最佳有效质量浓度为10-5g/L。不同生长期晶状体蛋白的神经保护作用有所不同,随生长期延长,作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γ-射线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时间和剂量效应,以探求辐射诱发肿瘤细胞凋亡分子机制。方法 分别以2.5、5、7.5、10、15Gy γ射线照射HL60细胞,于照后继续培养3、6、9、12、24、27、30h,分别收获细胞。电泳检测DNA梯状带;流式细胞术(FCM)细胞凋亡定量并观察细胞周期变化;Hoechst 33258-PI复染荧光显微镜计数凋亡细胞及已死亡细胞百分率。结果 HL-60细胞受照后死亡方式主要是凋亡,其首先阻滞在G2/M期并由此走向凋亡;DNA梯状带及FCM检测结果发现,细胞凋亡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Hoechst 33258PI染色法检测结果与FCM检测的凋亡细胞随剂量的加大及时间的推移而增多的结果并不呈平行关系。结论 γ-射线诱导HL-60细胞凋亡时间和剂量效应关系的确立为进一步探讨该凋亡途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梗阻性黄疸大鼠肾脏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改变,探讨细胞凋亡在梗阻性黄疸大鼠肾脏损害中的作用及丹参的影响。方法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20只,胆总管结扎组和丹参治疗组各40只;结扎胆总管建立梗阻性黄疸模型。丹参治疗组每日每只腹腔内注射1.7 g丹参注射液,对照组、胆总管结扎组每日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3组大鼠分别于术后第1、2、3、4周剖杀,检测血清BUN和Cr的变化,观察肾脏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改变,TUNEL法检测肾小管凋亡细胞。结果随着胆总管结扎时间的延长,大鼠血清BUN和Cr逐渐升高,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数增加。应用丹参治疗后,肾功能和肾脏损害程度较轻,肾小管细胞凋亡数减少。结论梗阻性黄疸可以引起大鼠肾脏损害,凋亡在梗阻性黄疸大鼠肾脏功能损害中发挥重要作用,应用丹参可降低梗阻性黄疸肾脏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藏红花素通过影响Ca~(2+)内流对谷氨酸盐诱导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分离大鼠RGCs,以0.1、1mmol/L的谷氨酸盐刺激RGCs 24、48h,建立RGCs凋亡模型,并用0.1、1.0、3.0μmol/L浓度梯度藏红花素分别处理。Annexin V-FITC/PI双标检测细胞凋亡率,Fluo-3/AM荧光标记Ca~(2+)检测胞内钙离子浓度,Western blot检测藏红花素对胞内钙离子介导的凋亡信号分子calpain和CaMKⅡ表达的影响。JC-1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藏红花素对线粒体膜电位和线粒体凋亡相关信号分子Caspase-3、Caspase-9、Bcl-2/Bax表达的影响。结果 0.1mmol/L谷氨酸盐刺激24h,RGCs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当刺激48h时,RGCs的凋亡率达到(43.050±2.6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剂量谷氨酸盐(1mmol/L)刺激24、48h的RGCs凋亡率为(46.450±1.061)%和(45.500±3.253)%,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1mmol/L谷氨酸盐刺激RGCs 12h后加入0.1、1.0、3.0μmol/L藏红花素再处理12h,不同浓度藏红花素均可显著抑制细胞凋亡(P<0.01),且抑制效率具有剂量依赖性。另外,1.0μmol/L藏红花素组的谷氨酸盐诱导的胞外Ca~(2+)内流减少及钙依赖蛋白Calpain1和CaMKⅡ的表达减弱,线粒体膜电位增高,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减少,Bcl-2/Bax表达上调。结论藏红花素抑制谷氨酸盐诱导的RGCs凋亡,其机制可能与阻止胞外Ca~(2+)内流,抑制钙依赖的凋亡信号通路和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MF)在游离脂肪酸(FFA)诱导的胰岛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观察FFA对小鼠βTc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JNK、p-c-jun在FFA、特异性JNK抑制剂(SP600125)阻断JNK信号转导通路情况下及MF作用下的表达.结果 FFA对体外生长的βTc3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诱导细胞凋亡;MF可显著减少这一过程中的细胞凋亡.细胞免疫化学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FFA诱导βTc3细胞凋亡伴随着p-JNK和p-c-jun的升高而增加;用SP600125预处理βTc3细胞后,可以明显减少p-JNK和p-c-jun的活化,而MF没有能够抑制FFA引起的p-JNK活化.结论 MF可以抑制FFA介导的小鼠βTc3细胞凋亡,但不是通过JNK信号转导通路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3.
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肿瘤放疗及骨髓移植预处理后常见的并发症,是患者放疗剂量的重要限制因素。一旦放射性肺损伤进展至放射性肺纤维化阶段,将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引起患者呼吸衰竭最终导致死亡。电离辐射可诱导细胞发生凋亡、上皮间质转化、衰老、焦亡及铁死亡等命运,不同细胞响应于电离辐射下的不同损伤形式在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电离辐射刺激后不同细胞发生不同命运转归为切入点,简述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并对其临床防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丹参酮IIA对肝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丹参酮IIA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肝癌SMMC-7721细胞株,MTT比色法观察细胞增殖抑制情况;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细胞及细胞培养液中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 丹参酮IIA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以0.5mg/L终质量浓度的抑制作用最明显,其48h的抑制率为72.5%,与未加药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荧光显微镜下经丹参酮IIA作用后的肝癌细胞可见凋亡小体形成;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ELISA法检测发现,丹参酮IIA作用组肝癌细胞VEGF表达和培养液中VEGF分泌量明显减少,与未加药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丹参酮IIA可下调细胞VEGF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引起的脑损伤及修复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SAH后脑损伤的炎症瀑布学说、皮层传播抑制、大血管痉挛致脑缺血学说、微循环障碍学说、神经元微环境改变等研究表明,SAH后脑损伤是多种病理过程共同导致的神经元细胞功能障碍或凋亡,而神经保护因子的释放在机体自我保护修复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在临床治疗方面,脑脊液外引流及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氧自由基清除剂、纤溶酶原激活剂、内皮素受体抑制剂、钾离子通道激活剂等在临床或动物实验中显著改善了脑血管痉挛,提高了SAH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PM2.5的化学成分极其复杂,可携带部分病毒和病菌,富集很多有毒有害物质。呼吸系统是PM2.5暴露和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呼吸系统疾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结局较难把握。已有报道,PM2.5对呼吸系统阻塞性、感染性、过敏性疾病及肿瘤等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其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基因毒性、细胞凋亡、细胞自噬及细胞周期紊乱等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1 磷酸鞘氨醇是新发现的细胞外递质和细胞内第二信使。研究它在人胃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及凋亡调控中的作用。方法 光镜观察二甲基鞘氨醇作用前后的细胞形态 ;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 ;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及有无凋亡发生。结果 ①抑制 1 磷酸鞘氨醇生成后 ,胃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②二甲基鞘氨醇几乎可以完全抑制两种细胞的增殖。③一定剂量时可诱导两细胞凋亡。结论  1 磷酸鞘氨醇在人胃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增殖和凋亡的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通过抑制KLF5表达促进TRAIL诱导的前列腺癌PC-3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在TRAIL诱导下,使用MTT实验、流式细胞实验、Western blot及qRT-PCR检测KLF5敲低组与对照组的PC-3细胞在细胞活性、凋亡比例及凋亡相关标志物的表达。结果在PC-3细胞中抑制KLF5表达后,TRAIL诱导下的细胞凋亡明显增加,TRAIL受体DR4、DR5表达上升,凋亡抑制因子c-FLIP蛋白表达下调,但是其mRNA表达水平不变。结论抑制KLF5,可以通过上调TRAIL受体、下调c-FLIP蛋白表达的途径,促进TRAIL诱导的前列腺癌PC-3细胞的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使用小干扰RNA或小分子药物抑制KLF5表达,可能是潜在的激素非敏感前列腺癌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体外通过细胞培养,探讨舒林酸对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化学预防机制。方法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舒林酸作用前后SW480细胞FasL蛋白表达的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舒林酸作用前后SW480细胞诱导淋巴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舒林酸处理后较处理前SW480细胞FasL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而且FasL蛋白表达随舒林酸作用浓度增加显著降低;随舒林酸作用浓度升高,SW480细胞诱导淋巴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不同浓度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舒林酸降低结肠癌SW480细胞FasL蛋白表达,使SW480细胞诱导Jurkat细胞凋亡率降低,可能是其对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化学预防机制。  相似文献   

20.
体外观察紫杉醇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凋亡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微管稳定剂紫杉醇对胆管癌QBC939细胞的作用。方法MTT法检测紫杉醇对QBC939细胞的抑制作用;光镜和电镜观察紫杉醇作用后细胞形态的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及浓度的增加,紫杉醇对QBC93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就越明显。形态学及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S期及G2/M期阻滞和细胞凋亡。结论紫杉醇诱发的人胆管癌细胞的凋亡与细胞DNA合成期及分裂期阻滞密切相关。这一作用机制将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