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颈内动脉颅外段分支特例(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杨月鲜)在解剖时,发现一女尸(19岁)其左侧颈内动脉颅外段有一较粗大的枕动脉分支,代替了该侧颈外动脉正常的枕动脉分支(见附图),此种情况实属罕见。左侧颈总动脉平甲状软骨上缘高度分为颈内和颈外动脉。在分叉点以下...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广泛用于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缺血性脑卒中,其疗效也已肯定。CEA手术中由于夹闭颈动脉导致脑灌注压降低,可造成脑梗塞等严重的并发症。为了避免大脑低灌注所造成的后果,CEA术中必须对大脑的灌注血流及脑代谢状况进行监测。本文旨在对颈丛麻醉下CEA术中采用患者意识状态持续监测脑血流来预测脑低灌注的可行性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 (Dex)预处理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ypoxic- ischemicencephalopathy,HE)新生大鼠神经及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  4日龄 SD大鼠 85只随机分为 3组 ,分别给予生理盐水、两种剂量 Dex预处理 4天 ,然后结扎左侧颈总动脉 ,放入 37℃恒温有机玻璃缺氧房中 3h。分别于生后 1 0、1 4、2 1、2 8d取全脑标本切片作 HE染色 ,测定各组大鼠总死亡率、体重、非结扎侧皮层厚度和细胞密度。结果  Dex组大鼠脑梗塞发生率及梗塞面积、体重、非结扎侧皮层厚度和细胞密度均少于对照组。低剂量 Dex组和高剂量 Dex组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两个 Dex剂量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Dex预处理对 HIE新生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但可抑制体格生长和大脑皮层发育 ,可能导致精神运动发育迟滞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80例脑梗塞磁共振成像与临床表现,其中20例有CT检查。多数病例磁共振成像显示为多发性脑梗塞(95%)。梗塞灶在T_1加权是低信号改变;T_2加权呈高信号改变,急性和慢性期特点一致。资料结果表明:磁共振成像定位准确(98.75%)。病灶检出T_2比T_1敏感,磁共振成像检出病灶多于CT。在诊断脑梗塞方面,磁共振成像优于CT。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脂蛋白 (a) [Lipoprotein ,LP(a) ]在脑卒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 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 95例不同类型脑卒中患者与 35例对照组的血清LP(a) ,并与其他血脂指标、病程、病情作相关分析。结果 脑梗塞组血清LP(a)高于对照组 (P <0 0 1 ) ;皮层动脉梗塞组血清LP(a)高于穿通动脉梗塞组 (P <0 0 5) ;脑出血组血清LP(a)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LP(a)与其他血脂指标及病程、病情间均无显著相关。结论 LP(a)可作为缺血性卒中的预报及不同动脉硬化病因的鉴别指标 ,但不能作为观察病情轻重及病情演变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应用二维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仪早期动态监测颅脑损伤患者 ,以及早发现脑血管痉挛 ( CVS)。对 1 6 2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伤情 ,结合头颅 CT分为3组 :1轻中型无蛛网膜下腔出血 ( SAH)组 ;2轻中型伴 SAH组 ;3重型组。在伤后2 4h内、3d、1周和 2周 ,分别检查脑血管平均血流速度及大脑中动脉流速与同侧颈内动脉流速的比率。结果发现轻中型伴 SAH组 CVS发生率增高 ,病情恢复慢。重型组 CVS发生率亦高 ,且持续时间长 ,发生范围广。CVS伤后当天即可发生 ,高峰期为3~ 7d,持续期因伤情而异 ,一旦发生 CVS,可引起脑缺血 ,加重脑损害。提示颅脑损伤后要早期监测及早发现 CVS,并早期处理 ,以减轻脑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早期效果和经验。方法对96例(男76例,女20例,年龄43-84岁,平均65.2岁)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EA手术。全组均经颈部血管多普勒超声、数字减影(DSA)确诊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颈动脉狭窄。手术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53例,颈丛麻醉43例。术中放置动脉临时转流管70例,其中全麻应用51例,颈丛麻醉19例。结果全组无围术期死亡病例,脑缺血症状明显改善71例,症状好转22例,术后并发脑梗死2例,颈动脉内血栓形成1例。喉返神经损伤2例。结论CEA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变化。方法 测定急性期腔隙性脑梗塞 2 7例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塞 2 3例红细胞 C3 b受体花环率 ( RBC· C3 b RR) ,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 ( RBC·ICR) ,血清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 ( RFER)及血清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 ( RFIR)。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RBC·C3 b RR及 RFER明显降低 ,而RBC· ICR明显增高 ( P <0 .0 0 1 ) ,急性期腔隙性脑梗塞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塞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 ( P >0 .0 5)。结论 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作者解剖了颈动脉三角区血管共200侧。对颈总动脉分叉高度、颈内、外动脉起始部位置关系及粗细比较,以及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的起始部位、起始高度及类型等进行了观察与统计。为国人体质调查增添了资料、并就临床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分析经MRI确诊的糖尿病腔隙梗塞37例,探讨糖尿病与腔隙梗塞的关系。认为腔隙梗塞是糖尿病的一种特征性改变,是其临床表现之一,应称为糖尿病腔隙梗塞。本组资料表明,糖尿病腔隙梗塞病灶为多发,见于大脑中动脉支配之皮层下部位和桥脑、小脑等,临床表现与非糖尿病腔隙梗塞无特异性差别。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实验性心肌梗塞(MI)大鼠模型。动态观察了肌注睾酮对非梗塞区心肌线粒体Ca~(2+)—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MI后1d,非梗塞区心肌线粒体Ca~(2+)—ATP酶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之后,随梗塞时间的延长,Ca~(2+)—ATP酶活性逐渐降低;肌注睾酮可明显增加MI大鼠心肌线粒体Ca~(2+)—ATP酶的活性(P<0.05),防止或延缓MI后非梗塞区心肌线粒体Ca~(2+)—ATP酶活性的过度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皮层中强啡肽A(1-13)的经时表达及脑含水量的变化.方法 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脑缺血组大鼠及假手术对照组大鼠缺血侧及非缺血侧脑皮层强啡肽A(1-13)在脑缺血100 min后再灌注4、8、24 h的表达及脑含水量的变化.结果 假手术对照组大鼠缺血侧及非缺血侧脑皮层表达强啡肽A(1-13)的细胞数分别是每高倍镜视野(60.2±5.1)个及(61.1±3.9)个,在脑缺血后再灌注4、8、24 h大鼠缺血侧及非缺血侧脑皮层的强啡肽A(1-13)表达细胞数分别是每高倍镜视野(39.3±6.2)个及(60.3±3.7)个、(41.5±5.8)个及(60.1±3.9)个、(25.2±5.1)个及(59.6±5.9)个;而脑缺血后再灌注4、8、24 h的缺血侧含水量逐渐增加.结论 大鼠脑缺血后缺血侧脑皮层的强啡肽A(1-13)表达逐渐减少而含水量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合并颅神经损害报道较少,国内外统计患病率为0.46%~2.7%[1,2]。本文对我院1983年9月至1996年12月收治的19例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16例,女3例,年龄42~78岁,平均61.9岁,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史14例,病程3~4年5例,5~20年9例,5例无糖尿病史。19例中,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3例,脑梗塞4例,冠心病5例(其中1例心肌梗塞)。合并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1例,肾病2例,视网膜病变3例。1.2 临床表现 起病突然型16例,进展型3例。17例为首次出现颅神经病变,2例为第二次发病。计面神经损害10例,表现为口角歪…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同型半胱氨酸 (HCY)与脑梗塞的关系及叶酸、维生素B1 2 (B1 2 )对HCY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 40例脑梗塞患者和 2 0例同龄健康对照组血浆HCY浓度 ,用SimulTRAC SNB放射法测定两组血清叶酸、B1 2 的含量。结果 ①脑梗塞患者血浆HCY浓度 (2 4 0 2 μmol/L± 1 1 2 4 μmol/L)高于对照组 (1 4 0 μmol/L± 4 48μmol/L) (P <0 0 1 ) ;②脑梗塞患者叶酸水平 (4 82 μg/L± 1 97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 (6 88μg/L± 2 85μg/L) (P <0 0 0 1 ) ;脑梗塞患者B1 2 含量 (2 4 7 56ng/L± 1 58 72ng/L)略低于对照组 (2 70 31ng/L±1 98 39ng/L) ,但无显著差异 (P >0 0 5)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两组HCY浓度与叶酸水平均呈负相关性 ,与B1 2 水平无显著相关。结论 脑梗塞患者血浆HCY浓度高于同龄健康人 ;HCY浓度与叶酸水平呈负相关性 ,与B1 2 水平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报告外伤性脑腔隙梗塞 (TCLI)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治疗结果。方法 总结 5年期间收治TCLI患者 32例 ,全部病例均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结果 本组男性年轻患者发病率高 ;发病时间以受伤至出现症状和体征为伤后 2h至 1 1d内 ;病变部位在基底节区者 2 9例 ,多发数个病灶者 1 4例 ;梗塞面积为 0 .5cm× 1 .0cm× 2 .0cm大小不等 ;预后为治愈 2 4例 ,轻残 6例 ,重残 2例。结论 对TCLI只要早期诊断 ,及时治疗 ,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因为血管分叉处斑块的稳定性难以判定,本研究观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人群中梗死相关动脉(IRAs)血栓性病变与血管分叉的关系,从斑块破裂后的结局探索斑块破裂的规律.方法 2003年6月至2009年11月连续274例STEMI患者,冠脉造影(CAG)后剔除6例支架内血栓及1例伴有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根据...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与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多普勒超声检测糖尿病与高血压病的血管内皮功能 ,评价其变化特点。方法 运用多普勒超声对2 5例糖尿病 (DM )及 2 5例高血压病 (EH)患者和 2 0例正常人肱动脉充气加压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前后血管直径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 DM和EH组充血状态下内径扩张程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含服硝酸甘油后DM组内径扩张程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 ,EH组无显著性改变。结论 DM患者存在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及非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 ,EH患者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 ,非依赖性舒张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s)的临床特征。方法对67例BPPV患者及19例(38耳)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健康人进行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及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测试,分析对比VEMPs的引出率及各参数指标。结果 oVEMP在病例组患侧的引出率为43.3%、健侧为41.8%,对照组为71.1%;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健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VEMP在病例组患侧的引出率为62.7%、健侧为61.2%,对照组为84.2%;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健侧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VEMP引出率较cVEMP引出率更低(P<0.05)。病例组患侧、健侧及对照组间oVEMP、cVEMP的阈值、各波潜伏期、振幅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BPPV患者无论健侧还是患侧,其oVEMP和cVEMP引出率均显著下降,且以oVEMP降低为著,提示BPPV患者的耳石器,尤其是椭圆囊机能受损明显;引出VEMPs波形的BPPV患者,无论oVEMP还是cVEMP,其波形(参数)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19.
将111例人心分为成人、儿童、婴儿三组。用三种研究方法即:X射线血管照相法、显微解剖法和腐蚀铸型法。得出以下结果:室中隔血供共有五个来源:1.前室中隔动脉——为供应室中隔的主要动脉,分布于室中隔前2/3区域。2.后室中隔动脉——供应室中隔后1/3区域。3.房室结动脉——分布于室中隔后上1/5区域,为房室结区的一条重要动脉。4.后上室中隔动脉——出现率为70%,分布于室中隔后上1/3~1/4区域。5.降中隔动脉——出现率为64.8%,分布于室中隔上、中部、是前、后室中隔动脉潜在侧支循环通道。本文对室中隔内动脉行走规律及分布范围,以及室间孔出现时,其动脉分布特点等进行了讨探。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的临床经验。方法 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 1 0例 ,2例左前外侧小切口 ,1例胸骨下段正中小切口 ,7例胸骨正中切口。搭桥支数 1~ 4支 ,平均 ( 2 3± 1 3)支 ,均应用左侧乳内动脉搭于左前降支。结果  1 0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 ,痊愈出院 ;平均住院费用下降。 2例出现并发症 ,经治疗痊愈。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创伤小、安全 ,但对手术操作技术要求高 ,需要特殊设备 ,且应具有一定的手术适应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