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中 Bcl- 2、C- myc蛋白的表达 ,以及两者可能具有的协同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双标记法检测肝癌组织、癌周组织及正常组织中两者的表达 ,并用图像分析系统加以定量分析。结果  Bcl- 2在三种组织中的表达量 (PU值 )分别为 2 1 .0 97± 3.460、8.635± 1 .384、3.0 59± 0 .1 2 8,C- myc分别为 36.70 2± 4.961、1 0 .585± 1 .2 63、1 .547± 0 .0 4 3,均具显著性差异(P <0 .0 1 )。在肝细胞癌无肿瘤被膜组中具有高 Bcl- 2表达 (P <0 .0 5) ,而在有肝硬化、具有门脉癌栓、无肿瘤被膜、高病理分级及高 TNM分期中具有高 C- myc表达 (P <0 .0 5)。高 Bcl- 2或(和 ) C- myc表达均与预后较差有关 (P <0 .0 5) ,经 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 C- myc为一独立的预后指标。结论  Bcl- 2与肝细胞癌发生有关 ,C- myc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有关 ,并可独立判断预后。两癌基因具有一定协同致癌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基因 (PML)与膀胱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7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PML的表达。结果 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ML的表达随病理分级的上升而降低(P <0 0 5 ) ,随肿瘤侵入肌层而降低 (P <0 0 5 )。结论 PML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分级及肿瘤侵入肌层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P2 7KIPL蛋白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88例卵巢浆液性肿瘤中P2 7KIPL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6 1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癌中P2 7KIPL阳性表达率为 4 6 % (2 8/ 6 1例 ) ,明显低于浆液性囊腺瘤 80 % (12 / 15例 )和浆液性交界性肿瘤 75 % (9/ 12例 ) (P <0 0 5 )。P2 7KIPL阳性表达在Ⅰ级癌中表达率最高 73 3% ,Ⅱ级癌 4 6 7% ,Ⅲ级癌表达最低 12 5 %。三组之间差异显著 (P <0 0 5 ) ,P2 7KIPL阳性表达与组织分级呈负相关。早期 (Ⅰ Ⅱ期 )P2 7KIPL表达率 76 % ,明显高于晚期 (Ⅲ Ⅳ期 ) 2 7% (P <0 0 5 )。结论 P2 7KIPL蛋白表达水平可能与卵巢浆液性囊性癌组织分化、临床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 (PC)组织中微血管形成与其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 3 0例PC和 3 0例前列腺增生症 (BPH)组织进行CD3 4 表达并计数微血管(MV)。结果 PC组微血管密度 (MVD)显著高于BPH组 (P <0 .0 1 ) ,不同分级PC中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浸润、转移性PC的MVD明显高于局限性PC组 (P <0 .0 1 ) ,2年内死亡者其MVD均高于存活 2年以上者 (P <0 .0 5 )。结论 肿瘤血管形成与PC分期、分级密切相关 ,癌细胞的浸润、转移有赖于肿瘤血管形成 ,MVD是反映前列腺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P16和P53蛋白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P1 6、P5 3基因产物在正常绒毛组织、葡萄胎、恶性葡萄胎 (恶葡 )、绒毛膜上皮癌 (绒癌 )中的表达与恶性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正常绒毛组织、葡萄胎、恶葡、绒癌组织中的肿瘤抑制基因P1 6、P5 3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正常绒毛组织、葡萄胎、恶葡、绒癌组织中P1 6蛋白阳性率分别为 1 0 0 % (1 0 /1 0 )、75 % (3 0 /40 )、41 .7% (5 /1 2 )、2 2 .2 % (2 /9)呈递减趋势。正常绒毛组织与葡萄胎之间以及葡萄胎、恶葡、绒癌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正常绒毛组织P5 3蛋白不表达 ,葡萄胎表达呈弱阳性 3 0 % (1 2 /40 ) ,恶葡为83 .3 % (1 0 /2 0 ) ,绒癌为 88.9% (8/9) ,显著高于正常绒毛组织和葡萄胎 (P <0 .0 5 )。正常绒毛、葡萄胎、恶葡和绒癌中P1 6和P5 3蛋白表达之间未见明显相关。结论 恶葡及绒癌组织中P1 6蛋白低表达和P5 3蛋白过表达均有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作用 ,与滋养叶细胞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和血管生成与大肠癌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 6 3例大肠癌、10例癌旁组织及 10例正常大肠组织中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 大肠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P <0 .0 5 ) ,与组织学分级无关 (P >0 .0 5 )。VEGF阳性者MVD值显著高于VEGF阴性者 (P <0 .0 5 ) ,VEGF表达和MVD与大肠癌浸润深度、Dukes分期、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密切相关 (P<0 .0 5 )。VEGF表达阳性或高MVD的大肠癌患者预后差 (P <0 .0 5 )。结论 VEGF表达与大肠癌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对大肠癌的生长和浸润转移有促进作用 ,MVD与VEGF可作为大肠癌病程检测的指标 ,对患者治疗的选择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中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凋亡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端粒序列重复扩增法(TRAP法 )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法对 6 8例乳腺癌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凋亡的检测 ,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 8例乳腺癌标本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 88.2 % (6 0 / 6 8) ,细胞凋亡指数为 (5 6 .7± 15 .3) % ;端粒酶活性强度及细胞凋亡指数与患者的年龄无关 (P >0 .0 5 ) ,与肿瘤的大小、分级、分期、腋淋巴结转移数、激素受体状况有关 (P <0 .0 1) ,即端粒酶活性越高和 (或 )细胞凋亡越少 ,则肿瘤分化程度越低 ,提示预后越差。端粒酶活性强度与细胞凋亡指数呈明显的负相关 (r=- 0 .6 7,P <0 .0 1)。结论 乳腺癌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凋亡与肿瘤大小、分级、分期、淋巴结转移数和激素受体状况有关 ,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凋亡的检测有助于乳腺癌的临床分析 ,并有望成为预后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 (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胃癌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采用免疫组化法 ( ABC法 )测定 94例胃癌石蜡包埋标本。结果 :1胃粘膜不同病理状态下 PCNA指数差异显著 ( P <0 .0 1 ) ;2PCNA指数同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无关 ( P >0 .0 5 ) ,与肿瘤的生长方式、组织类型、浆膜层受侵与否、淋巴结转移与否和临床分期关系密切 ( P <0 .0 5 ) ;3PCNA指数与胃癌的预后密切相关 ( P <0 .0 5 ) ,弱级 ( 1~ 2级 )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好 ,提示 PCNA检测可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一项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9.
血清SCC与宫颈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宫颈癌患者放射治疗前后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SCC Ag)与其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全自动快速粒子酶免疫分析系统 ,检测 5 0 0例宫颈癌患者治疗前后SCC Ag值 ,分析SCC Ag检测值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宫颈癌患者治疗前血清SCC Ag水平与肿瘤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呈正相关 (P <0 .0 0 5 ) ,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无关 (P >0 .0 5 ) ;且治疗前的水平高于治疗后 (P <0 .0 0 5 )。结论 治疗前后血清SCC Ag值对估计宫颈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DNA含量及S期细胞比值与肺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流式细胞术DNA含量及S期细胞比值(SPF)测定及其与肺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FCM)对56例肺癌新鲜组织及36例非癌性病变的肺新鲜组织的DNA含量(DI)和SPF进行测定,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意义。结果①肺癌病变组织DNA含量、SPF均显著高于非癌性病变组织(P<0.01)。肺癌组异倍体率78.6%,而肺非癌性病变组异倍体率5.6%,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肺癌组织DNA含量与肺癌组织学类型和临床分期无明显关系(P>0.05);③肺癌异倍体组SPF高于二倍体组(P<0.05)。肺癌SPF与肿瘤分期、转移呈正相关关系(P<0.05);随临床分期增加,SPF均相应增加(P<0.05)。结论DNA含量改变、增殖活性的增加在肺癌组织中具有普遍意义。肺癌组织增殖活性越高,肿瘤转移的潜能越大。肺癌组织的FCM DNA含量及细胞增殖活性测定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肺癌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1.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ABC法),对94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C-erbB-2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①EGFR和C-erbR-2在正常胃粘膜中均无表达,而在胃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0.4%和46.8%,癌旁组织及新生血管中EGFR有阳性表达,C-erbB-2表达只限于癌灶,癌旁组织均为阴性;②EGFR和C-erbB-2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肿瘤大小无关(P>0.05),而与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浆膜层受浸与否关系密切(P<0.05);③肿瘤的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与EGFR的表达有相关性(P<0.01),而与C-erbB-2的表达不相关(P>0.05);④EGFR表达与生存期密切相关(P<0.01),EGFR阳性者预后差,阴性者预后好,而C-erbB-2表达与生存期不相关(P>0.05);⑤EGFR和C-erbB-2在胃癌中的表达无明显关系(P>0.05)。结果表明:①EGFR表达与胃癌的恶性程度有明显的关系;②C-erbB-2表达是胃癌发生的晚期事件,是恶性细胞的标志;③EGFR可作为预测胃癌的预后和指导治疗的指标之一。④EGFR和C-erbB-2在胃癌中的表达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制备具有完整结构、低抗原性的同种瓣 (HV)作准备。方法  48个新鲜 HV随机分为 3组 ,I组为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培养组 ; 组为 1 %脱氧胆酸 (DOA)处理组 ; 组为 2 .5%戊二醛处理组 ,各组分别于 1、3、7、1 0 d观测内皮细胞 (EC)生长被覆情况。检测项目 :1台盼蓝染色活细胞计数。 2 3H- Td R掺入量。 3EC超微结构及 HV表面形态变化。结果  组可见 EC附着生长 ,其细胞数量及 3H- Td R掺入量显著小于 组 (P <0 .0 5) ,被覆 EC结构完整 ,与其下成纤维细胞有紧密联系。 组未见 EC生长。结论  1 1 % DOA去内皮方法较好。 2HUVEC在 DOA去内皮 HV有一定的生长趋势。 3 HUVEC在戊二醛处理 HV上不能生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细胞周期素 (Cyclin)D1和P2 1 WAF1/CIP1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临床分期、组织类型、分化程度及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旁肺组织及肺癌组织中CyclinD1和P2 1 WAF1/CIP1蛋白的表达。结果 ①CyclinD1和P2 1 WAF1/CIP1在癌旁肺组织中不表达或很少表达 ,而在癌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率 ,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0 .4% (2 9/ 4 8)和 2 7.0 8% (1 3 / 4 8)。②CyclinD1和P2 1 WAF1/CIP1蛋白表达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和临床TNM分期无关 ;与肺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 ,其中CyclinD1阳性率越高 ,肺癌的分化程度越低 (P <0 .0 5 ) ,P2 1 WAF1/CIP1蛋白阳性率越高 ,肺癌的分化程度越高 (P <0 .0 5 )。③P2 1蛋白阳性表达者转移率低于阴性表达者 (P <0 .0 5 ) ,并且其存活期长 (P <0 .0 5 )。④CyclinD1和P2 1 WAF1/CIP1蛋白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 (P <0 .0 5 )。结论 ①CyclinD1和P2 1 WAF1/CIP1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分化有关 ;②P2 1蛋白表达和肿瘤的转移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6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阿斯匹林组和阿斯匹林加低分子肝素组。结果 阿斯匹林加低分子肝素组治疗两周后的心绞痛缓解率明显优于阿斯匹林对照组 (P <0 .0 5) ;2 4 h动态心电图检出的心肌缺血次数、缺血持续时间、缺血最长时间、室性早搏数、阵发性室速次数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减少 ,但阿斯匹林加低分子肝素组明显优于阿斯匹林对照组 (P <0 .0 5) ;两组间治疗前后试管法凝血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无明显差异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在阿斯匹林加低分子肝素组治疗后显著减少 (P <0 .0 5)。结论 阿斯匹林加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阿斯匹林  相似文献   

15.
姜黄素对S180小鼠体内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小鼠移植性肿瘤S180的生长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S180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空白对照组)、环磷酰胺组(阳性对照组)及姜黄素组。观察:①各组抑瘤率;②各组小鼠胸腺及脾脏指数;③光镜下各组小鼠瘤细胞生长及病理形态变化情况;④各组凋亡细胞积分及凋亡细胞形态。结果①姜黄素组的抑瘤率为68.32%,阳性对照组的抑瘤率为70.43%,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抑瘤率均明显升高(P<0.01)。②姜黄素组小鼠的胸腺指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明显降低(P>0.05),但阳性对照组与其他两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三组小鼠脾脏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光镜下姜黄素组和阳性对照组瘤细胞生长、浸润程度、核分裂、血管数目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而坏死程度、脾小体数及巨核细胞数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④甲基绿-派洛宁染色结果显示姜黄素组的凋亡细胞积分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电镜观察姜黄素组瘤细胞较其他两组异染色质增多,核膜不完整,线粒体肿胀,核染色质溶解,有的形成凋亡小体。结论体内动物实验及形态学观察表明姜黄素能有效抑制体内S180小鼠肿瘤细胞的生长,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而对于免疫器官胸腺则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雌激素受体 (ER)、雌激素受体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 ,以探讨其与胃癌生物学特性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 ,观察ER、ERmRNA在胃癌组织的表达。结果 ①ER阳性率男性为 33.33% ,女性为 46.67% ;ERmRNA阳性率男性为 73.33% ,女性为 86.67% ;②ER阳性以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多见 ;ERmRNA阳性在管状腺癌、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均可见 ;③ER阳性与局部淋巴结转移、生长方式有关 ;④ERmRNA较ER有更高的阳性表达。结论 ERmRNA表达与胃癌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 ,可用于胃癌预后判定 ,为胃癌内分泌治疗提供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将18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做原代移植物,移植到CTX免疫抑制鼠SRC,检测了联合化疗敏感性,结合病理学观察,结果:①以对照组△TS≥-0.5omu标准,获可评价率88%(16/18);SRC移植瘤阳性生长81.2%(69/85),零生长7%(6/85),负性生长11.8%(10/85)。②以对照组与实验组△TS(P<0.05),移植瘤消退率≥15%为标准,68.8%(11/16)可评价药物敏感性,对PM、PVF、CVP敏感率分别为54.5%(6/11)、60%(6/10)、63.6%(7/11)。病理学证实,对照组移植瘤名存良好,实验组移植瘤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③Ag-NOR计数和DNA含量测定结果,化疗敏感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证实CTX免疫抑制既SRCA对口腔颌面部部分恶性肿瘤实现个体化疗是一简便快速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