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利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霍普金森压杆实验室的φ50 mmSHPB实验装置系统,对石灰岩岩石试件进行了冲击实验.根据SHPB实验的实验技术及一维应力波理论,子弹的长度决定应力波的波长、子弹速度决定应力波的振幅.不同应力波波长或不同应力波振幅,对岩石损伤所产生的影响不同.应力波波幅值在67.2~102.7 MPa范围时,应力波幅值越大,试件受到的损伤越大;在应力波波幅相近情况下,波长较长的应力波会对试件造成较大的冲击损伤,且应力波波长与损伤成一定的指数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2.
应力波法基桩检测中复杂地层等效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应力波法一维线性杆状体理论推导得到的反射系数K,结合不同工程地质条件的波阻抗差异,分析了复杂地质条件对基桩检测的影响,并假设在基桩完整的条件下,提出了复杂地层等效转换的基桩模型,最后通过工程实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3.
应力波反射法测混凝土桩完整性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一维应力波理论为基础,采用动力有限元的方法,对脉冲荷载作用下应力波在混凝土桩中的传播过程及反射特性进行系统研究,并得到桩身质点纵向振动速度时程的空间曲面,最后将数值模拟曲线与应力波反射法实测曲线进行拟合对比,发现理论曲线与实测曲线取得较好的一致,表明本文所采用的模型、桩土参数的确定及数值分析的结果是可靠的,对提高动测结果的准确性有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应力反射波法检测基桩缺陷的仿真模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一维应力波理论为基础,采用动力有限元的方法,对脉冲荷载作用下应力波在混凝土桩中的传播过程及反射特性进行系统研究,得到桩顶质点速度相应时程曲线;将数值模拟曲线与实测曲线进行对比。发现理论曲线与实测曲线的一致性较好,说明了动力有限元结果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5.
胡少兵  罗明璋  程峰  龚盼攀 《公路》2022,(6):336-341
护栏是公路上最重要的安全设施,金属地埋立柱是其主要承重部位,其埋深直接决定了发生事故时护栏的安全防护作用。应力波反射法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结构的尺寸和完整性检测中,而传统应力波反射周期往往依靠人工经验提取。为增加测量的准确性,减小人为因素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处理的应力波反射周期提取方法。首先,对采集的反射周期信号进行小波去噪,多重自相关和短时傅里叶变换,得到时频图;然后,对时频图进行边缘检测、二值滤波和列像素平均统计;最后,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提取统计信号的主频率,再通过主频即可计算相应的应力波反射周期。为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设计了实验模型,并建立了金属地埋桩实验测量平台。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自动提取应力波反射周期,进而测量金属地埋桩的长度与埋深,测量平均误差小于5%。  相似文献   

6.
预应力桥梁孔道注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分析注浆质量检测技术的现状,介绍一种基于声频应力波的检测技术,阐述其原理和方法,并应用于模型梁试验,通过对声频应力波的波速和能量综合判断注浆饱满度,分析结果与实际相符。试验结果表明,声频应力波检测预应力桥梁孔道注浆质量效果较理想,可应用于对桥梁孔道注浆质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充填节理对不同频率应力波透射性的影响,根据充填节理特性设计了不同厚度和强度的节理模型,并对不同频率应力波正入射岩体节理的问题开展模拟,研究应力波在不同强度和宽度的充填节理条件下的反射和透射规律。结果表明:对于不同强度和厚度的充填节理,随着应力波频率的增加,其透射系数均逐渐减小,充填节理起到过滤高频波的“滤波”作用;随着频率的增加,透射系数逐渐减小,衰减速率先快后慢,并逐渐趋于稳定,且充填节理强度越低、宽度越大,该现象就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应力波法检测压力分散型锚索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ls—dyna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应力波法无损检测压力分散型锚索的仿真模型。通过模拟计算,得出了应力波在无粘结型锚索中传播、衰减、反射的规律。与模型试验检测相比,两者结果一致.这对压力分散型锚索锚固质量的无损检测可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低应变反射波法[1-2]是通过分析反射应力波速度量的变化来判断桥梁基桩缺陷类型、程度和位置。对不同缺陷桩的反射应力波特征进行分析归纳,介绍低应变反射波法用于检测基桩的局限性,对判断桩身缺陷有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采用静力法与应力波法检测同一批木材的弹性模量,对两者测试结果的差异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线性拟合发现2种方法的测试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木结构工程材的无损检测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