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中国列车控制系统(CTCS)在实验室集成测试过程中遇到的人力消耗巨大、人工分析准确性难以保证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计算机的专家系统的构建方案。该专家系统集成了由高速铁路列控系统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建立的知识库,可根据列控系统的静态工程数据及仿真运行过程中监测到的动态数据进行推理。通过将推理过程得出的期望输出结果与列控系统的实际输出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辅助测试人员对列控系统功能的正确性给出判断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正>7月1日,波兰基础设施管理公司波兰铁路线路(PKP PLK)公司宣布,波兰第一套ERTMS 2级设备已经开始动态测试。E30线Legnica—Bielawa Dolna段已经配备庞巴迪公司的Interflo 450 ERTMS 2级地面信号系统,上述系统属于2010年PKP PLK公司授予的价值5 400万兹罗提(约合1 770万美元)合同的组成部分。最初测试的关注点在轨旁设备与车载设备的交  相似文献   

3.
在计算机联锁得到很大的发展,CTCS2型列控系统大规模应用的同时,要注意划清计算机联锁系统与列控系统的界面,集中联锁系统安全输出要得到有效的闭环检查。  相似文献   

4.
为完善CTCS列控系统总体架构,基于CTCS列控系统特点分析,并结合既有铁路列控系统现状,对CTCS-1级列控系统总体方案提出建议.重点从列控系统的兼容性、冗余性、可转换、可降级4个方面对CTCS-1级列控系统总体技术方案和总体结构进行论述,并对系统安全性进行分析,为CTCS-1级列控系统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高速铁路列控系统的混杂特性,提出一种基于混合通信顺序进程(HCSP)的列控系统形式化建模与验证方法。引入了HCSP的假设条件,建立列控系统的行为模型;定义了HCSP到混合自动机(HA)的转换规则,将HCSP模型转换成HA模型;利用模型检验工具PHAVer对HA模型进行自动验证。以高速铁路列控系统典型的行车许可运营场景为例,建立区间闭塞分区行车许可场景的HCSP模型;根据转换规则将行车许可场景的HCSP模型转换成HA模型;用PHAVer验证了所建立的区间闭塞分区行车许可场景模型的正确性,从而证明了基于HCSP的高速铁路列控系统建模及验证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现有300 km/h及以上速度的高速铁路均采用CTCS-3级列控系统。基于5G-R网络特点以及CTCS-3级列控系统的需求,结合列控系统全路规模部署的现状,研究基于5G-R网络的C3列控系统方案,包括5G-R网络与列控系统互联方案、双模单通道方案、双模双通道方案;重点论证跨通信局界RBC移交的复杂场景下,5G-R网络设置、工程部署、通信流程方案,并针对5G-R网络高带宽、大连接、低时延等特性,结合当前无线超时故障发生原因,提出双模双通道方案,进一步提升CTCS-3级列控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相似文献   

7.
介绍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发展状况及下一代列控系统整体架构。根据下一代列控系统特点,依托环行铁道试验线既有线路条件和配套的CTCS-3级列控系统试验设施,建立LTE-R车地无线通信试验环境、基于GNSS/INS的列车组合定位试验环境、基于卫星差分技术的列车完整性检查试验环境、列车追踪和移动闭塞试验环境,最终形成下一代列控系统试验方案,以验证下一代列控系统各关键性能的可靠性。试验方案为下一代列控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实车试验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正>1CTCS-3级列控系统概述1.1CTCS-3级列控系统框架CTCS-3级列控系统(见图1)是基于GSM-R无线通信实现车-地信息双向传输、无线闭塞中心(RBC)生成行车许可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1],是我国时速300~350km  相似文献   

9.
发展5G是我国重要的战略部署,基于5G的铁路列控系统研究是当前的热点研究内容之一.本文对5G铁路应用研究的最新现状作出综述;结合我国未来列控系统的发展趋势,提出未来各类列控系统业务与5G技术相适配的设计方案;针对5G承载列控业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该研究对我国5G铁路专网的建设和未来列控系统的应用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  相似文献   

10.
标准化的列控系统数据表现方式在列控系统信号产品数据配置过程能够起到统一数据源、提高产品数据质量和制作效率的作用。通过研究XML模型构建的相关技术,提出基于XML的列控系统数据模型以及列控系统数据配置模型构建的设计方案,并介绍基于EMF框架的XML模型文件生成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11.
针对高铁列控系统的并发性、混成性、交互性等特点,基于列控系统技术规范,结合Multi-Agent理论、Prometheus建模方法以及仿真技术,提出基于Multi-Agent的高铁列控系统复杂运营场景建模与仿真方法。最后,以CTCS-3级列控系统的RBC切换场景为例,构建基于Multi-Agent的RBC切换场景模型,并利用Multi-Agent仿真工具对模型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满足列控系统并发、混成、交互的复杂特性,可为列控系统复杂运营场景建模仿真与安全分析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基于XML列控系统数据模型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统一的数据描述方式在我国列控系统互联互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现行列控系统数据交互不足,提出基于XML标记语言来统一我国列控系统、设备数据的构思.在树状数据组织思想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适合我国列控系统的XMLSchema架构,并提出了既有列控系统兼容XML数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对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列控系统车地不匹配案例进行了梳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基于案例的归纳总结,对列控系统车地不匹配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相关建议,为类似工程问题解决和列控系统技术方案完善,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4.
根据CTCS-2级列控系统技术规范,结合高速铁路列控工程数据和设计方案的验证试验需求,采用先进的分布式计算机数字化仿真技术,开展高速铁路CTCS-2级列控系统的数字化验证平台研究,提高列控工程设计质量,缩短现场实物测试周期,降低测试成本。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多分辨率建模和高层体系结构,对CTCS-3级列控系统进行仿真研究。根据CTCS-3级列控系统的结构,选择无线闭塞中心(RBC)、列控中心(TCC)、应答器信息传输模块和车载安全计算机4个关键模块组成控车模型。采用多分辨率建模方法,根据信息交互细节层次的不同,将控车模型中的不同模块划分为低、中、高3种分辨率模块。应用HLA仿真技术,构建控车模型中联邦对象模型和成员之间的属性公布与订购关系,应用RTI软件实现控车模型的仿真过程。实现了如下仿真场景:控车模型联邦与RTI软件的连接与退出;不同分辨率情况下的RBC与TCC信息交互生成行车许可;车载安全计算机绘制计算目标距离曲线;列车行驶视图显示。仿真结果验证了多分辨率建模方法在CTCS-3级列控系统仿真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CTCS-3级列控系统设备剩余寿命受不确定因素影响难以预测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风险指数的预测方法。首先,构建基于模糊AHP-DEMATEL法的CTCS-3级列控系统设备风险指数模型,对其设备进行风险状态评估,评估值即为风险指数RI;其次,通过建立RI的随机模糊分布函数和曲线图,确定了RI与设备运行时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不确定理论的CTCS-3级列控系统设备剩余寿命预测模型;最后,采用随机模糊模拟技术对该模型进行求解。实例验证表明,基于风险指数的CTCS-3级列控系统设备剩余寿命预测方法,可以有效地预测其寿命和剩余寿命,为设备的优先维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我国350km/h的高速铁路信号系统采用基于GSM-R无线通信的CTCS-3级列控系统。CTCS-3级列控系统试验是高速铁路建设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为关键的。通过试验验证列控系统的性能和功能能否满足我国CTCS-3级列控系统技术规范要求,确认全线系统达到开通运营条件。  相似文献   

18.
基于列控系统的深入开发旁系设备越来越多,与其他接口设备形成比较复杂的信息交互,导致系统自身安全漏洞逐渐增多,如暴露给攻击者将严重威胁铁路运输安全,因此对列控系统信息进行安全防护特别重要。以铁路列控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列控系统当前存在的信息安全风险进行初步分析,叙述针对国内列控发展所需的信息安全防护技术思路,为下一代新型列控系统的设备研制、技术发展提供前瞻探索性基础。  相似文献   

19.
基于车车通信的列控系统地面设备极简、车载设备一体化、后车可直接与前车通信,目前国内外铁路均尚未将其纳入列控技术体系中,仅在地铁上有所研究和应用.对国内外基于车车通信的列控技术现状进行深入研究,结合中国铁路列控系统现状提出一种适应我国国情的基于车车通信的列控系统方案,重点分析其基本功能、系统架构和功能分配,并对铁路列控技...  相似文献   

20.
为推进高速铁路CTCS-3级列控系统自主集成创新,我国开展了CTCS-3级列控系统技术体系研究。经过近3年的努力,初步建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TCS-3级列控系统技术标准体系,CTCS-3级列控系统标准规范在武广、郑西和广深港等高速铁路列控系统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阐述了标准规范对行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性;简要介绍了国外典型的列控系统标准规范;详细描述了CTCS-3级列控系统标准规范的体系结构及主要规范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