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介绍了4种"E"型电磁铁的优缺点,比较了滑阀式阀芯等4种阀芯结构,以响应速度和流量作为目标参数,分析了几种典型的电磁阀结构,结论是环状多极式"E"型电磁铁和锥阀式阀芯为电控喷油系统用高速强力大流量电磁阀较理想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2.
电控单体泵供油系统仿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电控单体泵(EUP)燃油喷射系统是一种电磁阀溢流控制式供油系统。采用AMESim4.0通用液压分析软件对电控单体泵供油系统进行了建模仿真,将单体泵喷油试验台架的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3.
基于XC164电控组合单体泵控制单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以XC164为MCU的电控组合单体泵电控单元的研究。联合凸轮轴信号和曲轴信号,实现了快速准确判缸;利用XC164的输入捕获/重载功能倍频曲轴信号,大大提高了曲轴位置检测的精度,实现喷油正时的精确控制;采用高低端驱动和高低电压切换以及电流闭环控制技术,对单体泵电磁阀进行驱动控制,实现了电磁阀高速开关控制。该控制单元经油泵及发动机台架试验验证,满足电控组合单体泵系统要求。  相似文献   

4.
电控单体泵喷油电磁阀驱动控制电路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大功率柴油机电控单体泵系统对驱动的要求,以Peak & Hold驱动为基础,给出了电路总体设计方案,完成了升压驱动电路设计.在大功率电控单体泵上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升压驱动电路最小工作间隔5 ms,电磁阀高压峰值电流达到20 A,维持电流15 A,开启响应时间200μs以内,低压维持电流8 A,满足了电控单体...  相似文献   

5.
基于NLPQL方法的电控单体泵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油量一致性为目标,采用液力仿真与连续二次规划法(NLPQL)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电控单体泵关键结构参数的优化设计.经试验验证,采用NLPQL优化方法能有效提高电控单体泵的油量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故障现象:一辆东风EQ1118G型汽车,初次启动发动机时,必须先拆下断油电磁阀,取出阀芯及回位弹簧才能着车。当汽车行驶50千米后停车,再次启动时,发动机仍不能启动。此时再将阀芯及回位弹簧装入电磁阀内,发动机又能启动了,且能听到阀芯正常工作的声音。故障检查:将分配式喷油泵从车上拆下,装到喷油泵试验台上进行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启动供油量正常,供油电磁阀电路正常,且电磁阀本身无问题,较长时间试验中无断油现象。  相似文献   

7.
针对自动变速器整体式电液模块先导电磁阀对环境的适应问题,对先导电磁阀主阀芯进行了热流固耦合仿真,对比分析了电磁阀工作时的热生成对主阀芯间隙变形的影响,并据此对阀芯卡滞情况和阀芯摩擦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铝合金阀套热变形较大,导致阀芯摩擦力相应增大,当油液中有较大的颗粒物时可能出现卡滞情况,故须对油液污染物进行严格控制。摩擦力分析结果也为电磁阀的动态响应特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自动变速器阀体在台架试验过程中发现阀体cooler流量数据不稳定,并且主油压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在IP特性曲线时各档位离合器工作在电流500mA的情况下同时出现了电磁阀卡滞现象。通过分析类似自动变速器耐久过程阀体cooler流量过大故障,分析可能会影响cooler流量的主要因素,并对电磁阀、阀芯等相关零件进行交叉试验验证。最后分析得到故障原因为电磁阀的边界数值影响,将优化后的电磁阀进行单体试验,得到cooler流量与对标样件得到的数据基本吻合并无卡滞现象。  相似文献   

9.
高压共轨喷油系统电磁阀特性试验与仿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高压共轨系统中电控喷油器的关键部件高速控制电磁阀驱动特性,建立了电磁阀仿真计算模型,对高压共轨系统电控喷油器电磁阀进行了试验与仿真研究。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一致,证明了模型正确可靠,表明利用仿真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电磁阀主要参数对电磁阀动态响应特性的影响。实践表明,仿真计算为电磁阀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一辆东风EQ1118G型汽车,因发动机不能起动而进厂报修。驾驶员反映,该车发动机每次起动时,必须先拧下供油电磁阀,拆下或装上供油电磁阀的阀芯及回位弹簧,才能起动发动机一例如,初次起动发动机要先拆下阀芯及回位弹簧;当汽车行驶50km后停车,再次起动,发动机起动不着,此时再将阀芯及回位弹簧装入电磁阀内,发动机又能起动了,而且能听到阀芯正常声音。  相似文献   

11.
采用切线凸轮的电控单体泵燃油系统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电控单体泵燃油系统特性在匹配切线凸轮型线下的燃油特性。进行了高转速和低转速下的试验,低转速下对应的供油速度低,如果供油提前角太提前将导致断续喷射,高转速下较大的凸轮速度将对应较高的供油速度,使得供油压力高,因此可用凸轮速度范围受到限制,切线凸轮速度变化较大使得对应的工作区间较短;进行了不同提前角下的试验,供油角度的变化对电控单体泵燃油系统喷射特性影响较大,不利于通过调节喷油角度来优化排放性能;进行了不同油量下系统的特性试验,发现不同油量下喷射特性变化大,变化规律不满足理想喷油规律的需求;进行了高速下燃油系统试验,高速时由于压力波的影响出现了二次喷射。结果说明,切线凸轮型线的速度段斜率大,能够快速实现高速供油,有利于快速建立供油压力,但是采用切线凸轮的单体泵燃油系统的供油特性受到转速和提前角的影响,不利于发动机面工况的匹配和大功率柴油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基于研华PCI-1712高速数据采集卡设计的电控单体泵采集分析系统,分别采集了喷油压力、单 体泵驱动扭矩和燃油低压信号,并对信号进行滤波和计算,获得了单体泵的最大喷油压力及散差、喷油提前角及散 差、峰值扭矩及散差等参数,用于电控单体泵的分析。智能分析软件利用上述数据判断单体泵总成是否合格,并且 报告不合格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启喷压力对电控单体泵供油系统喷油量的影响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电控单体泵燃油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启喷压力对循环喷油量的影响。通过计算各工况下循环喷油量随启喷压力变化的百分比,研究了各工况循环喷油量随启喷压力变化的敏感程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启喷压力对循环喷油量影响的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循环喷油量随启喷压力的增加呈减小趋势,随着转速的增加,启喷压力对循环喷油量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小;在各确定转速下,随着喷油脉宽的增加,循环喷油量对启喷压力变化的敏感程度越来越低;低速时启喷压力主要通过影响喷油器针阀开启关闭的运动过程而影响循环喷油量,中高速时启喷压力主要通过影响有效喷油脉宽而影响循环喷油量。  相似文献   

14.
基于AMEsim分析软件建立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动机空气系统模型,对某高压燃料电池发动机台架的空气系统进行了仿真计算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仿真研究能够为空气系统设计以及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电控单体泵柴油机面向欧Ⅲ排放的调整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控单体泵高压燃油喷射系统具有使发动机达到欧Ⅲ排放标准的潜力,研究在自行开发的单体泵柴油机的ECU上,进行了面向新法规测试规程的标定调整方法研究。指出在满足整机基本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对稳态测试循环(ESC)测试方法所指定的工况区,进行更细网格的喷油量和正时的匹配标定工作,并使整个区域内不出现尖点。试验结果表明,整机的气体排放物已达到或接近欧Ⅲ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6.
沥青洒布横向均匀性的设计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影响沥青洒布横向均匀性的相关因素,进而通过流体能量和质量的守恒关系推导出沥青喷洒管内流量分配和横向均匀性的计算式,并在开发的同步封层车上得到了实际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为沥青洒布横向均匀性的控制提供了可靠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利用CFD-FIRE软件对1台燃用生物柴油的直喷自然吸气式柴油机建立了喷雾和燃烧计算模型,并进行了模型修正。基于正交试验法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考察了供油提前角、EGR率、喷雾夹角和喷孔直径4个因素对生物柴油发动机NOx排放的影响。通过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确定了因素的主次关系,并对最优化匹配方案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EGR率为影响NOx生成的最显著因素,其次分别为喷孔直径、供油提前角及喷雾夹角。最佳匹配方案:供油提前角为7°CA,EGR率为0.15%,喷雾夹角为150°,喷孔直径为0.27 mm。  相似文献   

18.
颗粒捕集器喷油助燃再生燃烧器内的流场分布对气流组织及油气混合有重要影响,而供风形式是燃烧器内流场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为了在燃烧室内形成稳定持续的回流,促进油气混合进程,分别采用双矩形口切向供风和直片式轴向旋流器供风两种供气形式,设计等入口截面面积的两种供风系统结构,并在相同发动机排气和补气条件下对燃烧器冷流场进行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两种供风形式均能形成可回流到油气混合室端面的中心回流区,轴向旋流器供风时的中心回流区的长度、最大回流速度、突扩位置的重附着区长度分别比双矩形口切向供风时大8.11%,5.63%和9.59%,且轴向旋流器供风时的湍动能大于双矩形口切向供风.对比结果显示,利用轴向旋流器供风更有利于促进混合过程的进行,对气流的组织更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