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往是通过城市道路无障碍单体设施的布置要求及设施数量,来反映城市道路无障碍环境的服务水平,针对如何更为有效地量化反映城市道路无障碍环境服务水平的研究较少。结合北京热点区域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布置情况,从无障碍设施系统化布置的角度,选取合适的评价因子及评价方法,初步建立评价体系,为城市道路无障碍环境服务水平提供量化衡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1990年12月28日通过,2008年4月24日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第七章是《无障碍环境》:“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逐步完善无障碍设施,推进信息交流无障碍,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无障碍环境。”“公共交通工具应当逐步达到无障碍设施的要求。有条件的公共停车场应当为残疾人设置专用停车位。”同时规定“国家鼓励和扶持无障碍辅助设备、无障碍交通工具的研制和开发。”  相似文献   

3.
南京市市政公用局结合南京市城市道路管理实际 ,参照道路各类附属相关设施的行业规范要求 ,制定了《南京市城市道路附属相关设施的设置准则》。《准则》规定 :城市道路范围内应按照国家规定和城市规划的要求 ,设置城市道路附属设施、绿化设施、街道公共设施及街头小品。城市道路范围内各类相关设施的设置位置与标准的确定 ,由南京市市政公用局会同有关部门确定。确需占用城市道路设置城市道路附属相关设施的 ,须按规定办理城市道路占用审批手续。南京市城市道路附属相关设施的设置管理实行市级审批、分级监察管理 ,建立“一个窗口对外”、“…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人口步入老龄化所带来的城市人行过街无障碍需求增加背景下,列举了国际国内无障法律法规颁布历程,分析了国内外城市人行过街无障碍建设的优秀案例,总结无障碍设施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城市过街无障碍体系建设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城市道桥与防洪》2008,(8):115-115
今后,新疆在城市道路、大型公共建筑等设计方案中,必须设计方便残疾人、老年人和儿童的无障碍设施,否则该工程不能开工建设。  相似文献   

6.
完善的无障碍设施,是一个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尺。苏州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机能退化的老年人的比例日益提高,为行动不便者的提供可满足交通出行的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责任。轨道交通是承载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构建轨道交通站无障碍环境是全社会无障碍“通用设计”的缩影,选取苏州轨道交通的部分站点,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以及实地调研等方式,调查轨道交通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情况,分析乘客在使用相关设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需求,为后续的优化提升研究工作指引方向。  相似文献   

7.
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城市无障碍需求的提升。选取了城市人行横道、人行地下通道和人行天桥三种具有代表性的主要过街设施作为调研对象,实地调研了武汉市24个调研对象无障碍设施的运营状态,并对主要的设施管理单位进行了管理调研。深入分析了城市人行过街无障碍设施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提出了武汉市人行过街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我国快速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无障碍”设计提出了除考虑残疾人外应全面考虑老年人、孕妇、带有幼儿的及其他出行有某些障碍的人。“无障碍”设计应为所有弱出行者服务。日本是当今城市轨道交通“无障碍”设施方面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文中编列了日本现丰采用的一些“无障碍”设施,以供设计者参考借鉴,并期望我国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将有一个全民共享的安全、方便的城市轨道交通环境。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尽快解决城市道路清扫过程中只清扫而不清洗,彻底消除“垃圾虽除、灰尘仍存”的问题成为呼吁的重点。市场的这一需求直接导致了清洗车的应运而生,清洗车随之迅猛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本位理念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提升,细节人性化设计成为城市道路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对城市道路的主要特点分析,分别从道路交叉口、无障碍设施、交通标志以及道路绿化等几个主要方面提出道路设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结合实际工程经验,提出必要的建议,可供相关同行进行参考。  相似文献   

11.
《经济导报》2005,(4):59-61
无论是设计新设施还是改造现有设施,残疾人员的无障碍设备规定带来极大的挑战。当提及需要考虑观众、新闻记者及运动员需求的大型体育赛事时,这一点尤为真卖。需要无障碍设备的区域包括赛场、指挥台、观看区、盥洗室、饭店、商店、住所乃至机场及火车站的交通区域  相似文献   

12.
北京转河桥梁装饰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桥是一个为全社会服务的公益性建筑,与社会的发展繁荣和人民生产生活的便利息息相关。在转河工程的景观设计中,桥涵的装饰设计也是工作的重点之一,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满足城市交通和通航要求的同时,做到了“一桥一景”,为城市景观作出了贡献。该文对转河桥涵的装饰设计手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上海市陆续推出街道设计、道路精细化管理、慢行交通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导则,为道路向街道转型,由重视机动车通行向全面关注人的需求转变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新城发力”背景下,结合嘉定新城道路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新城发展的要求,从全方式、全要素、全过程角度提出了新城道路精细化建设管理实施导则,为嘉定新城道路建设、整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其他郊区新城道路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交通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发展,道路交通从主要重视“机动车通行”向全面关注人的交流和生活的“以人为本”转变,道路建设也更加关注让人民群众体验更多获得感。本文基于新时期城市道路建设的要求,提出了多元融合一体设计的总体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围绕交通设计、道路工程、景观工程、附属工程、智慧设施等几个层面提出实施策略,希望为道路建设提供经验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城市重大市政设施是保障城市运行安全的重要因素,市政设施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需要,也是促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依托。结合超大城市中城市重大市政设施智能化管理平台的建设经验,梳理城市道路及其设施、地下管线、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应急消防设施等5类城市重大市政设施的分类,构建以管理部件、管理事件和传感器为核心的城市重大市政设施信息编码体系,保障城市重大市政设施感知数据采集的规范化,推动城市重大市政设施的“一网统管”。  相似文献   

16.
在资源环境紧约束背景下,为了适应上海市新的城市空间发展特征要求,开展干线公路复合通道研究,分析不同区域干线公路的交通发展对策及复合功能完善要求。根据干线公路被赋予的功能,提出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轨道交通、市政设施、生态廊道复合四大类复合通道,分析了各类复合通道的主要建设模式和适用条件,可以适应多种情境下的复合通道建设需求,为复合通道在规划、设计、管理层面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以G15公路嘉金段改建工程为典型案例,分析其复合功能提升策略,提出了相应的复合通道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17.
陈鑫 《时代汽车》2022,(3):119-120
随着城市环境意识的提高,根据智慧环卫的城市发展需求以及计量收费的政策要求,对我国垃圾车车载称重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国内三类垃圾车车载称重系统的运行结构及原理,并对国内垃圾车车载称重系统提出了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从多维度精准剖析影响城市道路交通事故严重程度的因素,选取了我国某城市2018—2020年交通事故数据库中的4 587条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从人、车、路、环境这4个方面,分别针对财产损失事故、伤人事故、死亡事故建立了模型。深入分析了道路物理隔离位置、路侧防护设施类型等因素对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并利用Hosmer-Lemeshow检验和一致性检验对模型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①道路物理隔离的空间位置对事故严重程度有显著影响,仅布设中心隔离设施发生死亡事故的概率是同时布设中央和机非隔离的2.304倍。在有中心隔离设施的高等级道路中,增设机非隔离设施能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②路侧防护设施类型为行道树、绿化带时,发生死亡事故的概率分别是金属护栏的1.982倍、1.648倍。与金属护栏相比,行道树更容易引发严重事故。③夜间无路灯照明发生死亡事故的概率是夜间有路灯照明的1.808倍,夜间无路灯照明是导致死亡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④受过高等教育的驾驶人发生财产损失事故和伤人事故的概率较高,受过中等教育的驾驶员发生死亡事故的概率较高;受过中等教育驾驶员发生死亡事故的概率是高等教育驾驶员的2.049倍。研究深入分析了影响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的显著因素及其对事故的影响,为事故严重程度的精细化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为交通规划与管理部门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Personal mobility i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human rights and it is vital to ensuring a productive and dignified life. It is estimated that there are more than 130 million people worldwide with a physical disability that requires the use of a wheelchair. In this context, public transpor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s a key element in guaranteeing equity in mobility and access to basic needs such as education, healthcare, employment and leisure. Urban rail systems represent an important medium and high-capacity mode of transport, largely used in daily journeys, especially within larger cities. Given the background,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investigate wheelchair accessibility in urban rail systems around the world. In order to present this global overview, the official websites of the 212 urban rail systems in operation in 59 countries worldwide were consulted. The systems were classified into 7 different levels of accessibility, according to their percentage of declared adapted stations. The systems were then grouped per country and per United Nations geographical region, to enable an evaluation that takes into consideration different hierarchical perspectiv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Eastern Asia, Western Europe and Northern America are the locations that have the highest number of systems. However, when it comes to accessibility, Northern America still has a very heterogeneous scenario, with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Average” systems, while Asia and Europe together have more than half of the systems classified as “Very good” or “Fully accessible”. The presence of urban rail systems and the accessibility of those systems do not follow a strict pattern and some historical events are pointed to in order to try to explain the scenario.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when it comes to the accessibility of wheelchair users around the world and the lack of accessibility is not a problem on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