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开展城市道路碳排放测算与分析是服务“双碳”目标、推进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依托“重庆市广阳大道生态修复及品质提升”项目,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构建城市道路建设阶段的碳排放测算模型,依据模型的计算结果对新建城市道路碳排放关键输入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从建设材料、施工机械燃料及电力等角度识别碳排放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碳减排策略的提出提供理论技术支撑,有助于实现道路建设从设计到施工全过程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路面建设中的能耗与碳排放,根据生命周期分析方法(LCA),将橡胶沥青路面建设期分为原材料生产、原材料运输及路面施工3个阶段,建立沥青路面碳排放与能耗模型.着重对比单位质量基质沥青/SBS改性沥青/橡胶沥青、单位体积基质沥青混合料/SBS改性沥青混合料/橡胶沥青混合料的能耗与碳排放量,并模拟5种路...  相似文献   

3.
汽车行业是我国交通领域碳排放的重点行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形势下,制定适合我国汽车行业现状并引领汽车行业绿色发展的碳排放核算体系刻不容缓。在总结国内外碳排放核算工作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企业/组织层面、产品层面和项目/服务层面阐述了汽车行业碳排放核算范围与用途。提出了从生命周期角度开展我国汽车行业碳排放核算的工作方法与思路,指出了核算过程中有关核算边界确定、数据收集与数据质量评估以及清单结果计算中的关键要点。从碳排放核算标准建立、基础数据库建设、低碳产品标识制度完善等方面给出了汽车行业开展碳排放核算工作的建议。建立并完善汽车行业的碳排放核算体系,不仅有利于摸清汽车企业的碳排放家底,帮助汽车企业识别碳排放关键环节,还可促进汽车行业上下游全产业链的协同减碳,从而推动我国汽车、交通、能源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了量化分析与评价公路整个生命周期碳排放的行业平均水平,以多个案例的公路物料及能源平均值为代表,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对其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碳排放进行测算,并对评估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实证结果表明:①公路全生命周期中,建设阶段对环境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运营维护阶段和拆除回收阶段.②节能潜力及维修能耗的变化对公路运营维护阶段的...  相似文献   

5.
交通行业是全球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领域。2017年重型货车保有量仅占我国汽车总量的6.6%,但贡献了道路交通碳排放约40%,重型货车的碳减排工作对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及交通行业的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国汽车生命周期数据库(CALCD)及中国汽车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商用车(CALCM-CV),针对重型自卸车开展了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研究,分析其生命周期碳排放结构,并结合电力清洁化、制氢工艺清洁化趋势,对未来重型自卸车生命周期碳排放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6.
公路路线设计中关于碳排放因素的考虑越来越受到重视。分析了营运阶段公路碳排放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指出公路路线设计的相关参数是影响碳排放量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从公路路线设计的角度出发,揭示了典型车型下车速、曲线纵坡坡度以及两者综合作用下碳排放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对应的碳排放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7.
针对降低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生产、施工、管养过程的碳排放问题,开展对排水性沥青面层OGFC沥青混合料包括原材料准备、原材料运输到生产基地、混合料生产拌和阶段在内的生产过程碳排放计算方法进行研究。将排水性沥青面层OGFC沥青混合料的生产过程划分为材料准备和混合料生产拌和两个阶段,根据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材料准备方案、生产工艺等,按排放因子法计算系统边界内各阶段的碳排放,分析各分项碳排放占比,提出合适的碳减排措施。以上海市浦东新区高等级道路金海路改建工程为例,对研究提出的碳排放计算方法和碳减排技术进行实际应用分析,结果显示碳减排效果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8.
国家“双碳”目标下,路基排水沟机械化施工不仅需要考虑施工功效和经济性问题,也应考虑碳排放问题。该文以勐绿高速公路为工程依托,从建材生产、建材运输及建造3个阶段建立路基排水沟碳排放量与投资成本计算方法。引入碳交易的概念平衡碳排放量与投资成本,基于等效碳排放量实现路基排水沟传统支模法与液压动力式滑模法两种施工方案的综合比选。以路基排水沟上边长、浇筑厚度、建材运距与建造长度4个关键因素设计正交试验,比较两种方案的等效碳排放量,并分析因素的影响敏感性。研究表明:浇筑厚度与建造长度对两种施工方案的等效碳排放量影响均较大。建材生产阶段等效碳排放量对传统支模法的贡献率最大,建材生产与建造阶段等效碳排放量对液压动力式滑模法的贡献率较大。液压动力式滑模法的等效碳排放量优于传统支模法,其施工全阶段的减碳率为85.58%,且3个阶段的等效碳排放量均少于传统支模法,其中建材生产阶段与建材运输阶段的减碳率较高,分别为91.92%和85.06%,因此路基排水沟施工推荐选择液压动力式滑模法。  相似文献   

9.
以某轻型商用货车为研究对象,根据生命周期理论构建以汽车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获取、生产运输、零部件制 造和车辆装配阶段为边界的碳排放量计算模型,探讨了轻量化措施中所涉及材料的生命周期碳排放差异,对比分析了该 车轻量化前后的碳排放量。结果表明,替代材料铝合金、镁合金、碳纤维增强塑料的生命周期碳 (CO2 ) 排放量显著高 于被替代材料钢和铸造铁,分别为 6.23 kg/kg (锻造铝合金)、6.92 kg/kg (铸造铝合金)、14.76 kg/kg (车用镁合金)、 20.2 kg/kg (车用碳纤维增强塑料)、2.85 kg/kg (普通钢)、0.67 kg/kg (不锈钢) 和0.81 kg/kg (铸造铁);轻量化后的动 力总成系统、传动系统、底盘和车身部分的碳 (CO2 ) 排放量分别增加了0.57%、525.51%、11.57%和33.29%,车辆生命 周期碳 (CO2 ) 排放量增加了 36.22%;钢和铝生命周期碳 (CO2 ) 排放量的降低对于轻量化前后车体部分的减碳效果均 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
郭春  徐建峰  张佳鹏 《隧道建设》2020,40(8):1140-1146
隧道建设消耗资源和能源,并向环境中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为解决当前隧道碳排放计算的清单数据难以获取、隧道施工碳排放难以估计的难题,通过在隧道碳排放方面的长期探索,总结当前中国公路隧道碳排放计算、清单数据、影响机制和排放预测的研究进展。首先,通过调研国内外隧道碳排放计算的文献,介绍隧道建设碳排放计算方法;其次,结合算例阐明使用数据清单和排放系数评估隧道施工期碳排放的计算方法,明确不同施工工序和材料能源对碳排放的贡献; 然后,基于大量隧道施工碳排放计算结果,使用统计分析方法探明隧道施工碳排放的关键影响因素,并使用线性回归方法建立碳排放预测方程;最后,针对当前隧道碳排放计算中的2大难题,即难以获取隧道碳排放的基础清单数据、排放数据难以在不同部门和企业中流通,提出发展资源能源计量和区块链技术,促进隧道行业节能减排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关于经营城市道路的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京市的城市道路管理现状及其改革发展为例 ,引入经营城市道路的理念 ,探讨经营城市道路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阐述识别性的概念和重要作用。将道路识别性划分为道路可识别、方位可识别、环境可识别。通过对广州、深圳2座城市道路识别性的介绍,研究加强道路识别性的方法:设置路名标志,强化道路特征,完善行人标识系统,优化路网结构。提出标识系统的设置原则为:完整性、连贯性、适地性、简约性,并探讨路网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南通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在软土地基上修建城市道路如何既能保证道路使用质量 ,又能降低工程费用的若干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前我国城市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内容及原则,明确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不仅应尊重自然景观,而且应尊重人文文化,力求达到人文自然完美和谐统一的设计理念,并通过一些工程实例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5.
质量管理是现代管理中的重要部分 ,管理与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中心内容。本文介绍大庆市世纪大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控制。  相似文献   

16.
城市道路景观环境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城市居民既希望有便捷、安全的交通 ,同时希望有一个安全、优美、贴近自然的交通环境。本文重点对建设城市道路景观环境的原则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城市干道路段交通流速度-流量关系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城市干道交通流为间断流的特点,主要研究了城市干道交通流速度-流量关系。通过对实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分析城市干道路段速度与流量之间的关系,采用分段建模的方法,建立了城市干道速度-流量关系模型,对模型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可为通行能力、服务水平的研究以及交通仿真参数的修订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管理及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关于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提升环境功能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了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提升环境功能的重要性 ,并提出环境功能所包括的六个方面 ,即视觉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道路集中功能的同时,它的形式有必要强调,尤其是做为城市门户的城市道路。合理的形式除了带来美感效应也能提高其功能的效应。通过对城市道路的各个构件、路面材料及色彩,抒之已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