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4 毫秒
1.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城市公共空间使用者感受空间活力的角度,通过遴选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影响因子,以问卷调查为基础,借助统计分析软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分法,建立了量化的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为制定建设和发展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与和谐的现代化城市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地铁出入口为研究对象,结合其所处的不同城市空间功能,将其周边的城市空间类型主要分为街道空间、建筑空间与开敞空间3种;通过分析郑州轨道交通1号线地铁出入口布局的主要问题,得出了以下结论:街道空间中的地铁出入口布局,应考虑与街道的不同位置关系、人流方向及大小来衔接街道空间;建筑空间中的地铁出入口布局,应注重与不同用途的建筑结合布置来融入建筑空间;开敞空间中的地铁出入口布局,应加强与景观小品等设施的协调关系以及与地下空间的连通。另外,罗列出相关的契合方法,为城市地铁站点出入口的布局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正>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地铁的功能已经从单一的公共交通工具转变成为了集载客、商业、娱乐、文化于一体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城市着力打造文化地铁,利用地铁站公共空间来展示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将地铁建设成为城市的文化客厅和宣传名片。本文对敦煌主题在兰州地铁东方红广场站壁画设计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简要分析,为推进地铁公共空间提档升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梳理轨道交通选线和城市设计的理论方法体系,结合城市设计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空间尺度的方法和内容,对线路选线和城市设计进行类比分析,论证了融合城市设计理念的跨坐式单轨选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将城市设计理论中城市形体空间对象概念引入跨坐式单轨线路设计中,使线路方案比选转变为城市设计理念中对城市空间、景观生态、视觉心理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设计,将传统线路设计中的线、站位设计转变为与城市空间结构协调、提升市民幸福感和增加企业受益的综合设计。阐述在道路、广场等城市空间要素中,利用城市设计理念优化线路平面、纵断面设计的出发点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山地城市滨江地区在地形地貌上有突出的特点,在这一类地形上设计广场需从地形、城市、功能、文化等方面做多层次的考虑。以奉节滨江城市广场为具体研究对象,结合设计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探讨山地城市滨江广场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张天翔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1,24(12):后插48-后插49
城市的发展带动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起步比西方发达国家晚很多,但发展速度惊人,仅用了 20多年时间,就实现了运营总长度世界第一.截止2020年底,已经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城市有44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城市轨道交通的不断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除了通勤出行功能外,它的公共空间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从而,公共空间艺术开始介入了进来.通俗来说,公共空间艺术是对城市、文化和人的价值的思考和表达.公共空间艺术进入到城市轨道交通,也就进入到了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在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同时,也影响着大众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张天翔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1,24(12):后插48-后插49
城市的发展带动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起步比西方发达国家晚很多,但发展速度惊人,仅用了 20多年时间,就实现了运营总长度世界第一.截止2020年底,已经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城市有44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城市轨道交通的不断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除了通勤出行功能外,它的公共空间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从而,公共空间艺术开始介入了进来.通俗来说,公共空间艺术是对城市、文化和人的价值的思考和表达.公共空间艺术进入到城市轨道交通,也就进入到了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在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同时,也影响着大众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轨道交通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单一功能的站前广场规划已无法满足当下多样化的城市建设需求。本研究通过对日本站前广场的建设历史和相关规划标准的梳理,针对日本多个不同级别城市的站前广场进行实地调研,并且分析代表性案例的空间规划和开发方式,总结出日本站前广场的规划经验:重视站前广场在站城一体化开发中的空间调节作用,根据规划需求调整广场的城市功能;广场建设要结合站点周边地区发展特点,注重广场的灵活布局和多样化利用;广场规划各阶段设立合作组织,注重广场各建设部门的相互沟通和责任划分以及制定持续的利用者参与机制和完善的广场运营制度等,以期为中国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和合理的城市空间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王玉明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1,24(12):后插27-后插29
城市公共文化是融合了技术与艺术、功能与审美的城市景观符号,以极具感染力的视觉形象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展现着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并以城市记忆的形式彰显着公众的文化共享,体现着城市与公众的精神指向.一句话,公共文化就是城市物质空间的精神场域.作为重要的公共空间,地铁是发展城市空间美学、传播城市精神、构建大众审美文化的最为直观的载体,因此对地铁公共空间进行艺术性介入,使其发展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城市当代价值至关重要.本文将分析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特征,结合地铁空间公共艺术与城市形象的共生关系,提出公共文化服务视野下城市地铁空间设计的艺术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以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与视觉传播的关系为切入点,阐述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是对城市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视觉传播是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是视觉传播的内在核心。对视觉传播存在的核心问题和建构原则进行分析,结合具体案例揭示视觉传播的两点建构策略:其一是视觉传播路径的整合化,其二是视觉传播范式的多元化。最后,提出以数字虚拟现实技术为发展趋势的视觉传播形式,对未来建构具有地域性城市文化特色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地铁建设开发过程中,根据周边客流、商业需求进行空间结合,从而创造出更舒适、宜人、便捷的城市公共空间,意义重大。文章以南通地铁1号线海霞路站为例,从周边环境及商业需求出发,结合地铁风亭与出入口设置,提出合围空间设置下沉式露天广场的设计方案,以提高周边建筑商业等级,加大客流吸引。同时,对大面积敞口、侧墙悬臂超过 10 m 的结构形式进行三维分析计算,通过优化结构设置,大幅提升结构受力,从而解决大悬臂侧墙和底板弯矩过大导致的耐久性验算不满足问题。相关经验可为类似深埋下沉式露天广场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国和其它欧洲国家一样逐渐废弃了许多传统的有轨电车线。当欧洲通过开发新型车辆并开始新一轮修建轻轨系统,重建并使现有线网现代化时,法国也开始了新的轻轨修建计划,并赋予轻轨以新的角色。城市建设也把街道还给了老百姓,而不是使街道被更多的汽车占据。  相似文献   

13.
北京地铁13号线车站周边公共空间的环境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地铁13号线车站地区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以创造"以人为本"的城市公共环境为目标,以13号线环境专题调研为依据,从优化交通组织、结合公共空间环境等方面,探讨轨道交通与改善此类地区空间环境的要点.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社会物质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对公共空间环境艺术的创造和提升日益关注。地铁车站公共空间成为城市大众的日常聚集场所,其内部的艺术设计作品不仅能够为人们带来美的熏陶,而且能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以及风俗人情。地铁车站的出入口、中间站厅、垂直交通、站台空间都应成为设计师进行艺术创作的重点,并通过合理选择和利用材料、色彩、照明、雕塑、绘画以及其他各种设计技术,设计出具有"整体性、本土性、简约性及传媒性,以及特征与品位协调共生"的新城市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5.
介绍成都市中心商务区的核心--天府广场,指出不仅要通过它展现成都市的文化特征,还要体现完备的商业和交通价值;提出将天府广场打造成城市综合广场--地上有文化广场,地下集交通和商业为一体,与周边城市公共设施尤其是与城市地下空间形成完好的互联互通.阐述新的设计思路与方案,通过综合开发与改造,顺利实现文化广场和轨道交通及公共设...  相似文献   

16.
以探讨文化与地铁公共空间的关系为出发点,阐明地铁公共空间是一座城市文化的延续、传承与发扬的载体,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可以加强地上与地下空间的有机联系,营造具有文化氛围的空间环境。通过对北京地铁公共空间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研究,完善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创作思路及组织模式;通过文化站点个性化、文化空间融合化、创作手法现代化等新思路、新方法,丰富地下空间环境,创造人文空间。用北京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创作的案例,对所述观点进行实践阐述,为今后地铁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斯德哥尔摩地铁站因其独特的公共艺术被誉为世界最长的"地下艺术长廊"。阐述斯德哥尔摩城市地域特征及其地铁在线网规模、车站设计等方面的理念和特点,对其独树一帜的公共艺术风格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并从空间氛围的营造和综合性功能的体验两方面解析其站内空间公共艺术的处理手法,以期为我国地铁空间的艺术创作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由城市轨道交通兴起的旧城改建与新城建设,使得城市公共空间也发生了剧变和重组.近期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变化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其提供者与生产者关系的分离,二是其与城市中其他空间的多样化融合与复合.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公共空间进行研究,归纳出其“复合、耦合、触媒”特征要素;继而通过分析这类公共空间的建设目标,提出了“合作开发,动态规划,多样设计,联合管理”的规划原则.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内的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如"雾霾"频频造访城市。有人提出在城市中建立风的通道,将外面干净新鲜的空气引入城区,吹散城中的污染物。这种方法是否能够缓解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值得研究。建立城市风道涉及到拆迁和大量占地,其代价将十分巨大,在通风效果不明的情况下,在建立城市风道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全面合理的论证。以北京市某小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风洞试验,分析了不同宽度街道内风速变化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街道入口处存在"狭管效应",风速会增大,随着街道深度的增加,风速先减小后趋于稳定。增加街道的宽度,街道内的平均风速会增大,但是风速的增大十分有限,因此,建立城市风道对城市通风的效果十分有限,不建议通过城市风道的方式来优化城市的通风效果。  相似文献   

20.
<正>艺术突破了博物馆及美术馆的围墙进入地铁空间,消解了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间的隔膜,不仅起到了装饰物理空间、缓解地下空间压抑感、传承城市文脉等作用,更能增强艺术的民生性和可达性,对塑造城市精神,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意义重大。本文以交互性地铁空间公共艺术为视角,分析了交互性公共艺术的比较优势,结合交互性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特征,梳理了地铁空间公共艺术中交互关系的构建方式,提出了交互性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