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行人交通是城市交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行人过街设施更是城市交通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以往在城市交通系统中重视车辆、轻视步行交通,对行人交通研究不足。许多城市存在行人过街设施设置不合理的现象,这是导致行人违章穿越街道,造成交通混乱与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关注行人过街设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行人交通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行人过街设施则是城市交通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中国重视城市交通系统中的车辆交通,轻视步行交通,对行人交通研究不足,许多城市存在行人过街设施设置不合理的现象,这是导致行人违章穿越街道,造成交通混乱与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步行交通设施及交通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中行人交通不容忽视,其交通特性与传统的交通流特性相比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通过对交通设施进行分类,对各种设施进行观测,得出步行速度的均值及分布、行人过街临界间隙,并对交通流三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提高行人设施的服务水平,使行人能更加快速、舒适、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良会 《城市交通》2011,(1):35-39,51
基于目前步行交通在国内城市面临的困境,首先从步行行为分析、影响因素以及步行速度、步行环境等方面阐述了对步行交通的基本认识.然后从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角度,剖析了步行交通系统严重匮乏的表面症结与深层次问题,指出以往的城市与交通规划理念以及城市土地开发设计,严重破坏了城市原有机理与步行空间.最后强调在以人为本和节约资源的前...  相似文献   

5.
公众参与是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中体现行人和骑车者意愿和特征的一项重要规划技术,应当给予尊重和关注.首先介绍了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指出公众参与应成为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环节.总结中国城市交通规划中对于步行和自行车安全缺乏关注、对于过街设施的采用判断失误等典型问题,同时回顾韩国、美国、欧洲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的公众参...  相似文献   

6.
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市步行交通系统问题日益凸显,亟须探索符合城市可持续交通发展的步行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方法。采用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三个层面阐述了步行系统的规划方法和规划要点。宏观层面,解决步行交通系统的连续性问题,结合步行分区和集计模型考虑步行主出行链的出行需求;中观层面,考虑不同类型步行子系统中的次出行链;微观层面,结合非集计模型考虑步行支出行链的行人随机行为。最后,指出城市步行交通系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近年,不少城市为推广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开始鼓励市民以步行取代开车,更认真地反思“以车为主”的规划理念,重新考虑城市空间分配的优次问题,提出“以人为本”的规划主张。香港人口密集,居民多使用公共交通,亦因此经常作短距离步行,往来公共汽车站及接驳交通。可是,香港的交通规划一味注重大型基建,交通政策强调车流畅顺,往往忽略了行人的基本需要。透过香港特殊区域案例,探讨城市的步行环境、发展世界级步行城市的基本元素及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8.
读书     
《城市交通》2010,8(2):100-100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与实践 作者:李伟 出版单位:知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3月 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是城市交通体系中不可缺失的重要交通方式。但是长期以来,很多城市一直没有明确步行和白行车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功能定位以及发展政策。受小汽车交通迅猛发展的冲击,步行和白行车交通空间不断受到排挤,路权受到侵害,步行和骑车环境日益恶化。从本书各个章节中,  相似文献   

9.
重庆是比较典型的山地城市,步行成为市民出行除机动车外的最重要方式.对重庆而言,进行城市行人交通安全保障的深入研究是必要而且紧迫的.从人、道路、交通流、管理控制等方面分析了重庆的城市交通特点,明确了重庆的城市行人交通系统运行规律和安全隐患,并进一步深入研究,针对设施薄弱、管理不善、安全意识差等问题提出了重庆城市行人安全工作的各项技术保障措施,对行人的交通安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行人作为交通系统中的弱势群体,在过街的过程中最易发生交通事故,且事故后果严重,研究过街行人的交通特性有利于降低行人的事故发生率,保障道路交通安全与畅通。基于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调查数据分析行人的过街行为、过街速度和过街违法成因,并在研究过街行人交通特性的基础上,提出设置机动车右转信号灯、安装倒计时式人行信号灯、优化信号相位配时、加强驾驶人和行人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专项规划阶段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综合协同发展策略,有利于规划建设与城市土地利用相协调、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良好、高品质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从三个方面阐述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协同策略:规划编制方面,提出与上、下位规划以及同位相关规划的内容及程序的协调策略;外部关系方面,探索与城市自然地理特征、其他交通方式、土地利用及环境景观的协同策略;内部关系层面,探讨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之间的和谐共处策略。同时,从四个层面提出维护协同关系的策略。最后,以济南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示范项目为例,阐述协同策略的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12.
道路的步行条件差是诱发行人违法,进而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在城市道路步行系统的设计与管理中,应当根据行人出行需要的特点,着力提高其行人通行能力、减少绕行距离、降低通行延误、改善步行舒适性和道路辨识条件。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以淮安为例的城市生态交通模式,本文针对淮安生态交通的问题,设计淮安未来发展的交通模式为"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以符合淮安交通的生态导向。选择以交通与社会的协调为切入点,使用系统动力学相关知识对系统进行分析,确定系统边界,系统流图,结构方程。运用VENSIM软件对淮安的生态交通系统进行模拟仿真,结果显示"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模式能够很好地抑制交通负荷的增长,是以生态为导向的交通模式。  相似文献   

14.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简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1慢行交通 1)概念 慢行交通,是相对于快速和高速交通而言的,有时亦可称为非机动化交通(non—motorized transportation),一般情况,慢行交通是出行速度不大于15km·h^-1的交通方式。慢行交通包括步行及非机动车交通,由于许多大城市的非机动车交通主要是自行车交通,慢行交通的主体就成为步行及自行车交通。虽然慢行交通出行速度较低,但在出行方式选择中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交通结构中,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在行人过街的心理及交通行为、行人交通流基本特性、行人过街设施使用选择等方面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方法与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给城市行人过街设施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这些研究成果还存在适应性差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行人过街设施合理间隔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行人交通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人交通特性分析基础上,通过对行人心理、车辆行驶、道路通行能力等分析,提出了平面行人过街设施合理间距的分析计算方法。根据中国城市交通的一般情况,分别对城市中心商业区和城市一般地区的行人过街设施合理间隔进行计算,提出了相应的行人过街设施合理间隔的推荐值。  相似文献   

17.
一、概述 步行是人类最基本的交通手段,一直以来都是城市居民的主要出行方式之一,在我国城市交通中占有重要地位。步行具有低耗能、低污染、低运输成本、高可达性、高包容性等特点,因此步行交通系统有序、健康地发展是提升城市整个交通系统服务水平的重要内容,也是交通“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建立城市人行道双向行人流的模型可以方便地获取行人基本特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步行交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交通流量、密度和速度基本关系式对行人交通流的适用性,采用类比和误差分析方法,建立了行人交通流基本关系式评价方法与步骤.采集了水平通道、楼梯等步行设施行人流量、密度和速度数据,并利用基本关系式进行密度换算,分析了密度实际观测值与基本关系式换算值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有固定边界步行设施上的行人交通流,在极低密度和极高密度时,用基本关系式换算参数的误差可高达20%~25%;使用基本关系式还会得到极高密度时行人交通仍能获得较高流量与速度的错误结论,并导致部分高密度交通流数据缺失;行人交通流三参数基本关系式并不严格成立,对于行人通行能力的理论研究,不应采用基本关系式进行参数换算.   相似文献   

19.
正行人的交通行为,因为没有实质上的约束,所以较难管理。虽然法律对行人交通违法的处罚有明文规定,但落实起来困难重重。遇到素质高的会主动配合,素质低的则胡搅蛮缠,拒不服法,使不少交通民警产生畏难情绪和消极心理,造成对行人交通违法的管理松懈。本文通过对"行人乱穿马路"的观察、分析以及问卷调查的方式,找出"中国式过马路"的心理问题及主要原因,从而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营造和谐、安全、便利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环境,在咸宁市旅游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中引入交通静化技术。首先,指出交通静化技术的内涵和工程措施。然后,解读咸宁市旅游区空间布局,并着重从安全的角度分析旅游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现状及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特征。最后,从宏观交通宁静带与交通宁静区划分、中观交通宁静廊道构建及微观交通静化措施应用三个方面对旅游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进行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