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结合上海长江大桥B1标段的50 m移动模架施工,介绍了移动模架施工连续箱梁的线形控制技术,论述了移动模架预压和预拱度设置方法,涵盖从移动模架各工况理论挠度分析、预压数据分析、预拱度设置、箱梁施工控制以及一系列技术及施工要求,对移动模架施工连续箱梁的线形控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铁路客运专线桥梁移动模架施工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结合我国铁路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箱梁桥建设实际,阐述移动模架法制梁施工技术,比较不同移动模架施工方法的优缺点,分析移动模架预压及箱梁预拱度设置、混凝土浇筑质量、预应力张拉施工、模架对箱梁支承反力的调整方法及步骤、移动模架走行安全过孔等移动模架制梁的关键技术和质量控制措施.移动模架具有占用场地小、机械化程度及作业效率高、不影响桥面上净空高度和作业面、适用范围广、工程造价低等优点.采用移动模架法,32 m简支箱梁最快施工周期为每孔10 d.还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有移动模架制梁时低温环境下混凝土的养护、箱梁混凝土外观质量的改善和移动模架适用性的改进等.  相似文献   

3.
移动模架原位制梁已作为一项常规的施工方法应用于大规模的铁路建设中,当桥墩较高、桥跨较长或架桥机架设受到限制时,已广泛地采用移动模架逐孔现浇施工技术。结合厦深铁路工程实例,详细地阐述了MZ32下行式移动模架的构造、组装、施工原理以及施工步骤,探讨采用移动模架原位制梁施工技术、箱梁施工的工艺过程,以推广移动模架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移动模架制梁的预拱度设置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移动模架制梁过程中,预拱度的设置是控制现浇箱梁线形的一个重要环节。结合武广客运专线移动模架现浇箱梁的施工,阐述在上行式移动模架施工现浇箱梁的过程中,对移动模架进行预压、浇筑过程及张拉过程中的观测等几个关键环节的控制,确保箱梁线形合理,为以后移动模架现浇箱梁的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广深港客运专线屏山涌特大桥采用移动模架法桥位制梁,作为第一套下行式移动模架的预压施工,通过此次预压施工,总结了下行式移动模架预压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6.
南昌生米大桥大跨径移动模架施工技术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结合南昌生米大桥施工,介绍115 m移动模架主要技术参数及其构造,阐述移动模架的施工工艺流程,并对如何进行现浇箱梁线型控制进行分析,总结运用移动模架施工经验。  相似文献   

7.
下行式移动模架现浇32m客运专线双线箱梁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石太客运专线采用移动模架现浇32 m双线整孔简支箱梁的工程实践,详细介绍冶河特大桥下行式移动模架的结构设计及系统组成,阐述移动模架的拼装工艺和高位提升技术,为消除非弹性变形对移动模架进行加载预压、设置的预拱度满足要求,对箱梁混凝土浇筑施工、预应力张拉、移动模架过孔等施工技术做较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客运专线移动模架原位造桥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双线整孔32 m简支箱梁的施工实践,从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原理、结构组成、工艺流程、施工重点等方面,阐述了下行式MZ32移动模架原位造桥施工技术,最后简述了移动模架制作箱梁的线形控制及防裂措施.  相似文献   

9.
下行式移动模架制40m铁路箱梁施工关键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新建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采用移动模架法桥位制梁的施工实践,重点介绍了下行式移动模架的设计特点以及移动模架拼装、预压和现浇施工40 m铁路简支箱梁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介绍移动模架造桥机(下承式)的组成,主要由模架支承系统、主梁桁架系统、模型系统和液压系统组成;以及模架施工、内模施工、模架脱模和模架移至下一孔等施工工艺,针对施工的难点提出了对应措施;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前支点一般设于桥墩牛腿或临时支墩上,而后支点根据施工条件不同有不同的形式,对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铁路客运专线32 m/900 t梁现浇设备移动模架方案比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通过对上承式和下承式2种型式移动模架造桥机的特点和适应性比较,选择出合适的型式;通过对各专业生产厂家设计方案的比较,选择出合适的设计方案;给项目经理决策提供依据,确保本大型设备采购成功。研究结果:经过比选,采用2套郑州大方桥机公司研发的DSZ900/32型上承自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来完成制梁任务;利用本造桥机在武广铁路客运专线XXTJV标已浇筑完成32 m/900 t梁3榀。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通过在实践中的应用,发现和总结施工中的不足之处,再逐步完善,使移动模架施工成为一种成熟的梁部原位现浇工艺,为后续的类似工程施工积累经验。研究结果:通过施工的摸索和总结,移动模架施工已经成为了一种成熟的工艺,安全和质量能得到可靠的保证,并且实现了平均14 d的施工周期,为其他兄弟单位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并为以后类似工程的施工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3.
自行式移动模架法现浇客运专线40.6m简支箱梁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解决自行式移动模架法现浇客运专线铁路大跨度、大吨位箱梁的关键施工技术、施工工艺,以适应客运专线桥梁的快速施工。研究结果:通过武汉天兴洲大桥移动模架法现浇箱梁施工,形成的自行式移动模架法现浇客运专线40.6 m简支箱梁施工技术可应用于公路、铁路尤其是客运专线铁路40 m及以下跨度的现浇箱梁施工,且特别适用于水上、滩涂区软弱地基及桥墩高等困难条件下的现浇箱梁施工。  相似文献   

14.
广州地铁3号线支线与主线交叉重叠段的设计与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广州地铁3号线支线与主线交叉重叠段的情况,讨论了位于下方的支线石体区间的不同断面支护方案和施工铺助措施,以及位于上方的主线林体区间施工时的爆破方案及实施爆破后的监测。两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均未出现险情,隧道变形和地面变形也控制在设计范围内。可为以后隧道交叉段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新线施工对既有线车站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线近接既有线路的结构施工。为保护环境,许多构思仔细的工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将针对具体工程分析明挖新线对既有车站结构的影响。 研究方法:鉴于问题的复杂性,采用三维增量有限元弹性分析的方法,全程模拟了在既有结构存在的条件下,新线三个不同区域的不同施工方法,对既有线结构的变形进行了分析,并对新线的施工方法进行了优化。 研究结果:新线分三段区域(中间及两侧)施工,其中中间区域分块开挖。在中间区域施工过程中,既有结构的隆起控制在2.67mm以下。在整个新线施工过程中,既有结构最大隆起不是在施工完成后,而是出现在靠近中间区域先挖一侧基坑开挖完成后,为7.82mm;改变两侧区域的施工顺序后,既有线结构的最终隆起量基本不变,但过程最大隆起量减为7.43mm。 研究结论:近距离上穿既有结构施工时,采用合适的工法可以有效地控制既有结构的隆起。在施工中,既有结构的隆起可能出现在施工过程的某一阶段。合理的施工顺序有助于控制施工过程中既有结构的最大隆起量。  相似文献   

16.
结合新建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玉门轨枕厂LX-Ⅰ型双块式轨枕预制生产线改造升级的施工实例,系统地阐述双块式轨枕预制生产线改造升级施工技术,以便在双块式轨枕预制施工时予以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停车线的设置应综合考虑建设成本、客流需求、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因素。在故障列车救援、行车组织灵活性等方面,双列位停车线较单列位停车线更具优势。以杭州地铁2号线沈塘桥站为例,结合全线的配线设置、工程实施条件、工程投资等情况,阐述了该站采用双列位停车线方案在增加运营灵活性、降低施工难度、缩短施工工期、节省工程投资、减少交通影响等方面的优点,并总结了双列位停车线的设计和施工经验。  相似文献   

18.
煤运铁路主线与矿区支线的选线设计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红淖铁路红淖段煤运主线与矿区支线的选线设计实践,讨论煤炭集运铁路主线与矿区专用线统筹考虑时的选线思路、原则和需考虑的问题。通过综合考虑矿区总体开发规划、矿区井田分布及煤炭主要流向,从压覆矿产、运输组织、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工程投资等方面,对煤运主线与矿区支线合建、分建进行综合分析,推荐采用不压覆矿产、符合地方规划,工程投资省、总费用现值小的红淖铁路煤运主线与矿区支线分建方案。  相似文献   

19.
巴黎RER线与上海R线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通过对巴黎RER线与上海R线的形成背景、服务范围、服务功能等方面的分析,比较了两线的功能定位。并从站间距、共线运营、线路设置、运营组织等角度分析比较了线路特点。最后建议上海R线应贯彻“以人为本、按需设置、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车站基本分布理念;并从线路资源的有效利用,降低建设成本,扩大服务范围的角度出发,在郊区范围内增加市郊铁路制式的支线;对其分段运营模式与贯通运营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网络、体系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根据建设模式的不同,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历程进行了阶段划分.就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网络"和"体系"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诠释.在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式、网络化、体系化等三种建设模式解读和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体系化建设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