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针对高速公路急剧增长的ETC卡签发行需求,本文从技术路线、架构设计、应用功能等多个角度详细研究了ETC卡签在线发行及审核的可行性,当中还着重对ETC卡签业务开展中的关键环节和流程进行分析,如在线发行、发行审核、发行稽查、异常处理和发行质量评价等,并以此研究出一套ETC卡签在线发行及审核系统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关键技术应用研究(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洪  奚志勇 《上海公路》2009,(1):59-63,66
长三角地区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ETC)联网系统的正式开通,证明上海市在该项技术方面的合作研究与应用取得了成功。简要介绍了近年来上海市在ETC技术应用研究中的两项关键技术:自动车辆识别技术(AVI)和电子标签(OBU)技术的研究成果,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根据全国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ETC)系统取消省界收费站和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发展趋势,提出基于车辆行驶轨迹拟合的网约车ETC计费方案和相应的电子发票方案,便于乘客和网约车应用ETC支付系统。  相似文献   

4.
有效结合车辆电子标签信息和车辆图像,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积分的ETC车辆身份验证方法,从而解决ETC系统中的干扰问题。该方法以系统获得的车辆信息为已知信息,用车辆图像信息作为特征进行验证,再通过模糊积分融合验证结果,判断车辆身份的合法性。同时对模糊密度的赋值方法进行了改进。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简单、鲁棒性强的特点,利用模糊积分算法可以切实有效地解决ETC系统中的干扰问题。  相似文献   

5.
根据广东省实施电子不停车收费(ETC)的经验,提出了一种典型的ETC车道系统的交易模型,该模型由两片式电子标签和双界面CPU卡联合组成。介绍TETC车道交易模型的各个功能模块,给出了进、出口的车道交易处理流程,并叙述了交易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即ETC)系统在全国高速公路大规模建设与应用,其安全、便捷、绿色、环保效益凸显,得到了社会公众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广泛认可。高速公路实施ETC,为社会公众、高速公路建设运营主体、使用者等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2015年实施的高速公路ETC工程为例,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实施ETC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根据全国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ETC)系统联网运行数年之后的新发展形势,结合现有和未来的收费业务需求,提出单片式和伪单片式两种车载电子标签(OBU)类型,并通过分析两种OBU的优缺点、应用条件和实施可行性等,得出近期发展伪单片式OBU,远期发展单片式OBU的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承唐高速、唐港高速等收费公路实际应用ETC系统的情况,简要介绍了ETC系统的工作原理,并就ETC收费系统的特点、应用前景进行了扼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为理清消费者使用ETC服务的影响因素,积极引导广大车主安装ETC设备,提升ETC用户使用ETC服务的积极性和使用倾向,变ETC设备持有者为ETC服务使用者。在分析前人研究基础上,借鉴科技接受模型相关研究结论,构建ETC用户使用行为模型,提出研究假设。以ETC用户为调查对象实施在线调查,并最终回收有效问卷445份。使用现有成熟量表对ETC用户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态度和行为倾向进行测量,使用SPSS24.0和AMOS24.0统计分析软件对研究模型的信效度、模型拟合度等主要指标进行分析并验证了研究假设。研究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符合学者建议标准;用户对ETC的感知易用性显著正向影响用户对ETC的感知有用性;用户对ETC的感知有用性和对ETC的感知易用性对态度均有显著正向影响;用户对ETC的态度对行为倾向有显著正向影响。建议相关机构从丰富ETC卡使用场景等方面提升用户的感知有用性;通过拓展ETC发行渠道、提高安装服务质量以及便捷式应用软件开发等措施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提升用户的感知易用性;通过进一步充实服务内容等方面培育提升用户的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国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ETC)系统的快速发展,具备蓝牙模块的ETC设备近几年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设计了一种ETC设备蓝牙应用协议检测系统,能对ETC设备的蓝牙应用协议和功能进行检测。该系统具备较强的扩展性,支持灵活地编辑符合各种规范的应用协议测试例和判定准则,可对ETC设备进行蓝牙应用协议符合性的自动化测试。该系统还可精确检测蓝牙通信设备的数据处理时间和响应时间,评估被测设备的通信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为统计源,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2—2011年间刊载在期刊上的有关公路桥梁加固的研究论文从年代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合作度、机构分布及关键词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揭示我国公路桥梁加固维修论文的变化规律,推动我国公路桥梁管养技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应急物流配送优化的改进最邻近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急物流配送研究的核心是最短路径选择问题。以最邻近算法为基础,针对以往只能解决一个配送仓库对应多个救灾中心问题的局限性,提出一种多个配送仓库同时对应多个救灾中心的改进最邻近优化算法。通过仿真实验证明该算法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长江干线桥区船舶到达规律数学模型及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内河桥区船舶交通流量分析的数学方法,以2008-2009年荆州长江大桥的船舶交通流量观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内河船舶的抵达分布规律。依据国家标准GB/T4089—2008,使用双侧检验的方法对泊松分布参数进行了假设检验。其结果表明:荆州长江大桥水域船舶24 h内船舶流量分布符合泊松分布,船舶相隔到达时间符合二项分布,该模型的分布参数=7.82,经双测检验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多车场多配送中心的军用物资配送问题,在一般网络上提出了一种在有车辆载重量限制的条件下,车辆首先同时从所在的车场出发到邻近的配送中心统一装货,然后根据用户的需求量分别送货,完成配送任务后就近返回车场的算法.  相似文献   

15.
由于槽形箱梁铁路桥的空间受力情况较为复杂,为此建立新长沙站大桥空间实体模型,分析各种荷载工况下箱梁各个腹板的剪力分配情况,用以指导箱梁的抗剪设计;同时通过计算分析箱梁的空间应力分布情况,提出横向分缝的构造处理措施,以避免槽形梁梁顶以上腹板应力过大。  相似文献   

16.
交通分配是交通规划诸多问题中被国内外学者研究得最深入、取得研究成果最多的内容。但是把蚁群算法应用到交通规划中在国内外都不多见。介绍蚁群算法在交通流分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为更加适应最新规范在路面结构设计中分析交通轴载对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采用WIM(车辆动态称重技术)获取2015~2017年内蒙古西部地区高速公路22个代表性断面车辆的动态称重数据,分析了各类车各个轴型其轴载谱参数,得到内蒙古西部地区高速公路上2、3、7、9、10类5种车型所占的比例高达95%;各类车的单轴单胎的轴数系数均很大,其中6类车和10类车能达到2.00;8种车型的月分布系数存在较大的区别且同一类型车辆存在差异变化;不同车型在各条高速公路中交通量小时分布系数差异性非常大,其中8~10类大型货车主要集中在夜间行驶,晚间0:00以后交通量达到最大值;8~10类车中三联轴的超载情况比较严重,轴载谱右边的峰值所占的比例明显要比左边的峰值高。  相似文献   

18.
公路运行速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自由流车辆作为分析样本,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对各观测点的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获得了自由流条件下的速度样本统计参数及累计频率曲线。分别利用K-S检验和S-W检验对所取得的样本进行正态分布检验。为获取运行速度特征值,在分析运行速度累计分布曲线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引入离差的概念,对运行速度取不同百分位值时的离散程度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运行速度特征值的定量化标准。结果表明:运行速度样本服从正态分布的假设;用于路线设计的运行速度应取速度累计分布曲线上的85%分位值;所得结论为公路运行速度的合理取值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物流配送点选址模型及其算法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首先介绍以最低送货运输费用为目标 ,借助最小二乘法推导出单物流配送点的选址模型及其迭代算法 ;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已知物流配送点数目条件下的选址和物流服务分配问题 ,提出用二进制数的矩阵来描述物流服务分配方案 ,推导出其选址的数学模型 ,并给出交替选址迭代算法 ;最后讨论了如何把在未知配送点数目条件下的选址问题转化为已知配送点数目条件下的选址问题来求解  相似文献   

20.
岩土工程试验数据的数学物理关系与规律性探索是目前较难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利用组成论中的复杂度分析方法对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曲线进行了分析,并依据最复杂原理从数学关系上推导证明了分布函数的具体表达式。分析结果表明,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符合极值分布规律,理论分布函数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分布函数的表达式是在限制条件下得到的,这使数学推导过程有了明确的物理意义,有利于认识原位试验深刻的数学物理关系。以上结论的得出对复杂性分析应用于各种离散、变异系数高、不确定试验数据的深入分析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