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日,深圳交警联合市交委交通运输局等部门通过现场+网络直播的方式,对全市出租车、网约车从业人员进行交通安全教育。2019年仅前3月,深圳市就已发生涉出租车交通事故6宗,造成6人死亡,同比上涨幅度达到了100%。绝大部分出租车驾驶员有导致事故发生的违法行为,如疲劳驾驶、驾车时使用手机、未按照规定停车让行、超速行驶等。出租车司  相似文献   

2.
不可疲劳开车 夏季行车,驾驶人易疲劳打瞌睡,应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尽量安排必要的午休。如长途行驶途中,最好每隔两小时停车休息十几分钟,出现头晕、眼花等现象,应马上休息,待大脑清醒后再驾车上路。  相似文献   

3.
2003年5月1日,汝城县驾驶员曾某因疲劳驾驶造成2人死亡的重大交通事故。据统计,近几年来,郴州市发生的交通事故中,因疲劳驾车造成的事故仍占一定比例,2002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500起,死亡391人,其中因疲劳驾车发生交通事故56起,死亡25人,分别占总数的3.7%和6.3%。因此,笔者认为,疲劳是许多重大交通事故的根源,驾驶员疲劳驾车是造成死亡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疲劳是由于体力或脑力劳动而使人主观上感觉疲乏和客观上工作能力暂时下降的现象,当持续工作一定时间以后,人体必然会出现疲劳。疲劳驾驶是指驾驶员每天驾驶车辆超过8小时,或者从事其他劳动,体力消耗过大或睡眠不足,以致行车中困倦瞌睡,四肢无力,不能及时发现和准确处理路面的交通情况。在行车过程中,驾驶员必须不断观察交通情况的变化,迅速进行判断,并决定自己的操作动作,驾驶员的感觉器官(眼睛)及神经系统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而且工作姿势固定,不能自由活动,所以,驾驶的疲劳主要是神经和感觉器官的疲劳,以及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引起的肩部、腿部等的疲劳。驾驶员在行车中是否容易出现疲劳决定于许多主观和客观的因素,这些因素可大致归纳如下表:驾驶员在驾驶车辆时,对道路上发生...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集团公司为期2个月的不良行车习惯专项整治行动结束。通过整治行动,进一步提升驾驶员安全行车意识,纠正了驾驶员不良驾车习惯,改善安全行车环境,确保了公司安全生产平稳向好。专项整治期间,集团公司重点开展三大举措。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开展月度、节假日安全教育和专项教育活动160场次,强化典型事故案例、疲劳驾车预防、行经斑马线  相似文献   

5.
驾驶员在驾驶车辆时,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产生生理机能或心理机能的失调,即在生理或心理上产生疲劳,从而造成机能失调.驾驶员在行车中一旦出现疲劳征兆,离闯祸也就不远了.据统计,因疲劳驾车而造成的交通事故占总数的20%左右,占特大交通事故的40%以上.  相似文献   

6.
一是严禁超载、超员和超速。汽车超载或装载不均匀.使轮胎载重量增大.同一轴同一侧变形量增加,容易产生爆胎,特别容易发生一侧两个轮胎同时爆裂。有的驾驶员想表现自己驾车技术熟练,便能开多快就开多快,一遇紧急情况便不知所措:有的驾驶员开车逢车必超.”老子天下第一”思想作祟,看到别人在后面打左转向灯超自己尤其是已经超过时,便马上加速,使对方不能在自己前方驶入行车道,互比速度,极易控制不住车速而发生爆胎从而导致事故。驾驶员一定要牢记”十次事故九  相似文献   

7.
一、长时间驾车的八大症状及对策 对于驾驶员来说,长时间驾车容易产生以下症状,一定要注意及时保健。  相似文献   

8.
李婷 《交通与运输》2011,27(5):72-73
驾车出游,尤其是到郊区和外地,超车在所难免.开车上路超车是常事儿,但它却是驾驶技术中比较复杂的一个难点.很多驾驶员对此并不是很了解,认为加速超越前车并没有什么困难.其实这里面大有学问,超车过程中的一些细节,甚至会直接影响到驾车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堰永 《交通与运输》2013,29(2):64-65
驾车节油既是低碳环保的需要,也是安全行车的保证.驾车节油有技巧,保持良好心态很重要.驾驶员驾驶车辆的操作技巧,与节省油料有着直接的联系.开车省油技巧虽然有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优良的驾车习惯和对车辆的操控是最重要的.如今油价飞速上涨,那么如何才能既有车开又不花费冤枉钱呢?下面就介绍一些节油的小窍门,但愿能帮助大家.  相似文献   

10.
高峰 《交通与运输》2008,24(6):25-26
伦敦:英国首都伦敦对出租车及驾驶员管理有着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严格的管理和考核制度使伦敦出租车行业的服务质量名列世界前茅,招手即停,没有拒载和乱收费现象,驾驶员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礼貌的驾驶员。优质的服务和高大宽敞的出租车给游客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成为游客观察伦敦文明的窗口。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出租车营运效率和服务水平,以重庆为案例,研究出租车行程特征与出租车驾驶员单位时间收入的关联机理。首先,基于关联的出租车营运数据和轨迹数据构建行程特征指标;其次,构建随机森林预测模型分析行程特征对单位时间收入的相对重要性及显著性;然后,构建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行程特征对单位时间收入的量化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行程特征指标可用于预测驾驶员单位时间收入且准确性较好,送客速度、寻客时长、长单数量对平均单位时间收入预测的相对重要性最大;寻客行程迂回度、送客行程迂回度、寻客里程的增加会显著促使普通效益驾驶员降为低效益驾驶员,而寻客行程迂回度、寻客区域偏好度、寻客里程的减少及送客速度的增加会显著促使普通效益驾驶员上升为高效益驾驶员。高效益驾驶员具有寻客积极主动、不偏好特定区域、倾向预期通行速度快的短路径、有长单偏好但不刻意追求等特征。本文弥补了先前相关研究在行程特征与效益的关联性构建,多样化行程特征对单位时间收入的表征与预测,高效益出租车驾驶员营运特征勾勒等方面的不足;可为城市交通管理、出租车数量管控及运价调整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法国最近的一场官司增加了酒后驾车所冒的风险。在这一案件中,原告不仅指控那名洒后驾车,他们还对宴会的主人提出了指控。原告认为:允许那些可能威胁他人生命的人开车是一种犯罪行为。这个案件用一种新的方式传达了一条人们所熟悉的信息:不要洒后驾车!酒后驾车会杀人!  相似文献   

13.
车载酒精检测设备的发展历史国外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预防酒后驾车技术的研究,并且追踪分析这些技术能否有效地解决酒后驾车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20世纪70年代国外政府和汽车厂家通过各种技术方法阻止车辆的起动以控制司机的酒后驾车行为。早期这些技术主要基于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和其它酒后表现行为来判断驾驶员是否酒后驾车,由于上述方法存在检测技术的缺陷,判断驾驶员酒后驾车的方法逐渐被通过驾驶员呼出气体而检测其血液中酒精含量的方法所代替。现代的车载酒精检测设备是随着先进的酒精  相似文献   

14.
据日本警视厅调查,由于疲劳、困倦和瞌睡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占事故总数的66.9%.为此,有关专家呼吁,在驾车出行之前,驾驶员要像检查汽车一样检查一下自己的身体情况.如果困倦疲乏或昨晚睡眠不佳,大脑的反应能力就会迟钝,手足也会变得笨拙.为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确保行车安全,最好暂不驾车出行.……  相似文献   

15.
基于驾驶员对手机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数据,对开车打手机产生的危害及危害机理进行分析,同时通过数理统计理论找出开车打手机的特点和驾驶员存在的共性特征,并通过对开车打手机的现状分析得出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减少其对交通安全的危害,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盛琰 《上海地方交通》2009,(9):37-37,F0003
开车不喝酒,酒后不开车。这是每个驾车者必须牢记的箴言。酒后驾车酿出的一幕幕惨剧让世人深恶痛绝,千万不能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万万不可给他人及其家庭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17.
为减少疲劳驾驶给道路交通带来的安全隐患,本文以驾驶员人体姿态为研究对象,分析驾驶动作变化与驾驶员疲劳状态之间的联系,提出基于空时特征与人体姿态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模型。首先,以改进的Simple Baselines网络定位驾驶员骨架关键点(空间特征);其次,分析驾驶过程中人体姿态的变化特点,依据“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将人体关键点模块化,以此为基础设计多个与驾驶员疲劳驾驶相关的特征表示;最后,引入滑动窗口计算各疲劳特征的离散程度,将其作为长短时记忆网络(时间特征)的输入,从而实现对驾驶员疲劳状态的预测。通过13位被试驾驶人的驾驶行为数据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本文提出的基于空-时特征和人体姿态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模型可达到97.73%的检测精确率,98.95%的召回率以及98.35%的准确率,表明该检测模型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鹏程出租汽车公司是深圳市出租车行业公认的、当之无愧的优质服务和先进管理标杆.鹏程公司21年来秉承“乘客至上,服务第一”服务理念和“公司关爱驾驶员,驾驶员心系乘客”管理理念,坚持人本管理、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引导全体员工竭心尽力为乘客服务,带出一支一流素质、一流服务、和谐稳定的出租车驾驶员队伍.  相似文献   

19.
王华 《交通与运输》2008,24(6):24-24
莫斯科正规的出租车少之又少,价格还特别贵。但私家车普及率较高,平均每四人中就有一辆车,因此开车出门顺带着捎脚,便成为私家车捞外快的一种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20.
随着“醉驾入刑”宣传工作的深入,很多驾驶员朋友对酒后驾车的危害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值得广大驾驶员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