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基于BIM的地铁综合运营管理平台采集数据,采用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方法,对地铁设备的潜在故障进行了预测。结果分析表明,本文建立的BN模型可以为BIM技术支持下的地铁设备风险分析提供新的视角,帮助提高地铁设备各子系统的安全性和地铁运营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地铁轨道交通运营过程中的风险防范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能够有效地管理地铁系统的各个运行设备,提前预防故障。  相似文献   

2.
城市经济发展中,地铁车站成为缓解城市交通的重要工具,其机电设备维修质量,直接影响着地铁车站的应用价值。BIM技术在地铁车站设备运维机制中的渗透,是为保障机电设备运行安全性。因此,本文结合BIM技术的相关概念,以及地铁车站机电设备维修形状,对BIM技术在地铁车站机电设备维修中的具体应用展开分析。借此延长地铁车站机电设备使用寿命,为我国地铁车站的可靠运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盾构近距离下穿地铁运营隧道施工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凯  贺婷 《隧道建设》2008,28(4):483-488
广州市珠江新城区旅客自动输送系统土建二标盾构左右线2次成功下穿运营中的地铁一号线隧道,垂直距离最近处2.342m。介绍盾构下穿处地铁一号线的地质条件、工程特点、难点以及盾构施工引起地面和建筑物沉降的机理,重点阐述在未对地铁一号线进行加固保护的情况下穿越施工中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盾构设备的全面检修,掘进施工中对推力、压力、出碴量的精确控制,及时的同步注浆和二次注浆,适时的监控量测等,这些措施有力的保证了地铁一号线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郭坚  陈韬 《公路与汽运》2022,(1):29-33,43
建筑信息模型(BIM)能应用于工程项目规划、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阶段,实现建筑全生命期各参与方在同一多维建筑信息模型基础上的数据共享,为产业链贯通、工业化建造和繁荣建筑创作提供技术保障.长沙市轨道交通1号线北延工程周南中学站在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应用BIM技术对交通疏导和组织、车道布置进行优化分析,从而有力...  相似文献   

5.
昆明某地铁区间盾构施工需长距离下穿既有运营地铁隧道,为确保安全,减少对既有隧道的影响,采取了地层加固、渣土改良、姿态控制等一系列技术措施。为进一步研究盾构下穿对既有地铁隧道的沉降规律,为后续施工提供指导,对下穿区段的既有地铁隧道进行了严密监测,获取了下穿施工时的沉降数据,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盾构长距离下穿既有运营隧道的沉降规律,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   

6.
以苏州高铁新城民四南路箱涵工程为例,通过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箱涵结构分段开挖、分序吊装的地表变形及地铁结构的变位,并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实测数据与计算结果较为接近,分段施工各节段开挖及回填量少,对地铁结构的变形扰动影响较小,确保了下卧地铁结构安全,可为类似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苏州高铁新城民四南路桥梁工程为例,通过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箱涵结构分段开挖、分序吊装的地表变形及地铁结构的变位,结果表明分段施工各节段开挖及回填量少,对地铁结构的变形扰动影响较小,确保了下卧地铁结构安全,可为类似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城市地铁应急体系建设的角度,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地铁应急经验的比较,构建了深圳市地铁交通应急模式框架;分析了常见地铁应急协调模式,通过分析和比选,研究出适合深圳的地铁应急响应模式,据此提出了新形势下的机构设置方案,并研究了地铁应急响应机制;在总结国内外城市交通应急保障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紧急情况下深圳市的交通应急保障方案。  相似文献   

9.
何勇华 《路基工程》2022,(3):188-193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某城市地铁11号线暗挖站台隧道近距离下穿地铁运营5号线为例,通过加强超前地质预报,采取超前大管棚、超前小导管对围岩地层进行预注浆加固,主隧道与斜通道CRD法、横通道CD法施工,上半断面悬臂掘进机施工、下半断面控制爆破等相结合的方法,各洞室初支及时封闭成环,顺利穿越了既有地铁5号线,保证了隧道施工安全和地铁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某邻近运营地铁深基坑工程采取的保护措施,对基坑围护结构变形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被动区加固及充分利用时空效应的开挖施工方法可有效控制围护结构变形;邻近地铁侧围护结构宜嵌固于隧道底以下。所得结论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1.
岳哲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5):306-308,M0029,M0030
随着计算机与三维技术的迅速发展,水利工程的设计已经不仅局限于解决二维、单领域的技术问题,而是逐渐发展为三维、多专业集合的整体设计模式。现以Bentley系列软件为平台,通过创建模型、碰撞检测、工程量计算、实景效果等技术手段,提出一套适用于河道整治工程的三维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BIM所构建的3D信息模型,可为道路工程设计提供一个信息流通平台,有着促进沟通便利、降低设计错漏率和提升工程质量的优势,能贯穿工程全生命周期,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推广应用.通过介绍BIM的典型特征,简述了BIM技术在道路工程设计阶段的功能实现;总结了BIM技术工程量造价计算、自动化输出功能;并针对BIM技术道路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13.
卢钢  张泽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1):163-165,M0019
B1M技术正向应用在国内市政工程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云雾山路下穿隧道工程采用B1M技术进行正向设计.建立三维模型,实现模型参数化及自动出图,协同道路、管线、结构等专业进行合模,获得项目正向设计信息流,为该项目的BIM全生命周期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BIM技术逐渐普及的大背景下,建筑施工中也应用了这项技术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阐述了BIM技术的基本特征以及应用在装配式桥梁工程中的优点,分析了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各个环节中的应用,旨在促进装配式桥梁朝着新的高度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5G、AI、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日益成熟,基础设施行业迎来数字化转型快速发展期。鄂州花湖机场作为民航四型机场的示范项目,项目开展初期就要求各参与方大力推行机场数字化建造,为四型机场的建设积累实践经验,助力新时代中国机场的高质量发展[1]。本文以鄂州花湖机场市政配套工程为例,重点讲述本项目市政配套工程设计阶段利用BIM技术实现全专业BIM正向设计并基于数字化孪生模型展开各项应用,为数字化机场的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支撑[2]。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上海地区预制管片堆场堆放层数不确定、堆场布局混乱、管片定位查找困难等问题,将有限元法(FEM)和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相结合,通过对管片堆放层数仿真分析与管片定位研究,以期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为此,先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预制管片堆场进行数值模拟以确定预制管片堆场每个堆位的管片堆放层数,再通过Revit、Navisworks等BIM软件对预制管片堆场进行虚拟布局。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BIM的混堆模式预制管片堆场定位新方法,该方法以BIM模型为核心,通过与二维码物联网技术和龙门吊智能化控制系统相结合来建立数据的转换与融合,从而实现在BIM终端三维可视化界面下对堆场中的预制管片进行精确定位查找与龙门吊最优路线运输作业。  相似文献   

17.
王倩  刘立基  陈亮  叶艺  钱程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4):172-176,I0018
BIM技术在桥梁大修项目中的应用缺乏典型案例。现基于对BIM技术应用于复杂桥梁大修工程的系统研究,实现BIM技术在设计、施工到后期运维阶段的全寿命周期运用,在创新应用和开发3D扫描、施工监控交互平台等新技术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成果在桥梁大修改造工程及新建工程中都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崇伟  李世晨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9,(1):208-211,217,I0019,I0020
以新农至西中岛公路项目为例,基于BIM技术,以实现针对复杂地形、周边在建项目、分级边坡等多重复杂情况进行高效建模并对土方数量进行精确计算,以及利用BIM软件中的三维技术实现场地平整项目中数据的可视化、直观化。通过实际工程项目的应用,BIM技术主要具有快速计算、有效把控、直接明了、方便沟通、优化便捷、出图快捷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庞思雨  张弛 《隧道建设》2018,38(Z2):239-246
通过阐述建筑信息模型(BIM)的概念,指出参数化建模在工程设计领域中的应用理念和发展趋势,以及参数驱动模型生成的技术特点。目前BIM技术的应用往往是先进行专业设计再针对设计成果建立信息模型,这样的逆向设计流程不但没有提高设计效率,反而徒增设计工作量。它本质上是一种现有交付条件主导下设计工作的辅助和补充,其作用在于设计过程中的反向回馈。探索BIM正向设计以提升模型附加值,针对隧道工程,将传统的设计思路与信息模型的全新表达方式相结合。为了提高设计效率,解决复杂工程模型的标准化、规范化的问题,采用参数驱动三维模型生成的方法,验证参数化设计在LOD200级信息模型建立过程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通过设定应用场景规定模型的应用功能,对模型的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添加相应的约束,从而使模型具有更多的应用功能,为实现高效正向协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余萌  马向南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5):43-45,M0007,M0008
传统的道路线形设计方法难以实现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之间的动态关联,且忽略了平、纵线形组合的影响,不能全面评价道路线形安全。鉴于此,首先分析了BIM技术在道路线形设计中的应用优势,并确定了将Civil 3D作为BIM建模平台,随后结合某高速公路为工程依托,探讨了三维曲面建模、道路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设计的实现方法,最后基于BIM技术提出了车辆运行速度和到位空间三维视距的安全评价方法和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