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通过检测miRNA-141、miRNA-145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Real time-PCR法对48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正常肺组织的miRNA-141、miRNA-145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由2(-△△CT)处理,并分析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结果 1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miRNA-14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且其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显著相关(P<0.05),miRNA-141在鳞癌患者肿瘤组织表达高于腺癌(P<0.05),而在不同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miRNA-145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而且其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显著相关(P<0.05),miRNA-145在腺癌患者肿瘤组织表达低于鳞癌(P<0.05),而在不同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NA-141高表达及miRNA-145低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密切相关,miRNA-141、miRNA145有可能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WWOX(WW domain-containing oxidoreductase)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鳞癌、31例腺癌及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WWOX基因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WWOX基因在72.8%的非小细胞肺癌中失表达或表达减少,而在相邻正常肺组织中有80.0%正常表达.WWOX基因的表达与组织类型、细胞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在鳞癌和低分化癌中WWOX基因失表达或表达减少.结论 WWOX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呈低表达,该蛋白表达的缺失可能在不同类型非小细胞肺癌的形成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环保固定液聚羟基丙烯酸、环保透明脱蜡液Van-clear单独或联合替代传统固定液4%中性缓冲甲醛、传统透明脱蜡液二甲苯应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率的敏感性、特异性及符合率的差异,评估qRT-PCR法及其环保技术平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中山市博爱医院、中山市中医院2013年5月至2016年3月期间手术切除的原发性NSCLC标本91例,同一肿瘤病变部位切取5个样本,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E。A组使用4%中性缓冲甲醛固定、二甲苯透明脱蜡制作切片、直接测序法检测EGFR基因突变;B组使用4%中性缓冲甲醛固定、二甲苯透明脱蜡制作切片、qRT-PCR法检测EGFR基因突变;C组使用聚羟基丙烯酸固定、二甲苯透明脱蜡制作切片、qRT-PCR法检测EGFR基因突变;D组使用4%中性缓冲甲醛固定、Van-clear透明脱蜡制作切片、qRT-PCR法检测EGFR基因突变;E组使用聚羟基丙烯酸固定、Van-clear透明脱蜡制作切片、qRT-PCR法检测EGFR基因突变。分别测定5组NSCLC中EGFR基因第18、19、20、21号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结果 (1)B、C、D、E组与A组比较,EGFR基因发生突变人数百分率、基因靶位点突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B、C、D、E组与A组比较,EGFR靶位点突变检测结果的灵敏度好、特异度强、符合率高。结论聚羟基丙烯酸、环保透明脱蜡液Van-clear单独或联合替代传统试剂,应用于qRT-PCR法检测NSCLC中EGFR基因突变,与以传统试剂应用于直接测序法的检测结果一致性好,有在临床推广应用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非小细胞肺癌癌性胸水细胞中影响免疫状态的 7种细胞因子的表达 ,初步探讨肿瘤局部免疫微环境对抗肿瘤免疫应答的影响 ,揭示肿瘤逃逸机制。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癌性胸水和结核性胸膜炎炎性胸水细胞中IL 2、INF γ、IL 1 2、IL 1 8、IL 1 0、IL 4、TGF β1mRNA表达 ,比较其差异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癌性胸水细胞中IL 1 0、TGF β1、IL 4表达者显著高于IL 2、INF γ、IL 1 2、IL 1 8,且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核患者表达的各细胞因子水平均较低 ,且各因子的表达细胞数量相互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癌性胸水细胞中Ⅱ型细胞因子表达者占主导地位 ,IL 1 0和TGF β1共同高表达 ,提示二者可能共同作用 ,参与形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5.
K-ras基因点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K-ras基因点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检测41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21例肺癌癌旁正常肺组织和21例肺癌支气管旁淋巴结组织中K-ras基因第12位密码子点突变。结果41例NSCLC中有10例K-ras基因点突变,发生率为24.39%。K-ras基因点突变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肿瘤类型无明显关系,吸烟组K-ras基因点突变率高于非吸烟组,但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进一步分层比较发现肺腺癌K-ras基因点突变与吸烟有密切关系,但与吸烟量大小及时间长短无关。21例肺癌支气管旁淋巴结组织中检出4例K-ras基因点突变,均为转移淋巴结。K-ras基因突变组死亡率明显高于非突变组,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K-ras基因第12位密码子点突变在NSCLC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是影响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吸烟是肺腺癌中K-ras基因点突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hCTR1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减轻铂类药副反应的临床方法。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4例手术后接受含顺铂方案一线化疗的NSCLC患者组织中hCTR1的表达情况,其中35例患者于化疗前后采取水化、还原型谷胱甘肽、维生素B2及姜黄素等措施,分析hCTR1表达与NSCLC患者临床特征、病理类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化疗疗效及化疗副反应的关系。结果 hCTR1的免疫阳性反应主要定位于NSCLC细胞的细胞质;hCTR1表达与含顺铂方案的化疗疗效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2,P=0.01),而与年龄(P=0.29)、性别(P=0.32)、病理类型(P=0.19)、临床分期(P=0.52)、分化程度(P=0.62)及是否吸烟(P=0.89)无关;化疗副反应大小与性别(P=0.87)及年龄(P=0.47)无关,与在化疗前后是否采取水化、还原型谷胱甘肽、维生素B2及姜黄素等措施有关(P<0.05)。结论 hCTR1的表达可能是NSCLC患者以铂类为基础治疗的化疗疗效及淋巴结转移的重要预测因子。对于有高表达hCTR1的NSCLC患者化疗时,在化疗前后采取水化、还原型谷胱甘肽、维生素B2及姜黄素等措施,可以减轻化疗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细胞中miR-21的表达情况及其在白血病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40例初治AML患者、22例完全缓解期AML(AML-CR)患者、13例难治复发患者、20例非血液肿瘤患者及健康人骨髓中miR-2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AML患者miR-21的表达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miR-21在AML中的表达是上调的,初治组、完全缓解组及难治复发组miR-21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完全缓解组miR-21的表达量较初治组有所下降(P<0.05);难治复发组miR-21的表达量高于初治组,但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AML miR-21表达水平与骨髓原始幼稚细胞数呈正相关(P<0.05),与外周血白细胞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含量以及年龄、性别、染色体异常等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miR-2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上调,并与肿瘤负荷相关,可能在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有望成为白血病诊断的新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CTEN蛋白(CTEN)和E-钙粘附蛋白(E-cad)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GFR、CTEN和E-cad在36例正常肺组织和82例NSCLC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NSCLC的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EGFR,CTEN和E-cad在82例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8.5%(48/82)、69.5%(57/82)和28.1%(23/82),在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9%(5/36)、0.0%(0/36)和100%(36/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CTEN和E-cad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NSCLC中EGFR与CTEN表达呈相关性(r=0.530,P<0.001),而E-cad与EGFR和CTEN表达呈相关性(r=0.499,P<0.001;r=0.333,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CTEN表达水平可作为NSCLC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EGFR、CTEN和E-cad可能在NSCLC的发展、浸润、转移中起一定的作用;同时对预测NSCLC的预后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6例NSCLC和20例正常肺组织中COX-2与EGFR的表达。结果56例NSCLC组织中,COX-2与EGFR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4.2%和67.8%,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P<0.01),COX-2与EGFR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组织学分型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肿瘤分期愈晚,细胞分化越差,淋巴结转移越高,COX-2与EGFR表达阳性率越高,腺癌中COX-2表达明显高于鳞癌,鳞癌中EGFR表达高于腺癌(P<0.05)。结论COX-2与EGFR在NSCLC中异常表达说明其在肺癌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NSCLC的生物学行为及估计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探讨Fas/FasL系统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生发展中所起的免疫逃逸作用,为临床早期诊断肺癌、判断预后、设计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Fas、FasL在NSCLC组织及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同时采用抗CD45RO抗体检测肿瘤组织中浸润淋巴细胞(TIL)的数量,应用TUNEL技术检测肺癌细胞凋亡。结果 Fas在肺癌组织低表达并存在异位表达,表达率与细胞分化有关;FasL在肺癌组织中高表达,表达率和细胞类型及淋巴结转移相关,与TIL浸润程度呈负相关,Fas表达与肺癌细胞凋亡水平无关。结论 NSCLC肺癌组织中普遍存在Fas表达的下调、异位表达及FasL高表达,导致癌细胞的免疫逃逸,参与NSCLC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组织蛋白酶 D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水平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期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 SP法检测 30例非小细胞肺癌石蜡切片组织中组织蛋白酶 D的表达 ,并结合临床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0例非小细胞肺癌中组织蛋白酶 D的阳性率为66.7% (2 0 /30 ) ,其表达与肿块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P <0 .0 5,P <0 .0 1 ) ,与3年存活率呈负相关 (P <0 .0 5)。结论 组织蛋白酶 D可作为判断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潜能和预后的辅助标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凝血栓蛋白2(TSP2)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改变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关系。方法用S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55例NSCLC癌组织和30例肺癌旁组织中TSP2的表达及MVD的改变。结果NSCLC癌组织中存在活跃的血管生成;MVD与NSCLC侵袭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55例癌组织中TSP2的阳性表达图像分析灰度值(149.10±2.94)明显高于30例癌旁组织的阳性表达图像分析灰度值(145.70±4.74)(P<0.05);TSP2的阳性表达与NSCLC患者的病情进展和转移明显有关。相关分析表明TSP2表达与MVD成负相关(r=-0.876,P<0.01)。结论TSP2与NSCLC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TSP2和MVD是临床估计NSCLC病情进展和侵袭转移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鞘氨醇激酶-1(SPHK-1)/1-磷酸鞘氨醇(S1P)、NFκB p65信号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耐药细胞中发挥其耐药性的作用。方法建立肺癌耐药细胞株H460/DDP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并通过Western blot、RT-PCR实验检测并比较耐药株和亲本细胞中的SPHK-l、S1P及NFκB相关信号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建立了肺癌耐药细胞株H460/DDP,并对其进行了耐药性评估(IC50H460/DDP=50.62μg/mL,RIH460/DDP=2.95);在药物浓度为10~80μg/mL时,肺癌耐药细胞株H460/DDP的细胞存活率高于肺癌细胞株H46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癌H460耐药细胞中SPHK-1、S1P及NFκB p65表达水平较亲本细胞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 5、P=0.046 5、P=0.021 8,P<0.05);且耐药细胞核内NFκB p65蛋白表达也显著增高。结论 SPHK-1/S1P、NFκB p65信号通路在肺癌H460耐药细胞中对发挥其耐药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肺耐药相关蛋白(LR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微血管密度(MVD)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变化、相互关系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6例NSCLC癌组织和27例正常对照肺组织中LRP、VEGF表达及MVD情况.结果 ①LRP阳性表达分布于癌细胞胞浆内,表达率66.1%,显著高于对照肺组织(P<0.01),其显著性与病理类型无关;NSCLC组LRP的表达在不同性别、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两年生存率的比较上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NSCLC组VEGF表达明显升高(P<0.01),其显著性与病理类型无关.NSCLC组VEGF表达与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③NSCLC组MV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显著性不受病理类型、病理分级的影响.MVD在Ⅲ+Ⅳ期肺癌中为18.5±5.8,明显高于Ⅰ期的13.8±5.1(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两年存活的MVD低于两年死亡的MVD(P<0.01).④NSCLC组VEGF、LRP高表达和MVD增高具有一致性(P<0.05).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与肺耐药相关基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LRP的高表达可能与VEGF上调其基因及VEGF促进肿瘤MVD增加有关.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有望降低甚或遏制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放射联合内皮抑素对肺腺癌细胞系A549的作用以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①以不同浓度的内皮抑素与A549细胞作用不同时间,MTT法选择生长抑制率≤20%的药物浓度(IC20);②将细胞分为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单纯用药组,药物与照射联合组,联合组分3个亚组,分别为加药培养24h、48h及72h后再照射2Gy.比较细胞存活分数,选择最佳药物作用时间;③用200mg/L药物浓度作用实验组,药物作用48h后X线0、2、4、6、8Gy剂量照射,绘制细胞存活曲线,与单纯照射组比较,计算增敏比(SER);④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VEGF值.结果 200mg/L浓度内皮抑素的放射增敏作用在药物作用48h后最为明显,增敏比为1.61、1.04;放射联合内皮抑素可降低肺癌细胞放射治疗后VEGF水平的表达.结论 内皮抑素对离体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系具有放射增敏作用,且最佳照射时间为药物作用后48h,其增加放射敏感性可能的机制为降低肿瘤细胞VEGF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s(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LINC00467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其对NSCLC细胞系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高通量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提取GSE19804和GSE18842数据集的生物信息学资料,分析LINC00467在NSCLC组织和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收集的25对NSCLC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以及NSCLC细胞系(A549、NCI-H266、NCI-H1299)和人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系HBE中LINC00467的表达;然后将NSCLC细胞系A549分别转染LINC00467siRNA(si-LINC00467组)和对照序列(si-NC组),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技术、CCK8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两组细胞的增殖情况,q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两组细胞细胞周期相关分子G1/S-特异性周期蛋白-D1(CyclinD1)和细胞周期分子细胞周期素蛋白依赖性激酶6(CDK6)的表达。结果 GEO公共数据库分析显示,LINC00467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肺组织(P<0.05),与癌旁组织和上皮正常细胞相比较,NSCLC癌组织和细胞系中LINC00467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A549细胞中si-LINC00467组中LINC00467表达水平明显低于si-NC组(P<0.01),且细胞活力和细胞克隆数均低于si-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si-NC组,si-LINC00467组CyclinD1和CDK6的表达受到明显抑制(P<0.05)。结论NSCLC组织及细胞系中LINC00467呈高表达,沉默LINC00467表达可明显抑制NSCLC恶性增殖的表型,可为NSCLC的靶向治疗提供潜在策略。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tamoxifen at a high dosage, which will offer a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an appropriate clinical use of the medicine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patients. Methods Three qualified NSCLC patients are selected and given tamoxifen (TAM) 160 mg per Os.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different times and then analyzed by high-performance liguid chromatography. The PK-GRAPH program was used to obtain the parameters. Results The concentration-time courses of the TAM 160 mg were fitted to one-compartment model.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were estimated as follows: Tmax (6. 35±1. 24)h, Cmax (217. 39±7. 71)ng/mL, AUC (12 127.39±636.16)ng · h/mL and T1/2ke(34. 13±2.97)h. Conclusion TAM 160mg one day per Os cannot reach the effective maintenance concentration in vivo required for reversing MDR in vitro. Loading-maintenance dose strategy is recommended to study the pharmacodynamies of tamoxifen at a high dosage in NSCLC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