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溶栓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71例。根据抗凝剂使用情况将其分为3组:A组23人(术后早期应用抗凝药);B组29人(术后血小板>300×109/L时使用抗凝药);C组19人(术后未使用抗凝药)。比较各组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和血栓分布特点以及发生血栓后经溶栓治疗后的效果,分析术前和手术相关因素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脾静脉直径和术前低血小板计数是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独立风险因素。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总的发生率为40.8%(29/71),A、B和C组分别为26.1%(6/23)、44.8%(13/29)和52.6%(10/19),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及主要分支均可发生血栓,其中脾静脉血栓占72.4%。溶栓治疗后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完全消融率为76.2%(16/21),而脾静脉血栓完全消融率仅23.8%(5/2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24,P=0.001)。结论脾静脉直径和术前低血小板计数是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独立风险因素。预防性使用抗凝药对降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发生率无显著作用。发生血栓后经全身溶栓治疗,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消融率高于脾静脉血栓消融率。  相似文献   

2.
肝硬化合并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导致肝硬化食道静脉出血的各种危险因素。病例来源于我院1983~1985年收治的部分门脉性肝硬化合并食道静脉曲张患者共100例,按其是否伴有食道静脉曲张出血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各50例,对导致出血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了回顾性调查。最后本文提出了引起静脉曲张出血的始发危险因素是门脉高压的程度;门静脉游离压>3.49Kpo,或B超探测门静脉(总干)直径>1.9cm,脾静脉(脾门处)>1.3cm。促发因素;男性,年龄>40岁,合并肺部感染,脾功能亢进(血色素<70g/L,白细胞计数<5×10~9/L,血小板<60×10~9/L)。具备上述始发危险因素二项和促发危险因素二项以上的食道静脉曲张患者,提示出血高度可能性。建议用B型超声探测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直径作为判断门静脉压的一种手段,可使肝硬化患者避免导管检测或食道镜检查带来的危险和不便。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评估门静脉脾动脉化对门脉高压症的治疗效果,对丝线栓塞性门脉高压模型犬进行脾动脉门静脉吻合联合完全门体分流(PACS术),并观察治疗效果。方法对门脉高压犬采用脾切除、门静脉(入肝段)-脾动脉吻合、门静脉(远肝段)-腔静脉吻合。测定入肝门脉、入下腔门脉血流、压力;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内径、最大血流速度、血流方向;观察手术前后肝功能变化,肝脏蛋白质合成变化。结果术后向肝门脉流量(PVF)上升至原来的180%,向肝门静脉压(PVP)上升至原来的196%,门静脉入下腔门脉血流量增至原先的130%,而压力降至原来的45.5%,均具有极为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周末肝功能指标和蛋白合成与术前比较,改变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ACS手术成功率较高,术后死亡率低,可同时提高入肝血流和降低侧支压力,是一种值得尝试和进一步研究的新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青年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切除的效果,探讨影响肝切除术后生存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行肝切除术的79例年龄≤40岁的青年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病理学特征,并与同期收治的67例年龄≥65岁的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对照,分析青年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并以死亡作为终点事件,对手术切除术后的生存率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青年肝癌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甲胎蛋白值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丙肝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老年组(P<0.05)。而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临床症状、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吲哚氰绿15min滞留率、肝切除范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天数、肝硬化、肿瘤个数、大小、门静脉癌栓、肿瘤分化程度、术后生存率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后发现,术前白蛋白<35g/L和最大肿瘤直径≥5cm是影响青年原发性肝癌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手术切除治疗青年、老年肝癌是安全的、可行的。术前白蛋白<35g/L和最大肿瘤直径≥5cm是青年肝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对机体液递物质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评价。方法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40例,分为TIPS组和内科组,每组20例。另选健康成人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放免法及生化分析法测定各组各时段血清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浆丙二醛(MDA)的水平,观察临床表现及肝功能的变化。结果TIPS术后所有患者出血停止,一般状况改善明显,TIPS术后1 d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较术前升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7 d有所降低,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两治疗组40例患者血清NOI、L-6及血浆MDA水平治疗前后均高于健康正常人(P<0.01)。TIPS组术后NO水平与内科组治疗一周后相比明显升高(P<0.01)。TIPS组术后NO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TIPS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近期疗效显著,术后肝功能无明显损害;术后血清NO水平升高,其机制可能与TIPS引起门脉及全身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关;MDA无明显变化,表明肝脏总的血流灌注减少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低级别胶质瘤(low-grade glioma, LGG)患者术后出现复发及恶性转化(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MT)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9年3月至2019年4月接受LGG切除手术及随后进行术后随访的163例患者资料。将术后未出现复发或MT的患者纳入对照组(85例),术后出现复发的患者纳入观察1组(44例),术后出现MT的患者纳入观察2组(34例)。基于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探讨复发和MT的危险因素与预测价值。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1组患者在术前癫痫发作、术前卡氏(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KPS)评分和手术方式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和观察2组患者在性别、术前KPS评分、肿瘤大小和手术方式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和观察1组患者在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IDH)突变、增殖细...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影响结、直肠癌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05年12月至2006年12月间我院254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分析生活方式、术前及术中因素等对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肥胖、根治度、麻醉方式和术前吸烟、饮酒史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而术前合并症(P=0.001)、肿瘤分期(P=0.021)和手术时间(P=0.025)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合并症是术后产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01,OR=5.871,(95% CI 2.958~11.651)].结论高龄并非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术前合并症、手术时间和肿瘤分期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而术前合并症是术后并发症产生的危险因素.因此,治疗术前合并症、缩短手术时间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行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29例术后股骨头坏死的患者资料与同期其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式、骨折类型(Garden分型)、复位质量、伤后手术时间、术前牵引、负重时间、内固定是否取出等因素,分析可能导致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折类型(Garden分型)、复位质量、术前牵引与术后股骨头坏死有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折类型(Garden分型)、复位质量、术前牵引显著相关(P<0.05)。结论骨折类型(Garden分型)、复位质量、术前牵引是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手术方式、伤后手术时间和内固定是否取出等与术后股骨头坏死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9.
提要本文观察了12例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发现IgM 术后10天明显下降(P<0.01),术后60天有回升趋势(0.050.05);E 玫瑰花结形成试验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但均低于正常值(P<0.001)。结果表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免疫功能已有改变,脾切除使这些改变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食管癌患者血浆D-dimer水平的变化规律,评估发生血栓的风险。方法随机选取行手术治疗的29例食管癌患者为癌症组,同期开胸的12例良性病变患者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d、术后9d的血浆D-dimer水平,与其病理学特征及手术方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D-dimer在对照组(P<0.001)和癌症组(P<0.001)中均升高,但在癌症组中升高趋势明显(P<0.001)。癌症组中,血浆D-dimer在术后3d较术前升高显著,在术后9d升高趋于平缓。围手术期食管癌患者D-dimer水平改变与病理类型(P=0.64)、病理分级(P=0.84)、TNM分期(P=0.52)、手术方式(P=0.83)均无关。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血浆D-dimer变化明显,术后可能并发血栓的风险也较高。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研究门脉高压犬小肠微循环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 行缩窄门静脉主干1/2 加丝线慢性栓塞术建立犬肝前性门脉高压症模型,观察小肠黏膜上皮和黏膜及黏膜下层微循环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肝前性门脉高压犬小肠黏膜及黏膜下微循环超微结构改变的特征为:血管数量增多,直径增大;微动脉腔小、壁厚,胶原纤维增生、紊乱,内皮细胞受损;微静脉腔大、壁薄,基膜及内皮细胞受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白细胞浸润;肠黏膜上皮细胞、基底膜受损,回肠平滑肌细胞核畸形。结论 门脉高压犬小肠黏膜及黏膜下微循环超微结构出现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罗洛尔、普萘洛尔和卡维地洛降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大鼠门静脉压力的疗效及相关机制,并对此3种药物的作用优劣作综合评估。方法 CCl4诱导大鼠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模型,于模型稳定后分别给予阿罗洛尔、普萘洛尔、卡维地洛灌胃2周;插管法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门静脉压力(PVP),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肝组织中α-SMA表达;Masson染色法测胶原纤维面积。结果阿罗洛尔组和卡维地洛组PVP较模型组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两组PVP均低于普萘洛尔组(P<0.001,P=0.032);和模型组比较,阿罗洛尔组及卡维地洛组的MAP和HR均明显下降(P<0.05);卡维地洛组MAP较阿罗洛尔组更低(P=0.011);普萘洛尔组仅MAP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03),而HR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143)。阿罗洛尔组和普萘洛尔组仅TBIL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01),而卡维地洛组ALT、ALB、TBIL均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0.001,P<0.001,P=0.045);阿罗洛尔、卡维地洛、普萘洛尔组α-SMA表达及胶原纤维面积均较模型组减少,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罗洛尔能够显著降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大鼠的门静脉压力,疗效与卡维地洛类似;在改善肝功能方面阿罗洛尔不及卡维地洛,但阿罗洛尔对MAP的影响要小于卡维地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脾大、脾脏巨噬细胞 (MΦ)在门脉高压症 (PHT)脾亢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透射电镜等方法 ,对比观察PHT脾脏MΦ 内ACP含量 ,MΦ 超微结构及MΦ 吞噬破坏血细胞数量的变化。并对PHT患者的脾指数、MΦ 内ACP含量及外周血细胞计数三者之间作相关分析。结果 同正常脾脏相比 ,PHT脾脏MΦ 内ACP含量增多 ,MΦ 表面伪足增多、增长 ,胞内溶酶体数量增多 ,MΦ 吞噬破坏红细胞、血小板的数量明显增多。PHT患者的脾指数和MΦ 内ACP含量与外周血细胞计数成反比 ,脾指数和MΦ 内ACP含量成正比。结论 脾大、脾脏MΦ 在PHT脾亢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脾脏巨噬细胞 (M)对门脉高压症 (PHT)脾亢以及脾脏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透射电镜等方法 ,观察PHT脾脏M的数量、分布、超微结构、M内ACP含量以及M吞噬破坏血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 PHT脾内M细胞密度减少 ,M内ACP含量增多 ,M表面伪足增多、增长、胞内溶酶体数量增多 ,M吞噬破坏红细胞、血小板的数量明显增多。结论 脾脏M在PHT脾亢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PHT脾脏仍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肝功能状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食管曲张静脉套扎 (EVL)后对PHG的影响。方法 对 4 7例肝硬化患者 (伴PHG者 34例 ,不伴PHG者 13例 )分别行肝功能、胃内HP测定 ,胃镜下判断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及其程度。EVL患者术后 1~ 2月复查胃镜 ,观察PHG变化。结果 肝硬化患者HP感染率低于对照组 ,肝硬化伴或不伴PHG者HP感染率无显著差异 ,轻度PHG与重度PHG患者HP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PHG发生率较高。EVL术后PHG加重或发病率增加。结论 PHG与HP感染无关 ,肝功能状态可影响PHG的发生及程度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PHG发生有密切关系 ,但静脉曲张程度与PHG程度无关 ;EVL术后可诱发或加重PHG。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LCPH)患者肝窦内皮细胞功能与肝功能性血流量(FLPF)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50例LCPH患者和10例同期手术的非肝硬化肝囊肿患者,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CD44的表达水平,放免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的含量,D-山梨醇清除率法检测FLPF。结果对照组肝组织CD44表达水平很低,阳性染色面积为(3.49±0.38)μm2,LCPH组则明显上调,达(41.38±11.88)μm2。对照组血清透明质酸含量为(48.15±14.39)μg/L,LCPH组升高,达(116.11±20.12)μg/L。对照组FLPF为(1 261.22±65.79)mL/min,LCPH组降低至(770.33±48.53)mL/min。结论 LCPH患者肝窦内皮细胞功能的变化与FLPF的降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