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新建客运专线最高运行速度已达到350 km/h,道岔平面线型是影响列车过岔速度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不同的过岔速度选择合适的道岔线型,计算后得到设计参数,对指导道岔选型和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利用平面参数法推导各种平面线型的计算公式,提出道岔线型设计流程,并通过实际算例比较了各种线型的应用范围及优劣性.研究表明,列车低速过岔时宜采用小号码单圆或复圆曲线道岔,高速情况下则宜采用含有缓和曲线的道岔线型;缓和曲线的加入,可以在减小圆曲线半径的基础上提高列车的侧向过岔速度,并满足平稳性要求.  相似文献   

2.
对地铁正线道岔平面及号数提出个人技术观点,并推荐一种结构先进、平面设计合理、适合地铁运输特点的10道岔。  相似文献   

3.
针对道岔已有线型建立了车辆--道岔耦合动力学仿真模型,分析各种道岔侧线线型的动力学特性,提出适合大号码道岔的合理线型设置方案.结果表明:侧向通过速度为80 km/h道岔采用切线+圆曲线线型在结构受力、运行舒适性等方面比采用单圆曲线线型具有优越性;侧向通过速度为160 km/h道岔,采用缓圆缓线型比圆缓线型更能降低列车通过转辙器和辙叉区域的动力响应,对于缓圆缓线型,先加大起始缓和曲线半径的方法比加大中间圆曲线半径更有效.  相似文献   

4.
为改善有轨电车通过道岔区域时所产生的轮轨冲撞以及钢轨异常磨耗问题,以某有轨电车路段轮轨异常磨耗为例,对道岔各部分轨距及间隔尺寸进行验算。根据道岔设计图纸,计算护轨端部轮轨间接触关系,提出有轨电车轮轨线型关系的改进措施。根据不同类型道岔磨耗情况,对各类型道岔的几何线型以及翼轨缓冲段槽宽进行优化分析和分类汇总。研究结果表明:当车辆转向架以自由内接形式通过曲线时,可能出现2种轮轨撞击情况,即后轴外侧车轮与护轨撞击和前轴内侧车轮与护轨相互撞击;为保证辙叉区护轨及翼轨处不发生轮轨撞击,护轨及翼轨缓冲段起始点与内外轨作用边槽宽应取各种工况下最不利值;合理加宽护轨及翼轨缓冲段起始槽宽,可实现辙叉区车体平稳转向;通过对有轨电车道岔几何线型进行调整,可以极大地减缓轮轨之间的冲撞。  相似文献   

5.
地铁道岔尖轨是道岔实现转换功能的主要部件之一,尖轨线型不良不仅使列车产生晃动,也会影响与基本轨的正常靠贴和自由状态平面位置。尖轨与基本轨靠贴时存在离缝、卡阻和尖轨原始位置不准,会使尖轨失去稳定刚度和增大道岔锁闭“框动”、转换动力以及出现转换反弹现象,继而恶化通号转辙设备的工况,影响道岔的正常使用。由此,轨道专业人士应高度重视尖轨的线型控制。在实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尖轨从生产制造、运输、存放、上道使用过程中线型发生不良变化的成因,提出相应对策措施;并介绍尖轨线型的检测复核和矫正手段。其中,首次倡导“一弦矢距法”检测复核整根尖轨线型的现状,特别针对曲线型尖轨,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得到“一弦”条件下尖轨各检测点理论矢距值,为尖轨上道前进行预矫正提供了依据,这对地铁停运后的有限时间天窗内圆满完成尖轨更换作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跨座式单轨道岔的线型及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座式单轨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一种典型制式,其单轨道岔技术也是轻轨关键技术之一.研究重庆轻轨2号线跨座式单轨关节型道岔线型的形成,推导出道岔线型的参数值,并按照道岔工程的实际要求,提出一种由简洁方式表达的道岔线形图及道岔线型检测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7.
结合国家铁道试验中心改扩建工程,研究设计了乘越式辙叉曲线道岔。辙叉采用乘越式结构,列车经过道岔主线时,与区间线路一样,不通过辙叉设备,从而对线路和列车极为有利。道岔设计时,充分吸收了我国客运专线道岔成功的相关经验,根据试验线的半径等相关参数,确定了道岔的平面线型、岔枕的选型、转辙器和辙叉的尺寸等。道岔制造完成后,铺设于国家铁道试验中心,使用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8.
30 t轴重重载运输是货物运输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结合山西中南部铁路的建设,前期研究开发了30 t轴重60 kg/m钢轨12号、18号重载道岔,经在既有线上道试验,总体使用效果良好。但根据目前的相关技术标准,30 t轴重重载线路应使用75 kg/m钢轨,为此有必要研究开发75 kg/m钢轨重载道岔。简要介绍75 kg/m钢轨12号、18号重载道岔的研究设计,包括平面线型及结构设计,通过增大导曲线半径、尖轨加宽技术,设置轨撑、采用镶嵌式合金钢组合辙叉和高锰钢组合辙叉(爆炸硬化)等优化道岔结构设计,经动力学仿真分析研究表明:75 kg/m钢轨重载道岔的结构部件位移及加速度均低于标准限值,并且能够满足行车安全性要求。  相似文献   

9.
道岔是中低速磁浮线路的专用换线设备。文章通过对中低速磁浮交通道岔平面线形的研究,对设计规范中给出的道岔线形进行验证,给出修订意见;对设计规范中的道岔平面线形提出优化建议和计算参数校核;并对新设计道岔的线形提出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速铁路道岔及区间渡线设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国外高速铁路研究、设计、运营的科学实践,结合我国高速铁路研究及既有线提速改造的经验,从理论与设计上,就高速铁路大号码道岔和区间渡线平面参数的选择及理论根据进行了分析,并参考国外发展趋势,对我国高速铁路道岔及区间渡线设计及今后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冬季雨雪天气会使道岔不能正常密贴及转换,通过软硬件结合设计,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新型感应加热道岔融雪系统,能自动融化道岔融雪并提高目前所使用加热方式的效率及预热时间。介绍道岔融雪系统的背景、现状及意义,分析系统的组成、配置、功能及工作原理。利用PLC及MCGS(Monitorand Control Generated System,简称MCGS)组态软件相结合设计监控子系统并进行了仿真。采用电磁感应加热技术开发加热子系统,设计了硬件组成结构及加热子系统的主电路,现场进行初步试验,结果满足加热需求并缩短了预热时间、提高了热效率。  相似文献   

12.
为了准确、快速评估地表水源热泵系统的节能、环保及经济效益,采用C#语言,自主开发了一套设计与评估软件。详细介绍了江水源模块的数学模型;针对重庆市某江水源热泵项目,软件计算结果显示:当取水泵分别以定频、变频运行时,与常规系统相比,该系统年节能率分别为8.8%、17.0%,综合能效分别为3.85、4.23;取水泵变频运行的节能率与水泵台数控制的灵活性呈负相关关系。验证表明,该软件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和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铁路桥梁现浇支架设计技术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架现浇制梁是铁路桥梁建造重要方法之一,但由于其缺乏系统完善的设计技术,桥梁特别是大中跨度桥梁现浇支架安全、质量事故时有发生。以铁路桥梁现浇支架设计技术积累为依托,结合京石铁路客运专线某(80.6+128+80.6)m跨度连续梁支架现浇工程实例,对桥梁现浇支架设计技术(支架形式、荷载及其组合、工况分析、模型建立、结构计算和设计要求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论述,以期对其他铁路现浇支架设计和施工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铁路选线设计方案优选是一个多目标决策问题。根据铁路选线设计方案优选评价的内容和特点,从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施工及环境影响和社会政治经济意义4个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应用物元可拓理论,并结合AHP权重确定方法,依据优选评价等级划分标准,提出了铁路选线设计方案物元优选综合评价模型,可较好地反映铁路选线设计方案的内涵,对铁路选线设计方案的优选评价有借鉴作用。实证研究表明,此评价模型可用于判定铁路选线设计方案优选达到的程度,以及进行不同时期铁路选线设计方案的比较。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直线电机运载系统的特点,结合广州地铁4号线用道岔的设计与使用情况,对适用于国内直线电机运载系统道岔的类型、号数、平面设计、结构设计、轨下基础及电务转换设备等的选择与设计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6.
根据n(n≥3)个点的地方独立坐标及对应的WGS-84坐标,结合平面坐标转换模型、布尔莎模型和三维坐标差转换模型,完成了地方独立坐标系与WGS-84坐标系转换参数的计算。基于该转换模型,利用Google Earth COM API、LibKML等开发接口,完成了AutoCAD数字地形图数据到Google Earth上的三维表示。  相似文献   

17.
详细介绍重庆跨座式关节型道岔运动系统的仿真设计过程,阐明如何在设计中布置驱动点、计算曲臂长度、布置导槽、获得台车运行轨迹。通过道岔的运动特性分析和道岔的驱动扭矩计算,全面了解道岔的运动特点和各个驱动点的受力状况。  相似文献   

18.
结合项目实际需求,分析借鉴现有系统的经验教训,通过模块化设计,基于Arc Engine组件设计,开发了具备良好移植性、扩展性和稳定性的GPS定位跟踪系统,并实现了定位数据存储、高时态地图绘制、网络数据通信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结合既有铁路改造工程实际情况,对道岔插铺施工组织及其造价编制进行了客观分析和针对性探讨,阐述了工程施工组织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以及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0.
地铁防淹门系统的方案比选和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铁防淹门系统是一种防灾设备。通过对地铁防淹门系统的现状分析和方案比选,结合西安地铁1号线工程设计,推荐采用液压防淹门系统的设计方案。介绍该方案的系统构成、性能特点和设计接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