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秦余  于泉 《交通标准化》2017,3(3):20-29
为研究信号交叉口行人与非机动车的干扰机理,通过对拍摄的视频进行标定,获取行人与非机动车在穿越信号交叉口过程中每间隔0.1s 的瞬时位置、速度、加速度数据,通过分析行人与非机动车运行轨迹的重合程度,研究行人与非机动车各类型出行方式之间的干扰程度;通过分析干扰和非干扰状态下行人与非机动车的水平偏移量、速度、加速度以及加速度方差的不同,研究干扰对行人与非机动车运动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行人受干扰时,水平偏移量是主要改变量;电动自行车和电动三轮车受干扰时,速度是主要改变量;自行车受干扰时,水平偏移量和速度都有变化;干扰对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加速度有一定影响,但是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作为道路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交叉口时道路网的节点和枢纽,是道路交通的咽喉.又因为交叉口往往是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混行实现各类交通汇合、转换、通过,机动车驾驶员在通过路口的同时,需要读取交通指示、遵循交通控制、实施转向、避开行人和非机动车等动作,所以极易发成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3.
城市道路混合交通中,路段上的行人过街受到机动车行驶的干扰显著,同时行人过街也会影响机动车的正常行驶,造成了路段的拥堵.本文首先归纳了行人过街设施在人行横道、过街天桥与地下通道、人行便道以及路段行人过街信号设施等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提出通过合理设置人行横道与行人过街灯、行人便道、过街天桥与过街地道、非机动车道、标识标线来完善行人过街设施的措施;最后以公交长椿街路口东站以东为案例展开行人二次过街信号优化设置的实际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路段和临近交叉口信号联动,晚高峰行人的有效过街时间增加了25%,午平峰长椿街交叉口东进口的被利用绿灯时间增加了20%.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电动自行车骑行者的视觉行为特征,明确其对电动自行车行驶安全的影响,采用德国SMI IVIEW X帽子式眼动仪对电动自行车骑行者在包含机非混行、行人非机动车混行、机非隔离3种类型的固定路段开展了眼动实验,获取了骑行者在不同的道路环境中的眼动参数,包括眼动时间、视角分布、注视持续时间和注视点分布等。根据数据结果,结合现状电动自行车路段行驶状况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建议: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当尽量将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分离,设置合理的非机动车道和路边停车带,减少机动车对非机动车骑行的影响;同时应将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分离,减少电动自行车和行人之间的冲突隐患。  相似文献   

5.
研究城市行人-非机动车共享道的慢行交通特性,对优化慢行系统的组织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选取南京市4条典型的行人-非机动车共享道展开调查,通过对共享道上的慢行交通基本参数进行定义和统计分析得到其交通基本特性。并以实测数据为基础,建立共享道上非机动车通行能力关系模型,得出共享道上自行车与电动车的实际通行能力分别落在[500~550]、[700~750]区间内,单位为units/h·m。  相似文献   

6.
提出基于传感网络的货场监控系统的设计架构,利用各种传感器和单片机实现货场的安全监控。本系统在火灾、水害、有害气体浓度过高,非法人员闯入盗窃时,自动启动应急预案,利用TC35i自动拨打急救电话。通过GSM网络发送短信给相关人员,在仓库内采用声光报警方式通知相关人员,在最短时间完成预警,并启动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7.
固定信号控制系统下,城市中心区行人过街和机动车流有很大的冲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提出将重力传感器与交通信号灯联动系统应用于商业中心区步行街与城市干路交叉口控制车流、人流的实施方案。本研究从重力感应的布设位置、与交通信号联动系统的控制流程、行人可接受等待时间等参数出发,实现交通信号相位控制及依据重力传感器上等待行人总重量实现联动控制,更加符合人性化设计,改善现阶段商业中心区步行街与城市干路交叉口行人过街延误时间长、机动车交通流混乱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非机动车及行人在交通事故中占很大比例,并处于弱势地位,急需得到特殊保护。利用交通冲突技术(TrafficConflictTechnique,TCT)分析行人和非机动车在交叉口的安全状况,提出减少冲突的策略。以北京市交通冲突问题较典型的平面交叉口为例,针对设置非机动车二次左转待转线、为右转机动车设置右转红绿灯、为行人设置二次过街安全岛、改变平面交叉口护栏长度及位置等典型改善措施,采用违章比例、车速、步速、冲突数等指标,对比分析措施实施前后交叉口的交通运行状况,评价改善措施实施效果。结果表明,采取的改善措施能提高平面交叉口弱势群体的交通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为改善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环境、促使城市交通模式由“车本位”向“人本位”转变,北京市自2006年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并于2010年6月发布了《北京城区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以上述工作为基础,介绍了《导则》编制的总体思路,分析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的基本要求及设计体系构成.结合北京市相关调查...  相似文献   

10.
梁冰  马晓忠 《北方交通》2023,(3):65-67+71
阐述了高速公路入口治超机电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并对入口治超机电设备安装进行了分析。根据当前高速公路收费站入口及收费站广场的实际情况,详细介绍了三种系统布置方案,分别为被交道路或连接线高速称重检测车道、收费站广场外侧称重检测车道、收费站外广场及入口收费车道结合检测车道。高速称重检测系统、入口称重检测系统均由称重检测子系统、数据处理子系统、闭路监视子系统和附属设施等构成,二者的具体联动方式存在差异。高速公路收费站入口治超系统的设置与统一,可有效推进货车通行费计费方式改革,对于促进地区和全国高速公路规范与安全运营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信号交叉口非机动车及行人交通控制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简述了我国信号交叉口混合交通流特征和研究现状.针对我国典型四相位(双向左转)信号控制交叉口,分析了行人、非机动车以及机动车的运行特征,给出了计算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能力的公式和信号控制方法,并结合南京市太平北路一珠江路交叉口的几何尺寸和流量数据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通过设置行人、非机动车专用信号,能够有效避开混合交通流在交叉口的冲突,提高了交叉口的交通安全性及其通行能力.该研究的应用前景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12.
混合交通是指各种交通工具或各种交通工具与行人共用同一单幅道路的交通现象,通常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不同种类机动车的混合交通;二是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混合交通;三是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的混合交通.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远期隧道拓展、施工技术难点、通风排水要求、运营管理、洞口景观效果和工程造价等方面对徐州市韩山隧道工程横断面设计进行比选,建议近期工程采用连拱隧道,在机动车道外侧设置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远期工程连拱隧道仅供机动车通行,在连拱隧道左右侧各设置1个附洞,专供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  相似文献   

14.
混合交通是指各种交通工具或各种交通工具与行人共用同一单幅道路的交通现象,通常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不同种类机动车的混合交通 二是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混合交通 三是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的 混合交通。其中.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混合交通是我国城市交通的主要特征.尤其是机动车与自行车在交叉口的混合通行状况更是各城市交通管理的一大难点。主要表现在机动车与自行车在交叉口的冲突所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针对重特大交通事故中的行人保护问题,提出了基于侧面行人特征的实时行人检测预警系统(PDWS)。系统由检测模块和预警模块两部分组成,其中检测模块使用Haar与HOG特征和AdaBoost与SVM分类器,通过侧面行人样本库完成行人特征的提取与检测,同时应用窗口拆分法与快速窗口扫描算法提高检测效率,得到一个具有高检测率与低误检率的结果。在预警模块融合了行人距离、汽车速度及角速度信息,判断前方行人存在碰撞的危险。使用系统及算法对城市环境复杂背景下横过街道的行人进行了实车验证。测试结果表明:对704Pixet×576Pixel图像的检测帧率为13~18帧·s-1,检测率大于859/6,误检率小于l%,预警时间小于1S,实车验证结果达到了车载主动安全系统实时性与准确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交通标志标线的重要性公路标志、标线是非常重要的,它为公路使用者(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及时提供公路有关情况的无声语言信息,它是通过图形、符号、颜色、文字形式向道路使用者传递特定信息,是公路必不可少的重要附属设施,如设置不当或没有设置都将引起交通事故和  相似文献   

17.
以当量人群描述非机动车和行人对机动车通行的共同影响,对城市无信号控制T型交叉口的交通流运行优先等级进行重新划分,共划分为5 级.将主路直行车流和横穿支路的当量人群流作为独立优先流,应用间隙接受理论,研究了各次级交通流的可能通行能力计算方法.考虑高等级次级交通流及横穿主路的当量人群流的影响,采用概率论方法研究了各次级交通流的可能通行能力修正系数,从而得到各次级交通流的实际通行能力计算模型,进而得到整个无信号控制T型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计算方法.结果表明,以当量人群描述非机动车和行人对机动车通行的共同影响计算过程简单,符合我国城市道路交叉口非机动车和行人多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8.
交通平抑的概念是:在居住区和有许多行人和非机动车的街道,降低机动车的行车速度。  相似文献   

19.
在对城市优先控制T型交叉口进行交通调查基础上,分析交叉口混合交通流运行特性;对交叉口主路到达行人及非机动车流按“群”统计,借鉴间隙接受理论模型,对混合流下交叉口交通流运行等级进行划分,将主路到达的行人及非机动车流看作独立优先冲突流,并对其冲突特性进行分析,最终建立适应混合流下优先控制T型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为交叉口改造、管理控制方式选择及整个路网通行能力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城市交通以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的混合交通流为主,行人干扰现象严重。行人干扰模型是城市微观交通仿真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现场调查及分析行人对交通干扰的概率分布,提出行人干扰模型。根据实际测量情况,确定其概率函数,给出各参数的含义,参数可修正以适应不同的交通状况,最后给出计算机实现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