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伶仃洋是华南具有重要航运功能的河口湾,在其东西两岸分布着广州港南沙港区、深圳港西部港区、中山港等重要港口,伶仃航道和铜鼓航道是广州港和深圳港的重要出海通道。伶仃洋港口航道的主要问题是泥沙淤积问题。基于现场实测资料分析、卫星遥感分析、泥沙水槽试验、港池淤泥密度测量与分析等手段,对伶仃洋港口航道的泥沙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包括泥沙运动动力条件特征、泥沙来源与运移形式、悬沙和底质特征、港口航道泥沙淤积特征及机理、泥沙水力特性试验、浮泥及适航水深利用等,并根据伶仃洋港口航道泥沙特点提出南沙港区港口航道维护对策。  相似文献   

2.
温州浅滩围涂工程悬沙分布和输移沉积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温令平 《水道港口》2004,25(Z1):70-74
应用遥感技术分析了瓯江口地区悬浮泥沙分布和输移特征,以及温州浅滩围涂工程实施后对航道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3.
随着黄骅港的建设发展,防波堤、深水航道的不断加深及向海域延伸,势必会对周边海域泥沙运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研究工程建设后黄骅港海域的泥沙特性,采用卫星遥感技术及现场实测资料分析方法,对黄骅港工程海域沉积物分布、海域含沙量分布、岸线演变及等深线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给出了黄骅港海域沉积物类型及分布情况,以及随工程建设发展的海域悬沙分布情况及近期的岸线演变情况。得出黄骅港外航道的整治工程建设使得黄骅港泥沙特性向着有利于港口发展的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4.
基于非洲某铁路港口联运工程项目,对80000DWT深水航道工程的泥沙回淤进行研究分析。分析该地区泥沙特性和运动特征;阐明泥沙问题是关乎本项目航道工程成败的一个关键难题;提出在航道两侧设置拦沙堤的工程措施来减少航道的泥沙回淤。建立二维潮流泥沙模型,计算不同拦沙堤方案下的泥沙回淤情况,对方案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港口航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不足,提出了基于物联网和GIS智慧航道系统解决方案。系统重点用于解决港口运输船舶的管理、疏浚工程/航道养护管理、港作船舶管理、航保信息管理、水文泥沙信息发布等具体问题,并结合水运工程专业知识挖掘各类信息,从而指导港口航道的运营。  相似文献   

6.
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河床演变及航道整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系统总结前人对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泥沙和航运问题研究主要成果的基础上,从三峡水库建库前的天然水文泥沙条件、河道边界形态及组成、河床演变规律、滩险及航道现状,建库后的水力因子变化、泥沙淤积分布及规律、河床变形及发展趋势、航道条件变化、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变化等方面,对建库后三峡变动回水区河段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泥沙淤积对航道与港口的影响及其治理措施等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粉沙质海岸港口航道骤淤防治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粉沙质海岸界定标准中的泥沙中值粒径参数值,以及粉沙质海岸不同类型划分。结合港口航道淤积特点,提出粉沙质海岸港口航道泥沙骤淤防治设计标准问题;将重现期概念应用于骤淤统计,以此衡量骤淤的强弱;同时,对骤淤重现期的合理防治标准进行论证,给出建议标准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模型试验得出三峡成库后乌江河口段泥沙累积性淤积,河床普遍淤高,将对该河段的航道、港口等带来极不为利的影响,经采取整治措施后,减少了泥沙淤积、缩小边滩、稳定航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根据波浪预报理论、能量传递理论和能量平衡原理,将风生浪—浪掀沙—潮输沙—航道淤积这一复杂的海洋动力转化过程简化;抓住开敞式航道泥沙骤淤的源头因素,建立航道泥沙骤淤与大风天有效风能的关系,根据实测资料进一步建立骤淤淤强沿程分布计算关系式。滨州港外航道大风天泥沙骤淤沿程分布预报主要采用类比分析方法;依据相邻港口黄骅港的实测资料拟合淤积率相关系数,通过对不同口门位置不同航道等级不同大风重现期等多方案组合的计算分析,为滨州港外航道平面布置方案的比选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交通科技的事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无线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遥感技术、自动测控技术和全球卫星实时定位系统等高科技逐步在浙江省港口、航道建设和管理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1.
黄骅港外航道泥沙问题的治理及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华 《水道港口》2009,30(4):233-240
黄骅港航道泥沙骤淤问题是港口发展的主要障碍,在现场观测资料、动力条件、泥沙环境和淤积成因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黄骅港航道泥沙问题治理的研究方法、整治工程后的淤积情况和实际效果。结合几年来参与黄骅港泥沙研究工作,介绍了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包括关于海岸的性质划分、粉沙质海岸航道骤淤的条件和泥沙运动形式、粉沙质海岸泥沙研究的特点和粉沙质海岸航道泥沙骤淤的治理。  相似文献   

12.
航道平面布置受地形、地质、潮流以及周边环境条件等因素影响较大。以某公共航道工程为实例,采用潮流泥沙数学模型试验和船舶操纵试验等方法,从工程区域自然条件、工程与环境保护区的关系以及港口中远期发展规划等方面对航道平面布置进行分析论证,确定最优轴线方案。并论述航道尺度确定时的设计创新内容,为综合制约因素较多的类似长里程航道项目平面布置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日照港港口规模的不断扩大,部分港区和航道内出现泥沙淤积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开展研究工作,建立了日照港区二雏潮流数学模型并进行数学模型的验证,根据建立的水动力数学模型,研究各期工程日照港水域水流条件的变化并进行比较;根据历年港区水下地形测量资料.分析港区和外海航道的回淤情况,研究泥沙来源及回淤产生的原因;在缺少泥沙实测资料的情况下,参照邻近港口的风浪泥沙相关关系,推求日照港水域大风天含沙量关系,据此预测港区扩建后的泥沙回淤情况。  相似文献   

14.
卫星遥感在港口、航道工程中的应用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一梅  张东生 《水运工程》2001,(10):10-13,16
阐述遥感信息(RS)技术用于泥沙和水深研究的基本原理,回顾近20年来RS技术在港口、航道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对RS技术在港口航道工程应用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闫勇  韩鸿胜 《水道港口》2012,33(2):113-118
利用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实测水文、泥沙及水深测量等现场实测资料分析,建立了南起万山群岛、北至虎门、东起汲水门、西至珠海—澳门的港珠澳大桥整体物理模型,研究工程实施对伶仃洋诸港口、伶仃航道、铜鼓航道及附近海域流场、潮位和水深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港珠澳大桥实施对潮流、潮位的影响仅在桥轴线上下游各4 km的范围内,对伶仃航道、铜鼓航道通航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邱喜  尹崇清 《水道港口》2008,29(2):130-135
重庆主城区河段处于回水变动区,三峡水库按175 m方案蓄水后,随着水库运行时间的增长,主城区河段的泥沙淤积将成累积性增加,两岸边滩加高加宽,弯道凹岸冲刷,凸岸淤积,河床演变剧烈,泥沙淤积将会对重庆河段的港口、航道和沿江市政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综合各方面考虑,进一步加大长江上游的水土保持力度,采取建库拦沙及蓄水攻沙,根据泥沙淤积情况规划调整河道岸线,实施港口改造和航道整治等综合措施,将成为减少重庆河段泥沙淤积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殷缶  梅深 《水道港口》2010,(6):608-608
本刊从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获悉,由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孙连成研究员等同志编写的《淤泥质海岸天津港泥沙研究》一书已由海洋出版社出版。该书介绍了港口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与发展;描述了港区海域近几十年来的水沙自然环境;论述了港区水动力和细颗粒泥沙的基本特性以及港口和航道工程在不同建设时期的泥沙问题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粉沙质海岸泥沙具有易起动、易沉降、密实快的特点,对港口航道维护具有较大影响。通过双导堤布置形式来降低港池航道的回淤,是射阳港区进港航道整治工程中的关键。采用模型试验对不同堤顶高程下港区进港航道的泥沙淤积量及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分析表明,堤顶高程在平均高潮位附近可在工程造价和减淤效果两方面均取得较好的结果,可供类似工程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中山港区69个泥沙样点的表层沉积物调查结果,从粒度级配、中值粒径、分选系数、偏度等参数入手研究表层沉积物特征,分析推断底质泥沙的运动规律,给出港口航道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20.
孙连成 《水道港口》2014,(4):286-293
文章基于天科院多年来在淤泥质港口工程实践中,所开发出的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概述。利用现场实测提出了利用风力推算水体含沙量的计算公式;根据细颗粒泥沙的特性研试了中子活化示踪沙技术;在浮泥运动特性的基础上开发了适航水深新技术;依据港口航道实测淤积规律,建立了一系列泥沙回淤计算公式。各项研究成果在各类港口工程的长期实践中得到验证,并结合港口发展形式对泥沙研究的趋势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