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海平面的上升,沿海地区的年最高水位的极值及重现期已发生变化,对沿海工程顶面高程的确定产生了重大影响。以吴淞为例,以码头顶面高程为研究对象,用纯经验曲线法计算重现期;并根据IPCC第5次评估报告假定情景下的海平面上升情况,计算各情景下港口码头顶面高程的变化。结果表明海平面上升对码头顶面高程确定的影响非常明显,对顶面高程较低的码头的影响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港口工程计算码头面高程时,仅考虑海平面上升趋势,且多采用全球海平面数据。对海平面变化机制和时空特征进行探讨,指出海平面变化包括季节性变化、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以及长期趋势等,码头面高程确定不应忽视海平面局地特性和时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码头面高程确定除考虑海平面长期趋势外,还应根据水位数据的时间尺度,进行必要的季节性修正、年际修正、年代际修正。  相似文献   

3.
2006年上海港作业集装箱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上海港作业集装箱的特点,包括吞吐量的发展变化历程、2006年吞吐量流向、标准箱折算系数、港口码头生产的不平衡性、码头生产率等.  相似文献   

4.
丁力 《海运情报》2005,(12):29-29
移往上海港洋山集装箱码头第一期设施的船公司和航运联盟已经确定。在上海港原有码头挂靠的欧洲航线每周有17~18班,移往洋山集装箱码头的有15条线,与原来相比没有很大的变化。移往洋山的为北欧航线,不包括纯粹的地中海航线。营运上海港的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决定在2005年11月20日前后开港,在此后的两个月内15条北欧线将完成移往洋山码头的作业。  相似文献   

5.
上海港是我国对外贸易最大港口,每天有上百艘中外籍船舶停靠上海港码头。然而,你是否知道上海港的第一座外国人兴建的码头吗? 据上港史料记载,上海港的第一座码头是在1863年4月(清同治二年间)由法国火轮船公司筹资建造,名为“法公司码头”。码头从上海外滩的洋泾浜(即今延安东路口)至新开河止。全长1649·11英尺。  相似文献   

6.
上海港罗泾煤码头工程是上海港开港以来投资最多的基建工程,建设年限为1993~1996年,设计年吞吐量为1千万t,码头通过能力为1230万t,一期工程共建大小泊位9个。文中简要介绍罗泾煤码头一期工程的概况,及其采用的国内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结构型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上海腹地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上海港要建成国际航运中心和腹地型集装箱枢纽港,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也面临着国内港口以及东亚等港口之间的激烈竞争。本文就如何合理布局上海港集装箱运输结构;如何构建上海港各集装箱码头之间的沟通桥梁;如何整合上海港现有集装箱码头的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上海港整体的优势等上述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述了沿海运输船舶在进出长江、上海港宝山各码头及吴淞水域航行和锚泊的安全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
汪爱娇  林国龙 《水运管理》2007,29(6):3-24,28
对上海港外贸危险品码头布局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上海港外贸危险品码头布局存在不符合城市规划、不符合危险品产业布局规划、部分码头距离居民区及公共设施近等不合理之处,并根据上海城市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以及相关危险品运输、存储的相关规定,提出符合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要求的危险品码头布局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金健 《集装箱化》2009,20(2):20-21
2006年上海港被评为全国最具综合竞争力的港口,洋山深水港区1期工程的稳定运营也推动上海港向世界一流集装箱大港发起冲击。同时,集装箱吞吐量的节节攀升给码头通过能力带来巨大压力。本文就如何判断和提高码头作业计划的合理性进行探讨,以期通过编制合理的船舶计划,进一步提高码头装卸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