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王宁 《中国铁路》2010,(3):53-54,60
道岔上方的接触网布置方式、调整技术一直是接触网系统中影响弓网关系的一个关键技术,确定受电弓始触区的位置取决受电弓的宽度和道岔岔心角及导曲线半径,通过计算得到机车受电弓从正线进入侧线始触区的始点和终点,以此保证道岔上方接触网的精确调整。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42#道岔处带辅助悬挂的接触网无交叉布置方案,分析了接触网平面布置和安装设计技术。带辅助悬挂的接触网无交叉布置方式的辅助接触网位于正线和侧线接触网之间,在道岔岔心附近始终与受电弓接触,使受电弓在正线和侧线之间平稳过渡,减少了对正线接触网的冲击,辅助接触线也不会出现非正常磨损,该布置方式速度适应性好,弓网性能更佳,建议在客运专线大号码道岔接触网布置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针对委内瑞拉北部铁路有不同尺寸受电弓跨线车通过的情况,介绍接触网定位方式,研究18号道岔区接触网的定位原则,详述受电弓宽度为1950mm和1600mm时,交叉式线岔的布置。  相似文献   

4.
<正> 线岔是为了保证电力机车受电弓能由一支悬挂顺利地过渡到另一支悬挂,从而使电力机车由一股道转向另一股道而采取的一种架空转辙装置,它的标准位置和道岔型号、相邻跨距道岔柱的位置和拉出值的大小等均有关系。线岔与道岔相对应,电力机车通过道岔转线时,其受电弓就通过线岔转线,在站场咽喉区保证线岔与道岔的良好配合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从信号系统控制的角度出发,在研究传统复式交分道岔控制方式的基础上,以台州市域铁路S1线CBTC车辆段内设置的复式交分道岔为例,提出新型复式交分道岔在CBTC制式下的应用。结合传统复式交分道岔,从新型复式交分道岔的控制原理、逻辑处理、列车控制方式等方面,介绍其优化设计方案和控制方案,以便为后续新型复式交分道岔在CBTC车场的应用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在欧洲的铁路系统中不同宽度的机车受电弓均有使用,其中最为典型的宽度为1 600 mm和1 950 mm两种类型。欧洲部分既有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仅适用于宽度为1 600 mm的受电弓,但是为更好地实现欧洲铁路线网互联互通需求,满足由其他线路驶来的配备1 950 mm宽度受电弓的列车顺利通行,对接触网系统中较为复杂的交叉线岔设计展开深入研究,以保证接触网系统同时满足1 600 mm和1 950 mm受电弓安全可靠运行。研究结论:(1)提出了两种同时适用于1 600 mm和1 950 mm两种宽度受电弓的典型接触网交叉线岔定位方案,比较两种方案的优缺点并提供了使用建议;(2)提供了应对大型复杂车站中连续道岔情况下适用于不同宽度受电弓的交叉线岔研究思路和摆图方法;(3)本研究成果对欧洲地区或其他具有多种型号受电弓同时运行需求地区的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线岔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利用能够准确反映轮岔接触特性的车辆-道岔系统动态相互作用模型,从轮岔振动和轮岔接触几何关系两个方面,研究岔心区心轨关键截面轨顶高度降低值对高速道岔系统动力的影响特性.结果表明,通过设置合理的长短心轨关键截面轨顶高度降低值可以明显降低轮岔动态相互作用,达到道岔区低动力作用目的.针对现有某种高速道岔心轨轨顶高度设置,提出心轨关键截面新的轨顶降低值方案.与既有轨顶高度设置相比,本文建议方案在不影响轮岔接触特性前提下降低了轮岔动态相互作用,有利于延长道岔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随着铁路客运专线道岔侧向及正向通过速度的提高,高速接触网设计对道岔处的定位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运专线采用的无交叉线岔设计,不但要保证列车从正线高速通过时不受侧线接触悬挂的影响,而且还要确保从正线驶向侧线或从侧线驶入正线时都能平稳、顺利地过渡.因此不能简单的利用"标准定位"和"非标准定位"的方式对道岔支柱和悬挂进行布置,而应通过一些明确的概念进行精确布置.研究结论:在客运专线车站设计中采用MATLAB结合AutoCAD方法指导无交叉线岔设计,明确接触线、悬挂支持装置与受电弓的几何位置,使得设计形象化、简单化、合理化.所以该方法能够保证受电弓在道岔区段安全、平滑、无障碍的通过,实现300 km/h以上速度的安全行车和接触网受电弓的良好受流.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目前高速铁路18#道岔布置方式较多。本文旨在满足高速铁路弓网配合需要的前提下,对国内高速接触网道岔布置技术进行对比研究,为高速铁路建设提供技术支持。研究结论:(1)交叉布置方式由于动车组从正线高速通过时会接触到站线接触线,接触网线岔为硬点,影响正线弓网受流质量;(2)简单无交叉布置方式正线接触网与侧线接触网无交叉,易于布置及安装,动车组由正线高速通过时,受电弓不接触侧线接触线,但动车组从侧线进入正线时,受电弓弓角部分挤入正线接触线,同时侧线和正线接触线在受电弓中心的不同侧;(3)带导向悬挂的无交叉布置方式导向接触网位于正线和侧线接触网之间,在道岔岔心附近区域导向接触网始终与受电弓接触,使得受电弓平稳地从侧线过渡到正线或从正线过渡到侧线,减小受电弓与接触网的冲击,导向接触线亦不会出现非正常的磨损,该布置方式对速度适应性好,弓网受流性能佳,接触线始终在滑板范围内接触,且无线岔的硬点。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在某高速铁路站场设计中,由于地形以及投资等限制,咽喉区的道岔组合采取特殊形式,在42号道岔与18号道岔之间仅有117 m的距离,需要在不改动既有站场布置的前提下,接触网专业根据受电弓型号及其动态包络线、定位柱处接触线拉出值、定位柱支持装置的几何尺寸、道岔型号等资料对咽喉区的道岔接触网进行精确的布置研究,通过明确的几何关系研究进行接触网线岔布置,从而保证受电弓高速、安全、平滑通过线岔区,避免土建工程的改造。研究结论:(1)未改变既有站场布置,采用带辅助导向锚段的三支无交叉接触网布置方式与简单无交叉接触网布置方式结合,利用正线接触悬挂和侧线接触悬挂之间的辅助导线锚段悬挂转换,合理布置几组接触悬挂的空间位置;(2)该研究成果既做到结构简单、便于检调、维护工作量少,又能够满足接触网系统硬点、弹性等指标,从而保证受电弓从正线高速通过、从正线进入侧线、从侧线进入正线等过程中的行车安全和供电质量;(3)该研究成果适应于高速铁路特殊复杂咽喉区接触网的布置,可结合站场方案灵活组合,对高速铁路引入既有线土建受限条件下的接触网布置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3种主要的道岔定位结构形式--交叉线岔、无交分线岔和三线关节式道岔,对交叉线岔和无交分线叉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其定位原则,并阐述了无交分线叉标准定位调整时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VBA对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研究道岔及岔后附带曲线的坐标计算方法,并设计程序可视化界面实现不同型号的道岔自动配置要求,使得在岔心位置确定条件下,根据具体的道岔型号及线间距等因素,可以自动准确计算道岔各部位,岔后附带曲线的位置信息并绘制道岔布置图。  相似文献   

13.
《中国铁路》2007,(3):72-72
JDJ-3型调车机作业监控运行系统由车载设备(包括调车监控系统主机、推进作业检测、道岔岔心检测单元)、地面辅助信息点、调车监控系统应用程序和站场基础数据组成。系统与监控装置相结合,根据铁路线路道岔岔心的结构特点,采用惠斯顿磁阻电桥检测岔心位置,从而判别机车的运行方向,实现车列定位;利用预存储在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中的站场基础数据,实时计算机车距信号机的距离,追踪机车位置,通过监控装置对调车作业实施安全控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在考虑当地最高、最低轨温、行驶机车类型以及有关道床条件等情况下,对60kg/m、12号固定岔心直线单开半焊砼枕无缝道岔进行受力分析,解析无缝道岔内部应力状态,并通过编程计算,科学合理地对固定岔心半焊无缝道岔的位移、强度及稳定性进行检算.  相似文献   

15.
客运专线18#道岔接触网无交叉布置方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目的:为配合新建铁路石太客运专线工程实施,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接触网道岔布置技术的基础上,对客运专线18#道岔接触网布置方式进行研究,为石太客运专线建设提供技术支持.研究结论:简单无交叉布置方式正线接触网与侧线接触网无交叉,易于布置及安装;带导向悬挂的无交叉布置方式导向接触网位于正线和侧线接触网之间,在道岔岔心附近区域导向接触网始终与受电弓接触,使得受电弓平稳地从侧线过渡到正线或从正线过渡到侧线,从而减小对正线接触网的冲击,导向接触线亦不会出现非正常磨损,该布置方式对速度适应性更好,弓网受流性能更佳.国内首次在石太客运专线中采用.建议在客运专线建设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城市轨道交通7号单开道岔主要铺设在站场,在车辆出库、入库时使用。在城市中站场占地较大,一旦建设完成就很难扩建,因此7号道岔的设计要跟主流线型的长度保持一致,以方便更换和维修。根据现场调研发现图号SC319及其同线型图号的道岔使用量最大,因此本设计在SC319前长、后长、总长不变的基础上设计多种线型优化方案,并通过动力学建模仿真分析列车过岔时的力学性能,选出最优线型进行结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借鉴了重载铁路道岔和高速铁路道岔的设计经验,如:用刨切基本轨加宽曲尖轨的技术延长其耐磨性和使用寿命;在尖轨根端采用弹性可弯结构取代以往根端活接头式结构,减少尖轨根端病害;针对现场辙叉易掉块不耐磨的特点设计更优异性能的合金钢辙叉;设计了常规混凝土岔枕和复合材料岔枕,为城市轨道交通岔区轨下基础提供多种可选方案。  相似文献   

17.
赵卫华  曹洋  王平 《中国铁路》2012,(1):55-57,61
以60 kg/m钢轨12号单开道岔合金钢组合辙叉为研究对象,建立合金钢组合辙叉强度计算模型与间隔铁用螺栓的强度检算模型、岔心强度检算与间隔铁用螺栓的强度检算工况、边界条件,采用有限单元法分析不同数量的间隔铁和不同道岔焊接形式下,合金钢组合辙叉的受力状况.通过对岔心计算和间隔铁用的螺栓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并与合金钢组合辙叉改进方案计算结果进行比较,提出间隔铁用的螺栓在温度变化下的剪切性能可通过改变间隔铁数量或道岔焊接形式改善.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中的计轴系统检测方法和道岔岔前计轴点布置方案,详细介绍了终端折返区域和非终端折返区域的道岔岔前计轴点布置规则和方案.在有坡道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上,当岔前计轴点与岔尖距离等于某一特定距离时,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可减少列车通过道岔后的道岔允许解锁时间,缩短列车间隔时间及列车折返时间,提高折返能力和运营效率.  相似文献   

19.
岔区曲股轨道与联络线连接是从无砟轨道过渡到有砟轨道。通过建立"岔—板—板—梁—墩"一体化模型,进行了高速铁路桥上42号板式道岔曲股轨道平面布置方案的研究,以确定道岔曲股轨道分界位置。计算结果分析表明:所提出的5种道岔曲股轨道分界位置方案均能满足桥上道岔受力、相对位移的要求;从桥梁墩台受力及道岔变形等因素综合考虑,推荐岔后曲股轨道分界位置在道岔尾部的第一片简支梁右端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地铁9号道岔侧向过岔能力,提出将9号道岔侧向通过速度提升至50 km/h,为此设计了5种道岔平面线型方案。基于车辆-道岔耦合动力学理论,分析不同的道岔平面线型方案对地铁车辆运行平稳性、安全性的影响。经方案比选可得:地铁9号道岔尖轨采用相离半切线型,尖轨尖端理论厚度增加至2 mm,尖轨冲击角取0.014 1 ~ 0.015 3 rad,既可提高尖轨的整体耐磨性,也可保证过岔较好的乘坐舒适性;导曲线半径采用350 m,有利于降低列车经过导曲线时未被平衡的离心加速度,提高列车过岔舒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