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鉴别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介绍了事故多发点的分析方法,建立了事故多发点判别模型,并给出了其算法,根据中国交通流的特点,开发了事故多发点数据库,使事故多发点的鉴别工作能够快速进行。  相似文献   

2.
从长江下荆江航段大量事故实例入手,阐述了事故的特点,分析了事故的主客观因素,进而从航道部门、船属单位,船员和气候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事故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公路毒性化学品运输事故的概率计算及环境风险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公路毒性化学品运输事故原因的分析,采用故障树分析法(NTA),给出了事故概率的计算公式,并提出了公路毒性化学品运输事故环境风险评价的一般程序和方法,为进一步的事故应急预案确定和环境风险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列车脱轨事故原因的复杂性,本文将现代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列车脱轨事故分析领域,使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的智能方法进行脱轨事故分析.基于智能决策系统开发技术,采用面向对象编程方法,开发研制了脱轨事故智能分析支持系统(IDASS),为脱轨事故调查分析提供了新的现代化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5.
面对道路交通事故(以下简称事故)高发难抑的形势,“事故不可防”成了很多人的共识,然而笔提醒诸位,存在着这样一个事实:“在同样的交通环境和发生事故的概率中,有一些人(驾驶人、行人)却能一次又一次地化险为夷,一次又一次地从事故边缘逃脱,做到了长年行车(或交通)无事故。”他们以事实否认了“事故不可防”的论断。他们是如何预防事故的呢?我们该怎样预防事故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针对城市主干道路段上交通事故的成因、后果及主被动安全控制措施开展研究工作,基于多事件链原理并应用三角模糊数法,建立了城市主干道路段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事故的Bow-tie模型.基于Bow-tie模型中的故障树,确定出了主干道路段机动车之间事故的3条主要事故成因链,即追尾事故成因链、侧面碰撞事故成因链和刮擦事故成因链.Bow-tie模型中的事件树表明,驾驶员能够正确使用安全带但道路上无缓冲防撞设施且辖区内无紧急救援系统的事件链发生概率最高,达59.68%;驾驶员没有使用安全带且道路上无缓冲防撞设施时,事故发生后的事故严重程度都较高.针对3条事故成因链及2条事件链,给出了预防事故发生的防控措施和事故发生后可降低其严重程度的减缓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事故致因因素的分析,引入并修正了轨迹交叉论事故触发模型在公交系统中的表现形式,并针对公交系统的资源特点对人因差错、物因缺陷事故运动轨迹的形成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根据对公交系统主要事故致因因素的分析,特别着重于对驾驶员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研究,阐明驾驶员的不安全行为在事故致因中的复杂性和控制的重要性.通过对反轨迹交叉的事故干扰研究,得出了适合公交系统的反事故措施模式,并结合管理学中冲突的解决原理提出反交叉式干扰事故模式,希望导入安全行为可以降低人因差错、物因缺陷轨迹交叉的概率,进而根据公交系统的运行特点,提出几点有实际意义的控制人因的反事故交又干扰方法,以供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比较国内外现有事故多发位置鉴别方法的基拙上,通过对我国312国道某路段事故交通状况和事故统计资料的分析,提出了适合此路段的事故多发位置的鉴别方法—累计频率法,并在实际应用中从综合考虑各种交通安全评价因素的角度出发,基于当量和数理统计的理论对此方法进行了改进.在应用实例中,详细论述了改进后的应用原理和步骤,对比分析了前后两种不同的鉴别结果.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改进后鉴别出的事故多发位置更为准确,而且考虑了事故多发位置道路改造的经济性,在我国项目级事故多发位呈的鉴别中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1流域事故性污染源搜索的基础研究 全面搜集我国流域水环境监测现状资料,根据最优搜索论和现行的事故污染源搜索方法,讨论了时间资源有限情况下的流域事故性污染源最优搜索思想。从搜索目标状态和搜索资源能力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流域事故性污染源最优搜索的因素,根据最优搜索理论,构建了流域事故性污染源最优搜索模型体系,  相似文献   

10.
港口的电气事故在港口所有事故中占有相当比例,分析了电气事故产生的原因,特点和规律。提出应用接地和接零保护技术手段解决电气安全问题,防止事故的发生,以确保港口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1.
以驾驶人认知响应不及时引发的追尾事故为研究对象,研究驾驶人车辆控制动作响应延迟对追尾事故的影响.定义了汽车驾驶人不响应概率函数,利用反应时间序列进行了求解,绘制了响应时间曲线.采用ANFIS理论,以前后车速差、后车车速、车间距及驾驶人不响应概率为输入,以汽车追尾概率为输出,建立追尾风险评估模型来预测汽车追尾可能性大小.实例分析表明,利用该模型预测汽车追尾风险大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为合理确定城乡接合部道路交通事故的影响范围,以重力模型为基础,构建城乡接合部影响带模型。分析城乡接合部道路交通事故辐射范围的4个影响因素:交通流特征参数、交通组成、道路横断面、土地利用。对交通事故影响持续时间进行分析计算,进而基于烟羽模型构建城乡接合部道路交通事故辐射范围模型。最后,根据昆明市兴呈路事故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同时为便于实际应用,建立了道路交通事故辐射范围分析系统,可得到事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13.
驾驶员适应性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登科  陈飞 《交通标准化》2005,25(10):86-88
驾驶员自身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很大,因此对驾驶员适应性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更深的角度去探索交通事故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事故率或者杜绝某些方面的事故.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建成环境对行人交通事故的影响并为行人事故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建成环境“5D”要素为基础,围绕土地利用、城市设计和交通系统这3个维度构建昼夜建成环境指标体系,基于轻度梯度提升机构建昼-夜间行人交通事故严重程度模型,探究城市建成环境对行人交通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机制,结合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归因分析方法揭示两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以深圳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建成环境对行人交通事故的影响效应存在显著的时段异质性;昼间行人交通事故严重程度主要受人行道可达性、地铁站可达性及学校邻近度等因素的影响;夜间行人交通事故严重程度主要受人行道可达性、娱乐兴趣点(POI)指标及道路照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建成环境对行人交通事故严重程度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影响。昼间时段学校邻近度介于[0, 3]km时,地铁站可达性小于1km时,对行人事故严重程度有较大抬升作用;夜间时段娱乐POI可达性小于0.5km时,对行人事故严重程度有抬升作用;不论昼夜,人行道可达性对行人事故严重程度均有压降作用,且临街院门密度低的区域行人事故严重程度较 高。昼-夜间模型均表现出优秀的效果,分类准确率分别为96.38%和92.08%。  相似文献   

15.
交通事故预测是交通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是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的基础。为研究乌鲁木齐市道路交通事故发展趋势,在分析交通事故灰色特性的基础上,以乌鲁木齐市道路交通事故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改进的灰色预测模型进行交通事故伤亡人数预测。结果表明,改进的灰色预测模型比传统灰色预测模型精度提高了74.98%。  相似文献   

16.
地铁施工事故的多维关联规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地铁施工事故频发,施工事故数据间的关系日益复杂的特点,提出了多维关联规则在地铁施工事故数据的具体应用方法,展现了“人-机-环境-管理”和事故发生类型之间如何挖掘强关联规则的过程。通过30个地铁施工事故数据的分析,利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找出可能导致地铁施工事故发生的频繁因素的组合来,发现并评论施工事故类型发生的潜在规律,并将这些规律作为现实中管理者做出预防措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车速是导致公路平曲线路段路侧事故频发的关键因素,为降低路侧事故率,需进行车速限制研究. 选取8 个路侧事故风险指标进行PC-crash 仿真试验,共收集12 800 条数据. 采用路径分析方法筛选得到显著性风险指标,将其纳入贝叶斯逐步判别分析中,构建对应不同车型的路侧事故判别函数,提出对应不同道路几何设计要素的最高安全车速计算模型. 结果显示:显著性风险指标对路侧事故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车速、圆曲线半径、车型、路面附着系数、路肩宽度、纵坡坡度和超高横坡度;道路线形条件越好,保证不发生路侧事故的最高安全限速值越大;在相同道路设计指标下,小型客车最高限速值大于货车最高限速值.  相似文献   

18.
结合重庆高速公路事故统计信息,通过对事故多发路段的鉴别,选出12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事故多发路段进行现场勘察,从道路结构、交通条件、道路线形、路侧环境、驾驶员心理等各方面因素进行具体的单因素分析,再结合典型路段,依据事故多发的实际道路情况进行全面的多因素分析,最后针对事故多发原因从工程措施和管理两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采取无过错责任方式,认为驾驶员是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承担者,对行人法律责任的认识不足等问题,文中给出道路交通事故中行人法律责任的科学判定流程,对目前存在的行人任意横穿马路、闯红灯等违章造成的交通事故中行人法律责任判定的难题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已有的道路事故多发点成因分析方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局限性。为了有效地消除道路事故隐患路段,以系统论基本理论为基础。研究道路交通系统各组成因素相互作用诱发事故的机理,以找到诱发事故的深层次原因。这种方法在工程中的应用情况表明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