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瑞铁路在通过高黎贡山越岭区域时,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线路工程方案主要受地质因素控制。通过高黎贡山越岭段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影响因素的详细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地质灾害工程分区的数学模型,将越岭段地质灾害工程分区划分为Ⅰ安全区,Ⅱ基本安全区,Ⅲ较危险区,Ⅳ危险区四个等级。研究结果为大瑞铁路选线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青藏铁路昆仑山越岭地段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地形起伏大,山坡陡峻,坡面破碎,植被稀少,以寒冻风化地貌为主,多年冻土条件复杂,构造发育,不良地质现象多发,对于如何在越岭地段进行工程地质选线的勘察工作,是青藏铁路勘察的重点。该文首先介绍了这段线路的比选方案.然后对昆仑山越岭地段的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地层岩性、多年冻土、地质构造、地震、不良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并比较了不同线路的优缺点,进行了地质综合评价,最终提出了合理的地质选线意见。  相似文献   

3.
重点研究了越岭地区地质条件和区域地壳稳定性,对各垭口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越岭隧道的地质选线原则,对不同垭口的越岭隧道地质条件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比选,结合两端引线和接轨点方案提出了地质选线意见.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GZ40公路安康至紫阳段为例,在收集野外资料,详细分析研究区环境地质背景及地质灾害类型及成灾特点的基础上,合理选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建立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价因子相对权重,建立模糊关系矩阵,采用三级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出评价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评估结果,研究路段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不等,主要以危险性轻度为主。危险性中等级及高危险等级区段主要分布在滑坡、崩塌、泥石流、危险性斜坡等灾害分布密集带和沟谷地带。  相似文献   

5.
以某越岭隧道浅埋涌水段为依托,探讨、研究综合勘察技术在勘察中的应用。合理应用了"资料收集与利用、工程地质调绘、钻探、物探、水文地质试验(示踪试验)、取样试验、孔内电视、工程类比及内业综合计算对比分析"等综合勘察手段与方法,查明了某已通车的越岭隧道浅埋涌水段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为越岭隧道浅埋段涌水治理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
贵州三贵高速公路地质灾害危险度分段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相对贵州省其他公路线而言,三穗~贵阳高速公路地质灾害发生更频繁、危害更严重.结合自然地理地质条件和地质灾害特征,选定8项评价因子,采用黄金分割法确定其权重;运用综合分析的因子叠加法,对贵州省三穗~贵阳高速公路地质灾害进行了危险度分段评价.评价结果包括:高危险度段(岑松镇~三颗树),中高危险度段(三穗~岑松镇),中危险度段(谷脚镇~贵阳、三颗树~下司镇),中低危险度段(黄丝镇~三元镇),低危险度段(三元镇~谷脚镇、下司镇~黄丝镇).  相似文献   

7.
高黎贡山隧道高适应性TBM设计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馈  杨延栋 《隧道建设》2016,36(12):1523-1530
为了应对高黎贡山隧道“三高四活跃”的特殊地质条件,研制高适应性TBM迫在眉睫。通过对高黎贡山隧道TBM施工段地质特征的勘察,总结了高黎贡山隧道的主要不良地质条件,分析了TBM施工存在的软弱破碎和大变形围岩洞段TBM卡机、高地应力掌子面与护盾后方岩爆、围岩收敛挤压变形支护破坏、高压突涌水和高温热害等方面的施工风险。提出高适应性TBM的针对性设计方案,包括TBM支护系统设计、刀盘刀具设计、应对涌水设计、应对高地热设计以及其他适应性设计的初步方案。研究结果可为高黎贡山隧道高适应性TBM的设计选型和制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分析研究区段现场调查资料和相关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影响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相关因素,建立了国道G323贺州段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该指标体系中各个因素的权重值,为沿线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童云深  杨华 《公路》2006,(2):63-66
通过对赛里木湖至果子沟口段既有公路现状的调查分析,针对越岭段进行大范围的路线方案研究,并从地形、地质、环境保护及施工难度、工程造价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比较。同时,结合设计新理念对山区公路的选线设计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某公路工程岩土勘察与地质灾害评估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该地区公路地质层的岩石性质、地区整体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等条件进行了相关实地调查,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应分析;对该地区公路地质所造成的灾害危险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本工程公路沿线地质灾害低度危险区总里程为14 km,占公路全长21. 87%;中度危险区域的总里程有34 km,占公路全长53. 13%;其中属于高度危险路段总里程数为16 km,占公路全长25. 00%,表明本工程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危险性总体上偏中度。  相似文献   

11.
武(都)九(寨沟)高速公路插岗梁越岭段存在高差大(1065m)、自然纵坡大(平均达3%/38.6km)、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社会环境复杂(自然保护区、矿产资源、水电站等),相关制约因素多等特点,本文对插岗梁越岭段路线在连续长大纵坡与特长隧道的相互组合特征研究分析基础上提出推荐意见,为类似项目路线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GZ40公路安康至紫阳段地质灾害频发,文章以此路段为研究对象,分析公路沿线孕灾条件及其分布规律,借助MAPGis平台,形成公路地质灾害数据库系统,建立了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三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研究区路段地质环境条件与地质灾害的预测评价,为最终的风险评估和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对江油市地质灾害点详细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实际地质环境条件,采用综合评判法对其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行了评价分区.根据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选取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大气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5个方面共12个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对其地质灾害进行易发性评价分区.根据评价结果,将江油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划分为4个等级;高易发区占全区面积的37.10 %,中易发区占全区面积的32.87 %,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占全区总面积的30.03 %.评价结果可为江油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提供依据,同时也为西南山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重点总结了南疆线初测和加深地质工作过程中对中天山越岭地区区域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和越岭隧道地质选线的方法,并提出几点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5.
危岩体是天山公路高边坡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在对天山公路危岩体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了K606+816~984段危岩体稳定性,得出在自重+地震工况及自重+冻融工况下的稳定性系数分别只有1.066和1.105,都只略大于1,基本上都处于接近极限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整个陕西省国省干线隐患边坡路段,做出更加合理更加准确的危险性定量评价,对公路边坡的灾害管理及其应急处置对策提供决策依据。分析研究公路沿线崩塌、滑坡的成因类型、规模、灾害发展阶段及其造成的危害。运用SPSS软件的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对评价区域的公路边坡地质灾害先进行分类,从确定评价指标和指标的量化分级角度,对公路边坡地质灾害进行定量评价,就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对陕北地区公路沿线的464个危害路段,去除个别异常点,分成2个大类:第一类别包含有359个危险路段,第二类别包含有79个危险路段。  相似文献   

17.
宝成铁路新109隧道改线段受"5.12"汶川特大地震影响,次生地质灾害发育.文中对改线区域内地质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地质选线原则,对不同方案的地质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最终确定采用DK方案.文中并对高烈度山区铁路的勘察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了获得预制节段拼装桥墩的地震损伤合理评价指标,对地震作用下无粘结预应力预制拼装桥墩的损伤演变过程与损伤状态进行综合分析。从受压混凝土应变、受拉钢筋应变和预应力度等角度确定预制节段拼装桥墩各损伤状态界限的力学特征。基于OpenSees纤维模型拟静力分析以及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获得预制节段拼装桥墩的损伤指标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纤维单元模型的拟静力分析能够较好地模拟预制拼装桥墩的地震损伤;不同桥墩对应各损伤状态的损伤指标限值有一定差别;提出的预制节段拼装桥墩损伤指标计算方法较好地适用于其地震损伤状态分析与评估。研究结论可为预制节段拼装桥墩的地震易损性研究及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滑坡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仅次于地震,发生率更是远高于地震,引起了政府及民众的高度关注。文章总结了目前国内外滑坡灾害风险评价系统的研究现状,针对高速公路边坡滑坡风险评估系统,从总体框架、系统设计重点、系统的特点及系统实现的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建立福银高速公路福建段滑坡风险评价系统,给出系统风险评价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20.
公路越岭隧道勘察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亚伟 《公路》2008,(8):258-261
结合近期山西省高速公路越岭隧道勘察的工程实践,介绍了公路越岭隧道勘察中,几种常用的方法及适用范围;对几种特殊工程地质条件下的越岭隧道,提出了对在不同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下,以现场实际情况为依据,确定勘察手段和勘察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